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五年,一事無成,好迷茫,該怎麼辦?做到這三點改變自己人生

有網友發帖說:自己學校畢業5年了,一事無成,信用卡還欠了差不多2w工作也是換了又換,感覺找不到一個有安全感的工作。一事無成,好迷茫,該怎麼辦?

先說說我一個親戚的真實故事:

小夥子90後,畢業四年,正式工作換了兩份,第一份是輔導機構做了兩年,第二份是做外貿一年一月。在做外貿期間實在是厭惡自己的工作,遂離職(離職前反思自己到底喜不喜歡一個月,提出後又被公司拖了近兩個月才走)。

現在他找工作的時候別人評價是”不夠穩定“,但是他覺得現在年輕人面臨的選擇比較多,大家很容易迷茫自己到底合適什麼(小夥子屬於那種連興趣愛好都沒有的佛系)。不過他覺得之前遇到的兩份工作都有很努力地去做好,第一份在機構的數據中等偏上,家長反饋很好;第二份是真的太累了,五個同期入職的同事他是第四個走的,加上做了長久衡量發展自己對工作內容不喜歡+厭惡,長痛不如短痛…

幾年下來,真的非常迷茫,不知道適合做什麼好,還要不要死磕下去?

顯示所有大圖

結合本話題,以及我親戚的故事,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其實不是年輕人選擇多而跳槽,而是你職業規劃沒做好

現在的職場年輕人,跳槽頻繁的問題很普遍。而頻繁跳槽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是職業迷茫。

比如”我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這樣的問題總有很多年輕朋友來問我。

但我哪怕再神通廣大,也很難直接告訴對方你可以適合做什麼,因為我不是你,真正瞭解你的還是你自己。

會產生職業迷茫的根源,就是求職前缺少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有幾個重要的因素,我給大家分析下:

第一,瞭解自己擅長什麼

你需要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有哪些,比如有些人性格內向算不上優點,但工作很仔細,完成任務的質量高;而有些人性格很外向,善於溝通,但就是做事不夠耐心,浮躁。

所以選擇一份職業,最好能發揮自己的優勢,而避開自己的劣勢。

管理學裡頭有個“木桶原理”,講的是補短板,而職業選擇其實是“反木桶原理”,能找擅長的工作更有利於你擇業。

第二,瞭解自己喜歡什麼

這說的是一個人的職業興趣問題,也就是說找工作最好選擇自己喜歡的去做。

興趣,是一個人對某份工作可以保持專注度和學習內驅力的關鍵因素!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一點興趣都沒有,哪怕給你更高的收入,恐怕你都是被動的心態。

第三,瞭解外面有哪些機會

職業規劃除了結合自己的因素,你還得考慮職場的發展趨勢,比如互聯網興起以後,很多“互聯網+”的產業就興趣了,這些產業裡面就充滿了有前景的機會;又比如國家出臺的戰略規劃,明確了“醫療、環保、信息化”等許多重點培育的產業,那麼你就可以注意到這些產業可能是未來幾年的資源聚集地。

第四,要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

有了分析,你還需要制定目標。職業目標通常可以分短期(1年內)、中期(3年-5年)、長期(5年以上)等階段,有了具體的目標,你後續的努力才有明確的方向,不會跑偏。

做好以上這些職業規劃的內容,你才能知己知彼,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去努力。

二、年輕人切忌急功近利,在一份工作上能夠沉澱,才更容易成功

這個時代,不少年輕人都過分看中眼前的利益。

比如自己明明在某個工作崗位上做得好好的,結果外面聽到有個更賺錢的機會,立馬選擇了跳槽,結果這裡沒幹一兩年到了新工作那裡,又幹不了多久就跳槽。

這就好像很多股民做股票,喜歡玩短線,追漲殺跌是一個道理。

一隻股票,既然你看中了它的質地,就應該有耐心守得住,你的股票跌了別人的漲了盲目去跟風,回過頭來卻發現被你拋棄的那一隻股票卻漲得更好!

你說這樣的浮躁心態如何成功呢?

我剛畢業那會,我的師傅就曾經對我說,第一份工作無論如何你都要幹滿三年,因為職業生涯中,三年對一個職場人基本上就是一個瓶頸期。

剛入職的時候,需要對公司和崗位有個熟悉、適應的過程。然後到了一年以後,瞭解了崗位的基本操作,你開始謀求發展和創新。再到了第三年,成長開始變得緩慢,晉升也沒那麼容易了,此時你會感到比較困惑,再要想改變,那麼跳槽就成了一種捷徑。

如果你連沉澱三年的決心都沒有,急著跳槽,很可能對上一份工作的內涵沒有充分理解和掌握就投入下一份去了,循環下去,你這個人就難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懂的是不少,但都不精通。

各位朋友,你要知道未來的社會,比拼的不再是誰的工作量幹得多,或者誰的經驗更久,職場競爭最看中的是你的“不可替代性”。

什麼是“不可替代性”?一是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但你能做得更好;二是別人不會做的,只有你能做。

這兩種情況,都考驗你的專業功底。要是沒有沉下心專攻一門技術,如何實現“不可替代”呢?

三、年輕時,不要總想著“累不累”,你年輕時不去拼搏不去學習,難道等老來奮鬥嗎?

前段時間,我在網絡上看到一個討論話題,說的是現在的年輕人為何都不太願意吃苦了?

是啊,如今的社會,家庭經濟條件好了,年輕人從小的生活環境都不錯,長大後吃苦的動力就不足。

但經濟條件好,並不意味著職場的競爭就不再殘酷了!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一波又一波的裁員潮在我們身邊爆發,無論是高大上的外企,還是大型互聯網公司,許多年輕人乃至中年人都面臨失業。

當危機來臨,我們能做什麼?

總不能真的指望家裡的金山銀山可以養自己一輩子吧?我想年輕現在都很要面子,不願意也不甘心吧!

所以,有危機意識是應對危機的第一步,你得培養起自己的內部驅動力,讓自己有這種慾望去拼,去努力。

然後,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負能量很重的時候要懂得調節自己的心情,工作後我們會面臨各種壓力,但如何把壓力轉化為自己的動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最後,你得有意志力,保持自律,提升自己的執行力才行。想一萬次,不如做一次來得有效。舉個例子,比如你想學程序開發的一門語言,看書不如自己編程,編程不如參與一些重要的項目。

年輕時,我們的記憶力最好,身體也最好,還擁有相對較多的時間。你不抓住這最佳的時機去努力,難道等到走不動想不動的那一天去奮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