一座八百年古蹟的古往今來:寫在河北已經消失的廣平府文廟

廣平府文廟,位於原廣平府城(今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廣府古城)城內的東南方向、現在的永年區第二醫院的位置。新中國成立後還保留有一座明代初年修建、面寬七間大小的大成殿,這一座僅存的建築不幸於1982年毀於火災府文廟因此也一度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明清兩代,廣平府一帶賢才輩出,而府文廟是這一帶重要的教育中心,研究它對了解明清時期地方教育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本文約五千字,全部閱讀需要十分鐘)

文廟也叫學宮,是古代城市的一個標配設施,它相當於現代社會的學校,為古代社會最主要的教育場所之一。中國很重視教育,這點在文廟的興建上也能很大程度上體現出來。在中國古代,文廟和學宮都是連在一起的,承擔著祭奠孔子和教育教學的職能。文廟學宮按照級別分為國家和地方,國家的學校叫太學,元代後叫國子監,而地方上各級文廟學宮的建立也大都在宋元時期才興起的。像保留至今的北京國子監,就是明清時期國家最高的學府,又類似於今天的國家重點大學,地方上的各級文廟相當於現在各個地區的重點學校。它們在原則上屬於禮部,但又有自己一套系統,如明清時期國子監的負責人叫祭酒,副職叫司業,各個省又有分管教育的學政,地方上的府州縣又有訓導、學正、教諭、教授等官職來負責和分管。

一座八百年古蹟的古往今來:寫在河北已經消失的廣平府文廟

北京國子監


廣平府文廟興建於金代,有著近八百年的歷史,自金代至清末,一直是河北南部的教育和文化中心。明清以來,府文廟和文昌閣、試院、魁星樓,以及城外的清暉書院、城內的紫山書院等建築一起構成了龐大的古代教育考試建築群。然而府文廟自清末之後屢遭戰火侵襲,新中國成立後文廟被改造為醫院,祭祀孔子的大成殿改建為門診部,當時除大成殿外,其餘建築均無存,上文提到的魁星樓和試院、文昌閣等建築原址上已經覆蓋了民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文廟大成殿失火被焚,其剩餘建築至此蕩然無存。

府文廟原大致方位在今城內的囤市街、育賢街、獅子口、更道巷四條街巷的交叉區域內,總面積約三萬餘平方米。今天在永年區第二醫院大樓後可以清晰的看到當初的大成殿規模,殘存的數十根柱礎石直徑達一米左右,大成殿前的臺階石和青磚依然保留,部分爆裂。二十一世紀初,在大成殿遺址南側的醫院職工宿舍區域的主幹道上還保留有多個斷首的石雕贔屓,以及欞星門殘件。欞星門殘件上的石鼓、石獅在當時保存完好,今均不知去向。當時在醫院最南端牆外的奎樓巷內路側還保留有一些疑似泮池橋欄杆的青石質長方形構件,上浮雕圖畫,今也不知去向。

一座八百年古蹟的古往今來:寫在河北已經消失的廣平府文廟

《廣平府志·府文廟圖》


歷史風貌

明嘉靖版、清康熙版、乾隆版、清光緒版《廣平府志》以及明崇禎版、清雍正版、乾隆版、光緒版《永年縣誌》以及清雍正版《畿輔通志》光緒版《畿輔通志》等資料記載,廣平府文廟以大成殿為中心,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路從南到北依次有影壁、欞星門(與影壁間之間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座牌坊)、泮池(上有三座石橋)、戟門(東西兩廂有明宦、鄉賢二祠)、大成殿(殿前東西各有三十二間大小的配房)、敬一亭、尊經閣(閣前與敬一亭間約有三十八間大小的學生宿舍遺蹟),這些是文廟的主要建築。東路依次為,省牲所、影壁、崇聖祠,後有射圃和觀德亭(清末已經荒廢),這路建築主要是祭祀孔子的先祖和練習射箭的地方。西路依次為,大門、儀門、明倫堂(堂前東西有書齋二座,堂東側為訓導署)、教授署,這路建築主要是府學和教育官員們居住的地方。另外,在影壁南面有一座魁星樓,志書中對此沒有詳細記載,應該是有一個小院落的,瀕臨城牆下的池塘;在文廟外大街上東西分別有育賢和化雨兩座牌坊,影壁南側還有一座洙泗淵源的牌坊,清代後期已不存;文廟東側射圃以北是文昌閣,清末為一所兩進院落的廟宇,今基址無存,僅有一座磚搭神龕。

興建過程

廣平府文廟始創年代不詳,明代以來普遍認為創建於宋、金時期,起初位於城內的東南方向,元末毀於戰火。明洪武四年廣平府知府吳文修遷建於今址並重建,稍後有同知王庸修葺。永樂年間知府楊浩,正統十一年知府張順、同知吳山,成化年間知府熊懷,弘治年間知府盧瑀,均各有修補。正德五年知府張潛、正德十年知府華津、嘉靖五年知府蔣彬各有增修。自嘉靖十一年知府李騰霄規劃重修後,府文廟的規模形制基本定型,並延續到清末。嗣後萬曆年間知府蔣以忠、陳簡、劉芳譽、焦源清,廣平府推官張鳳翔先後補葺,崇禎間知府程世昌修復。

清順治年間知府許文秀、許榮昌,康熙年間知府王愷人,乾隆九年知府吳榖相繼修補。乾隆三十二年單烺、道光十年知府額爾經額、光緒三年知府長啟各有重修,並添設樂舞,光緒二十年知府吳中彥倡捐修復。

主要建築

  • 欞星門和泮池

欞星門為文廟的第一道大門,石質。欞星門前東西為

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二坊。欞星,也作靈星,本為漢代奉祀的掌管風調雨順的天田星,後世以孔子德配天地,便以門形為窗欞,就改作了欞星,將欞星賦予了天鎮星魁星、文曲星等內涵。人認為“天鎮星主得士之慶,其精下為靈星之神”,以欞星命名孔廟大門,象徵著孔子可與天上施行教化、廣育英才的天鎮星相比,又意味著天下文人學士彙集於此,統一於儒學的門下。

欞星門之後為泮池,泮池為一個半月形的池子,上面橫跨有三座石橋,是古代文廟學宮的標配。廣平府文廟泮池是在明正德十年由時任知府的華津開鑿的,並建有石橋。文廟修泮池的傳統來源於周朝的學校辟雍,辟雍也作“璧雍”,因其四周有水,形如環璧而得名。明清時期的泮池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建築,舊時生員入學也稱“入泮”,而在入泮前還有隆重的入泮禮,藉此來鞭策學生即將步入知識的殿堂。今府文廟內泮池基址全無。

一座八百年古蹟的古往今來:寫在河北已經消失的廣平府文廟

廣府古城內育賢街原府文廟大門位置


  • 戟門和名宦祠、鄉賢祠

戟門為文廟中的第二道大門,相當於官署中的儀門,因門內列戟,故名。戟門前東西兩列有名宦祠和鄉賢祠,來紀念曾經在這裡做過官且有功於這一方的名宦和本地籍的名人賢士。名宦祠和鄉賢祠原位於啟聖祠後,明正德十年由知府華津始建,清初署廣平府同知何玉如重修,清雍正九年知府李梅賓重建並挪到了戟門兩側。

重建後的名宦祠內奉祀有盧毓、張恂、張伾、嚴浚、畢炕、郭進、李斌、劉福、徐興、魯有開、龔夬、盧之翰、劉容、邢秉仁、張居敬、楊亨、楊浩、秦民悅、李進、言芳、陳欽、甘琦、彭傑、華津、張羽、陳俎、瞿晟、萬廷言、張孟勇、趙奮、李廕祖、朱昌祚、于成龍、格爾古德、朱弘祚、于成龍、梁忠、邵嗣堯、沈朝聘、趙弘燮等。

鄉賢祠內奉祀有

馬光、宋慶禮、李沆、李椿、李若水、董師中、李慶嗣、劉肅、王磐、竇默、何榮祖、吳鼎、吳元珪、張之翰、元明善、劉賡、李齊、連盛、連鑛、石永、盧大節、宋範、李杜、盧大中、宋師程、李養志、李韞秀、宋學道、單鏡、李春萼、路振飛、申佳胤、胡淵、胡士偉、李養廉、胡福弘、李仲熊、劉璇、冀如錫、李芳莎、寧光祖、申涵光、申涵昐、路元升等。

一座八百年古蹟的古往今來:寫在河北已經消失的廣平府文廟

北京國子監大成殿

  • 大成殿

廣平府文廟大成殿是河北南部較為大的一座殿宇,大成殿在古代主要是奉祀孔子,故民間俗稱為“聖人殿。”《孟子·萬章下》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這就是大成殿得名的來由。

清末的大成殿佔地面積有七間大小,殿前東西兩旁各有面寬約三十二間的配房。據清末的《廣平府志·文廟圖》和民國時期的照片還有《永年地名志》中的記載來看,文廟大成殿為一座重簷歇山頂的大型殿宇,“面寬七間,進深三間簷下有斗拱,柱鬥一朵,補間三朵,轉向為斜拱,全為三抄雙下昴八鋪座(《永年縣地名志》1984年版,侯文高主編)”。《文廟圖》中大殿前有月臺,周圍設有欄杆“前有月臺,為青磚砌成邊用石條圍固,高1.5米,長36.3米,寬17米(《永年縣地名志》1984年版,侯文高主編)”。民國時期的老照片上未顯示有月臺和欄杆,在門上懸掛一塊“中和位育”的大匾。中和位育出自於《中庸》,原文是“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為達到“中和”的程度,天地有了秩序,萬物開始了繁育,此為儒教所追求的一種最高境界。

大成殿內原塑孔子像,明嘉靖九年後改為牌位。據相關資料得知,大成殿正中供奉孔子排位,兩側為四配:孟子、曾子、顏子、子思,兩列分祀十哲,即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殿外的兩側配房內分別祀先賢澹臺滅明、宓不齊、原憲、公冶長、南宮适、公晳哀、商瞿、高柴、漆雕開、樊須、司馬耕、商澤、有若、梁鱣、巫馬施、冉孺、顏辛、伯虔、曹恤、冉季、公孫龍、漆雕徒文、秦商、漆雕哆、顏高、公西赤、壤駟赤、任不齊、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後處、鄡單、奚容蒧、罕父黑、顏祖、榮旗、句井疆、左人郢、秦祖、鄭國、縣成、原亢、公祖句茲、廉潔、燕伋、叔仲會、樂欬、公西輿如、狄黑、邽巽、孔忠、陳亢、公西蒧、琴張、顏之僕、步叔乘、施之常、秦非、申棖、顏噲、左丘明、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邵雍、朱熹;先儒公羊高、穀梁赤、伏勝、孔安國、毛萇、後蒼、高堂生、董仲舒、王通、杜子春、韓愈、司馬光、歐陽修、胡安國、楊時、呂祖謙、羅從彥、蔡沈、李侗、陸九淵、張栻、許衡、真德秀、王守仁、陳獻章、薛瑄、胡居仁

等。

每年的春秋二季的第二個月上旬的丁日祭祀。廣平府文廟大成殿於1982年冬季不幸被火災焚燬,今僅存基址。


一座八百年古蹟的古往今來:寫在河北已經消失的廣平府文廟

北京國子監


  • 敬一亭、尊經閣

據《明世宗實錄》記載,明嘉靖五年十月二十日,嘉靖皇帝將自己編寫的《敬一箴》及範浚的《心箴》和程頤的《視箴》《聽箴》《言箴》《動箴》六篇文章頒佈天下文廟命令摹刻碑文,並建敬一亭安放。此後天下文廟內均有了這座敬一亭的建築,有的建於大成殿後,有的建於明倫堂後,北京國子監則建於辟雍之後。廣平府文廟敬一亭位於大成殿後,始建始建無考,大概也在嘉靖五年左右。後雍正十三年知府周夢錦重修。今基址全無,內五塊石碑已佚。

尊經閣在敬一亭後面,也叫書樓,應該相當於今天的市圖書館,主要放置儒家經典的地方。尊經閣明代叫做崇文閣,清初已經荒廢。乾隆三年時署任廣平府知府的饒佺重修尊經閣,並題寫匾額。閣前左右有三十八間大小的教室或宿舍,清末已經荒廢。

一座八百年古蹟的古往今來:寫在河北已經消失的廣平府文廟

北京國子監敬一亭

  • 啟聖祠

清代叫崇聖祠,主要是供奉孔子父親及四配父親的場所。中奉祀孔子父親啟聖公叔梁紇位,陪祀先賢顏回父顏無繇、曾參父曾點、子思父孔鯉、孟子父孟孫氏。還有先儒周敦頤父周輔成、程頤父程珦、蔡沈父蔡元定、朱熹父朱松

  • 射圃

射圃為府學生員練習射箭的場所,位於崇聖祠的後面,明正德年間知府張潛修建,嘉靖五年知府蔣彬建射圃觀德亭。清末均荒廢。

  • 明倫堂及宅署

明倫堂就是整個文廟建築群僅次於大成殿的建築,也就是真正的府學,為府生員日常授課、講學的地方。明倫二字,始於《孟子》,《孟子·滕文公上》第三章:“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

皆所以明人倫也。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有王者起,必來取法,是為王者師也。”明倫,即明白人倫的意思。後世以此命名學宮的講堂。

教授及訓導為明清兩代地方上常設的主管教育的官員。明代府設教授一員、訓導四員;清初,府設教授、訓導各一員。康熙五年裁撤訓導,康熙十五年復設。清代府教授正七品,府訓導從八品,直接上級為本省學政。府教授的職責主要是“訓迪學校生徒,課藝業勤惰,評品行優劣,以聽於學政”,訓導輔助教授工作。自明洪武年間至清光緒十四年,廣平府學有據可查的有77位教授、117位訓導。

教授宅和訓導宅也作教授署和訓導署,是教授和訓導日常辦公和居住的地方。明代教授宅和訓導宅一併在尊經閣後面,至清初早已荒廢。康熙年間府教授韓熊胤、邊士暹改建教授宅於明倫堂後,同治十二年教授王玉相重修。訓導宅在明倫堂東側,遷建年代不詳,同治十二年府訓導高海風重修。《廣平府志·府文廟圖》上顯示教授署位於文廟西北角的明倫堂後,東側為訓導署。教授署為一進宅院,左右廂房,訓導署僅繪有北側房屋及南側影壁。

  • 其他建築

清初府志曾記載學後有一條文通街,因基址全無,不知具體位置。育賢坊和化雨坊均記載在“學南”,不知道具體位置在什麼地方,兩個牌坊的含義在我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講過,此不贅述。

一座八百年古蹟的古往今來:寫在河北已經消失的廣平府文廟

府文廟柱礎


歷史影響

廣平府文廟在其存在的近八九百年間,為當時的國家孕育了無數的英才。截止到清末,僅永年一地就有文武進士103人,如果加上別的縣會更多。其中像元代王磐、竇默、吳元珪,對元朝的建立起到過一定的左右,其中竇默還在醫學上建樹極高,吳元珪的《農桑輯要》為元代農學鉅著。明代的萬曆朝的戶部、兵部尚書張學顏對張居正改革曾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及嘉靖朝具有傳奇色彩的兵部尚書王一鶚、隆慶朝不畏強權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賈待問、萬曆朝一心為民的監察御史姚三讓連鑛,以及工部尚書胡瓚都、工部尚書盧大中,隆慶朝著名的大清官蘇州知府蔡國熙,明末漕運總督路振飛、壯烈殉國的太僕寺丞申佳胤等,都被載入了史冊萬古流芳。還有像清代時期的河朔詩派領袖人物申涵光、張蓋、殷嶽、趙湛等人,還有乾隆朝的武狀元段飛龍,清末的刑部員外郎武汝清、監察御史胡景桂等。

大成殿基址前方的矗立著一塊省立十三中建黨紀念碑,碑文詳細的記錄了河北南部這一帶的紅色歷史。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直隸省十三中學在城外的清暉書院成立了,這在河北南部的歷史上是開天闢地的,這也是這片土地上的第一所近代中學,書院和文廟同根同源,一起見證了時代的發展。新的十三中,孕育了無數的救國英才,而正是他們,為冀南大地帶來了新生、帶了希望。

回顧百年曆史,文廟的存在見證了這裡的人才發展,雖然文廟已經不復存在,希望在將來的日子裡我們能夠記住這一段歷史。


一座八百年古蹟的古往今來:寫在河北已經消失的廣平府文廟

府文廟大成殿基址


參考資料:

明嘉靖陳棐主編《廣平府志》

崇禎宋祖乙主編《永年縣誌》

清康熙沈奕琛、申涵昐主編《廣平府志》

康熙、雍正朱世緯、侯可大、王玲主編《永年縣誌》

雍正李衛等主編《畿輔通志》

乾隆吳榖主編《廣平府志》

光緒夏貽鈺主編《永年縣誌》

光緒李鴻章等主編《畿輔通志》

光緒吳中彥主編《永年縣誌》

1984年版,侯文高主編《永年縣地名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