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哪個才是中華文化的源頭?為什麼?

五十子


儒釋道哪個是中華文化的源頭?這個問題我們先需要去除一個再回答。去掉哪一個,估計大家都知道,肯定是釋。因為釋就是佛教,因佛教創始人為釋迦摩尼,故佛教又稱釋教,釋家。而佛教在漢朝才傳入中國,所以怎麼也不可能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必須排除。

剩下儒道哪一個是呢?其實既都是,又都不是。說它們是,是因為它們形成早,對中華影響大。說它們不是,是因為它們形成雖早,也已經是春秋末期,在此之前,中華文化的源頭已經出發,並發展起來,他們正是再此基礎上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百家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禮崩樂壞,教育下行,而再此之前,知識主要在貴族和統治階層手裡。儒道的形成就是基於此。

《莊子》這部書裡就多次講到,天下的眾多思想,都是由道裂而成,所以它的源頭都是來自於道。這個道不是道家,而是學術的總根源的道學。


無心隨墨


道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


果慈a


一說起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頭,我們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儒、釋、道三家。這三家文化都充滿大智慧,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這三家,道教源於道家,道家始於老子;儒家創始人就是孔子;佛教則發源於古印度,在戰國後期才傳入中華,入鄉隨俗,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因此形成了與印度並不完全相同的佛教。

如果追溯歷史,我們會發現,老子大約出生在公元前580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釋迦牟尼,出生於大約公元前565年。由此看來,這三家的創始人,距今大約2500年,而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由此說明,才具有2500多年曆史的文化,不可能是我們5000年文明的源頭。

那麼,在老子、孔子時代,人們一直繼承信奉的,又是什麼樣的文化傳統呢?而佛教入鄉隨俗,又跟從前的中華文化有什麼關連?到底是什麼智慧,開創了我們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呢?

其實,這個問題,歷史早就有定論。孔子曾經說過,伏羲是我們遠古的先祖,他接受華夏子民供奉已經很久了,普天下的人們都擁護他、愛戴他,他是我們最早的首領。孔子說伏羲創易的時候,仰望蒼穹,觀察天體現象,體悟宇宙運行規律;低頭俯瞰大地,思考地理山川形成的原因,他還觀察鳥獸身上的紋路,研究不同地域的生物特徵,從此悟出了萬事萬物運行的奧秘,建立了流傳至今的偉大易學。

那麼說明,伏羲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經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礎,易是我們文明的根源!所以,易才被尊為眾經之首、大道之源,從誕生那一天起,就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直到今天。像易這樣生命力旺盛的文化傳承,在整個人類文明中,絕無僅有。所以,創易的伏羲才被尊為人文始祖。

人們只所以推崇《道德經》,它講的其實都是道的問題,而道的根本在陰陽,即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陰陽思想則始於伏羲畫卦,創於一畫開天,畫卦定義了陰陽,伏羲才是“陰陽”思想的開山鼻祖,伏羲八卦標誌著易的創立。

而對儒家來說,易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儒學六經:《易》《詩》《書》《禮》《樂》《春秋》中,《易》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歷代公認易是儒學的源泉與核心,所以說,沒有了易這塊智慧的基石,道、儒就成了建在沙灘上的大廈,飄在空中的樓閣。萬世師表的孔子,自己說:“假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因而韋編三絕。韋編三絕就說孔子學習易學,非常用功,把書都用爛了。表達了孔子對易的極度崇拜。

那麼佛教又是怎樣的呢,大家都知道,它在中國發展非常好,不僅繼承了佛教的傳統,而且發展出了禪宗,現如今中國佛教具有南傳北傳與藏傳三種,而且四大菩薩的道場都在中國。我們中國,現在成了世界佛學的主流國家。而佛教,在印度已經是非主流宗教了。就像一粒種子,在一塊土壤中生存的很艱難,而在中國的土地上卻生根開花枝繁葉茂,這說明好種子更需要好土地的滋養,說明中華文明對佛教的發展,乃至生存都具有獨特的意義。

而能夠讓佛教在這片本來不屬於它的土地上開花結果,就是易的思想在影響著人們。讓佛教在傳教的過程中,自動適應中國的風土文化做出改變,也是易的功勞。易經為群經之首,《周易》有“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論斷,因為易經徹底闡明瞭萬物之理。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這句話實際上就與佛教思想不謀而合,有殊途同歸的意思。

易與儒、佛統一於仁善,這是佛學能在中國立足的重要原因。易的思想教導人們要主張仁義、與儒家強調仁愛、佛家強調慈悲相一致,講究和諧圓融,所以佛教一經傳入,便很快在中國開花結果。

所以,綜上來看,是易,撐起了我們這個國家五千年的文明歷史,讓其不斷傳承,自成一家,直至現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