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几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描写苦难,从某种意义来说,人类是不是渴望苦难的呢?

张琳


回答了:

文学作品的确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的内容跟苦难有关,苦难的描写甚至贯穿于作品的始终。那么是不是人类就可以因为文学作品描写苦难,就是人类渴望苦难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人类生活其实是跟幸福快乐,和苦难辛劳相伴同行的。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必定也会有辛劳和苦难。因为幸福的生活需要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去创造。因此人类在劳动生活过程中,就会发生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我们所说的苦难,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譬如疾病、和事故等等。

那么作为文学艺术的作品,它要描述的就是人类大众的生活形态和方方面面,苦难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文学作品它要全方位的展示生活的场景,必定会有关于苦难的描写叙述,这是它绕不过去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文艺作品都是源自于我们的生活,但是也不是生活原样的复制和照搬,它必须要高于生活。

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对于苦难的描述通常是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和效果的,也是比较容易打动人心的部份,所以写作者也比较喜欢去运用这一写作方法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总是会觉得文学作品在描写苦难了。



作家黃工


的确,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在描写苦难。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本来就少不了苦难。苦难使生活更具真实性。文学作品来自生活,就是把人生百态搬到桌面上来。不是人类渴望苦难,而是人人希望把自己的苦难释放出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大凡描写苦难的优秀作品,都有一个苦尽甘来的结果,能增进人类战胜困难的勇气,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努力奋斗,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传递正能量的写作技巧和方式。

每个人幸福生活的背后,都由苦难的堆积。

海伦-凯勒幼年患病,高烧烧瞎了眼睛,烧聋了耳朵,说话发音含混不清。她没有向命运屈服,在寂静和黑暗交织的世界里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比常人高出上万倍的艰辛考上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她享有87岁高龄,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完成了14本著作。最最著名的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

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年轻时遭到同窗宠涓的迫害,被魏国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双脚并在脸上刺字,企图迫使孙膑埋没于人世而不为人知。孙膑只好用皮张裹缠膝部跪步行走。后被齐威王赏识,任命为齐国军师,在齐魏马陵一战中,孙膑把宠涓打得“智穷而兵败”,无脸见世人而自刎。从此,孙膑名扬天下。孙膑写的《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原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困难里包含着胜利,失败里孕育着成功。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自学完成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知识,并学习针灸,在当地行医,为群众治病达一万人次以上,被誉为“当代保尔柯察金”。并获得“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等殊荣。

不见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苦难的经历是不完整的人生。

哪一位作家能脱离生活而凭空写作?就算科幻小说也是需要借助生活为背景的。所以说: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真实生活的写照,都离不开对苦难的描写,不是人类渴望苦难,而是为了人类战胜苦难而创造幸福和辉煌。


心如莲花173349538


写作是出于作者的兴趣爱好,有的题材是事实,有的是想像,有的是塑造各种手法不同,致于为何都描写讲述痛苦不幸的人生故意,作者的用意可能不是想让人过苦日子苦生活,而是知道什么是苦,怎么会有苦,如何战胜苦换来甜,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得来不易这才是作者的本意,这是反面教材,让人看了之后能知耻而后勇,像写鸦片战争的题材,为什么近百年史中国人民会受如此灾难深重的痛苦生活,干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呢?目的就是提醒教育人们不要忘记落后就要受人欺负挨打受罪,才会过苦难不堪的日子,激起人们的民族振兴精神,誓死也要强国富民做上等公民,如果文章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好文章能让读者兴奋不已,受益匪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