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助戰疫,閱讀通未來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北京市將策劃舉辦多場以“書香助戰疫、閱讀通未來”為主題的“雲”活動,開闢書香北京的閱讀新空間。

打開書本之前,我們不妨自問,人為什麼要閱讀?季羨林老先生曾經說過,“書是事關人類智慧傳承的大事,人類千百年來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兩端——實物和書籍。”讀書如同吃飯,一個人不吃飯就會捱餓,餓的是身體;一個人不讀書同樣會捱餓,餓的是精神。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無論年長還是年少,唯有讀書能夠讓我們明理、啟智、修德、養性。我們常常感嘆生活的無聊和粗糙,那是因為很多人精神世界是空虛的,填補精神空虛、補足精神之鈣,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

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讀書的民族。因為讀書,才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因為讀書,才使得優秀的傳統文化代代傳承,又在傳承中兼收幷蓄不斷創新。這幾年《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之類的節目很受歡迎,就是因為這些節目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文化和智慧,激發起人們對閱讀和知識的原始渴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段子,比如有人會說,“你說得很有道理,我都無言以對了”,熟知古詩詞的人可能會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就是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讀書會讓人變得自信理性和與眾不同。

一個民族就像一個人一樣,其精神世界的豐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坦白講,今天的國人讀書量已經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移動式、碎片化的瀏覽成為主流,而這並不是真正有效的閱讀。疫情之下,閱讀成為戰勝疫情的又一種武器,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學習抗擊疫情的知識,可以填充居家獨處的空閒時間,可以避免疫情帶來的恐慌和謠言。讓心靜下來,書香助戰疫,閱讀通未來,我們一定要有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閱讀是安頓自己、認識世界的需要,我們需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啟一場新時代的讀書盛宴。對於當代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是永不過時、與時俱進的理論。越來越多的青年人自發組織成立當代馬克思主義讀書會,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自己身處的時代相結合,為很多社會問題的治理解決尋找理論根源。做一名謙恭的青年,做一個勇敢的戰士,為正義和真理而戰,為時代和人民而戰。只有把“全民閱讀”落到實處,人民的信仰才會更加堅定,我們的國家才會更有力量,中華民族的軟實力才能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