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英军摄影师镜头下被攻陷的大沽口北炮台

历史是由细节决定的。很多细节,是教科书无法描述的,但却能从细微之处阐释深邃的历史规律。

今年(2020年)是八国联军入侵120周年,也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60周年。这两段沉重的历史,给中国人留下了牢记上百年的教训。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被摄影师拍到镜头里的诸葛连弩(上面照片放大)

大沽口炮台出现了一把神秘的诸葛连弩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中国军队经历了三次大沽口保卫战、张家湾之战、八里桥之战等战役,都是东西方军事技术碰撞的典型案例。重新温习一些战场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一些中国将士作为个体,也曾用各自独特的方式保家卫国,甚至为推动中国军事技术进步做过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尝试。

在这里,我们讲一讲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的一个奇怪谜团,它隐藏在在几张著名的战场照片中。在照片中,出现了一个与场景格格不入的物件——诸葛连弩,而且摆放的地点十分微妙,信息量非常大。

这几张照片,拍摄于1860年8月21日的大沽口北炮台。当天上午,英法联军对大沽口北炮台发起总攻。在猛烈炮火掩护下(仅英军火炮就有47门,法国火炮数十门,还有大批舰炮支援),2500名英法联军发起冲锋,以白刃战方式突入北炮台。守卫炮台的清军誓死抵抗,包括直隶提督乐善在内大部殉国。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

北炮台之战发生在上午7时到10时之间,战斗结束后的中午时分,英国两位随军摄影师——费利斯·比托和亨利·赫林进入炮台,拍摄了一批第一手现场照片,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信息。这些照片提供的内容,至今都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研究经常引用的。

我们要说的,是其中几张展示战死的清军守军照片,这些照片中隐藏了一个细节,只有放大了才能被注意到:在炮垒围墙的顶部,竟然有一具诸葛连弩!

为什么这把诸葛连弩会让我们感到奇怪呢?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诸葛弩示意图

这把诸葛连弩从何而来?

首先,诸葛连弩曾经是一款传奇性的武器。连弩发明于汉代,诸葛亮曾经进行过改良,被称为“元戎连弩”,因此连弩也一度和诸葛亮联系在一起。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发明的连弩作为蜀汉军队的神器,被历代读者津津乐道。

明朝时候,一款重新设计的连弩再次被冠以“诸葛弩”的名字。这款连弩设计巧妙,能够快速连发射击,可装填箭矢十发之多,但缺点是力道弱,射程短,并非军用武器。

《天工开物》介绍这种连弩的时候讲到:“技巧虽工,然其力绵甚,所及二十余步而已,此民家防窃具,非军国器。”

同时期的《武备志卷一百三·軍资乘·战·器械二·一》也介绍说:“(诸葛弩)东南人喜用之,然力轻而不能伤人。”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现代仿制的诸葛弩

在明朝时,弩作为军用武器早已式微,地位逐步被火绳枪所取代。连弩作为一种特殊的弩,地位更是尴尬。由于威力不足,无法穿透铠甲,所以诸葛弩只能作为自卫武器,往往多用于民间。进入清朝后,诸葛连弩的民用性质也沿用了下来。

第二点要说的是,连弩并不是清军的制式武器。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武器均以火绳鸟枪为主,弓箭也只是次要武器。

不过在乾隆年间,诸葛弩作为自卫武器,曾一度被用于二线的后勤部队里。道光年间官方绘制过一套《兵技执掌图说》,诸葛连弩被列入其中,作为绿营官兵需要学习的一种武器。但从种种迹象看,诸葛弩仍然是一种武艺练习工具,或是防身装备。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兵技执掌图说》中的诸葛弩

这种诸葛弩在明代发明以来,几百年里并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由于使用简便,射速很快,而且机匣内连装10-12支弩箭,很便于平民习练。

就像明末《武备志》所言:“此弩懦夫闺妇皆可执以环守其城,一弩连发十矢,铁簇涂以射虎毒药,发矢一中人马见血立毙……”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诸葛弩早已经远远过时。相比之下,英军这时已装备恩菲尔德M1853式来复枪,口径15毫米,射程高达1800米,每分钟射速超过3发。即使和老式火绳枪相比,射程不到20米的诸葛连弩在战场上也会显得非常可笑。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大沽口炮台内遗落的火炮和抬枪

第三点则要强调,清军使用诸葛连弩,应该是一次极特殊的个人行为。

在大沽口保卫战中现身的诸葛连弩,即使对于清军,也是一种格格不入的装备。在大沽口北炮台的战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若干清军的装备,包括多种口径的前膛装火炮,还有就是几杆很显眼的抬枪。

从这些武器看,清军在战争中还是很重视火器的,尤其吸取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一些改进。清军首先改良了老式火炮的一些设计,例如可旋转式炮座,还有就是增加抬枪的装备比例,以提高部队的火力输出。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大沽口北炮台的炮垒外墙

抬枪,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少有的“优势武器”。作为一种重型长管火绳枪,清军抬枪在射程上超过了英国的褐贝斯燧发枪,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少数几次战斗中曾发挥过奇效。但是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早已淘汰了褐贝斯燧发枪,1800米射程的恩菲尔德来复枪,对射程不过几百米的清军抬枪形成了碾压。双方的装备差距,比20年前还要巨大。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使用诸葛连弩就不可能是一种官方行为。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这把连弩是某个清军将士的个人财产。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英军战舰炮轰大沽口

这把诸葛连弩在战斗中经历了什么?

1860年8月19日大沽北炮台之战,是大沽口保卫战的决定性战斗。这场局部战斗的战场指挥官是清朝直隶提督乐善。

伊勒忒·乐善,蒙古正白旗人。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乐善作为河北镇总兵坚守炮台,在僧格林沁指挥下重创英法联军,取得了对西方列强的少有大胜。乐善也因战功直升为直隶提督。

乐善作为直隶总督,部下肯定会有不少京师八旗出身的士兵,多数都在见过或用过诸葛连弩,将其带上战场是可能的。在炮台最后的白刃战中,清军笨重的抬枪根本拼不过英法联军的刺刀,倒是适合近战的诸葛连弩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被炮火打开缺口的北炮台外墙,可见清军的竹签阵

英军摄影师拍摄的这把诸葛连弩,遗落的位置十分微妙,其中包含了不少信息,可以让我们还原当时的一些战斗过程细节。

战斗打响后,英法联军首先以上百门火炮轰击炮台,将夯土建筑的炮垒外墙摧毁了不少,并且杀伤了大批守军。随后,2500名英法步兵开始冲锋,并在炮垒外墙上架起十几个梯子,开始攀爬进入炮台。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英国步兵

这时候,一个历史细节镜头出现了。一位手持诸葛连弩的清军士兵或军官,勇敢地跳上了炮垒外墙,对准爬上梯子的英法联军步兵,用手中的诸葛弩连发数支弩箭!

这位清军将士的英雄行为,仅仅迸发出了几秒钟的光芒,随后的下场只能是被英法步兵的枪弹打死,然后从外墙摔到了地上。英军摄影师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几具清军将士的遗体,其中一位可能就是他。在他们的遗体旁,散落着大炮、抬枪、炮弹,还有英法联军留下的几个梯子,以及被炮火击穿多处的炮垒外墙,都说明这个地点就是英法联军的突破口。


诸葛连弩的最后一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留下百年谜团

英国重绘的大沽口炮台失陷图,仍将诸葛弩画了进来

不能否认,在这短短的几秒钟,这位手持诸葛弩的无名清军将士是整个战场最耀眼的一颗流星。因为英军摄影师的照片可以作证,他英勇战死的地方,也就是诸葛连弩遗落的地点,是战场最危险的炮垒外墙上,而不是炮垒的掩体内。(作者:陶慕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