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

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人,我们总觉得时间太少,事情太多,好像永远都做不完。

其实早有人给过一个答案,历史学家帕金森曾提出过「帕金森定律」:

工作会自动膨胀,直至占满所有可用时间。

但导致你忙碌的可能是另一个原因:

你从未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更不要说去完成它了。

结果就是,我们看似忙碌,其实在做无用功。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加里·凯勒是全球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凯勒威廉姆斯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

他曾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创办了一家优秀的公司,但就在他信心十足地准备将业务拓展到全球时,问题出现了。

公司突然全盘陷入困境,一度濒临倒闭。

他觉得自己仿佛掉进了陷阱里,就在快要绝望时,他的导师伸出了援手 。

一番分析过后,导师在白板上圈出了14个关键职位,并认为只要选对这14个关键人,整个公司就可以扭转败局。

加里·凯勒听后都震惊了,公司面临这么大的问题,解决方案怎么可能如此简单。

但导师给出的答复是:

这就足够了,耶稣只有12个门徒,你也只需要14个关键人。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于是他卸任了CEO,将所有精力投入这件事。

结果出乎预料,自从解决了这件事,不到3年公司便开始持续盈利,一跃成为世界性的地产公司。

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每次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都是他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加里·凯勒,事后将自己多年的思考写成了一本书。

出乎意料的是,书籍一上架,竟然长期雄踞亚马逊畅销榜第一名,它就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这篇文章我们就聊聊这本书的精髓,主要解决3个问题:

  • 为什么你总是陷入忙碌?
  • 如何找到最重要的事情?
  • 找到之后你该如何行动?

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一、为什么你总会陷入忙碌?

1、总觉得每件事都很重要

我们都喜欢「平等」,但平等是一个谎言。

奥威尔的小说《动物农场》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农场里的动物集体起义,推翻了人类的统治,并在墙上写到「所有动物生而平等」

但过了一段时间,有动物发现「猪」好像成了它们的统治者,每天不工作,只享乐。

当初说好的「所有动物生而平等」呢?

可是,当它们去看那个标语时发现后面多了一句话:

所有动物生而平等,但有些动物更加平等。

我们面对的事情也一样。

每件事都很重要,但有一些事更重要,而且还有一件事最重要。

不过这件事往往看起来并不起眼,也不紧急。

于是人们往往选择忽略,转而投身到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忙碌并抱怨「苍天无眼」看不到他的付出。

但如果成功仅仅靠勤劳就够了的话,蚂蚁和蜜蜂早就统治了世界。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2、以为多任务处理可以提高效率

多任务处理仿佛已经成为了一项工作技能,甚至被列入了许多招聘条件里。

但这同样是一个「美好」的谎言。

史蒂夫·乌泽尔曾说到:

同时处理几件事,等于同时搞砸几件事。

你可能不认同他的观点,因为我们几乎都尝试过「多任务处理」。

比如边走路边说话,边追剧边吃饭。以及边开车边打电话,甚至还在嘴里叼根烟……

这些不都是「多任务处理」吗?

的确是,但我们可以胜任的「多任务处理」都有一个前提:

无论你同时做几件事,其中只能有一件需要动脑子。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举个例子,可能很多老司机都觉得,边开车边聊天根本不是问题,两不耽误。

但如果你遇到复杂路况还能聊天吗?

最常见的就是十字路口,小车,公交,自行车,电动车,行人都挤在一起,甚至有很多人贴着车过,后面还有按喇叭变道超车的……

我是没那个本事。

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自动屏蔽除驾驶之外的一切事情。不管是同伴和我说话,还是车内的音乐,那个瞬间都成了「静音」。

一直到过了路口,才会问他「你刚刚说啥?」

因为在路况复杂的时候,我的「大脑带宽」已经被开车这件事占满了,要集中所有注意力监控周边,没有闲余留给聊天。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大脑带宽」。

其实大脑就像一台计算机,平时开车就好比运行一个小软件,内存还剩下一些,你可以聊天或者听音乐。

一旦遇到复杂路况,就相当于打开一个巨大的软件,这台生物电脑需要全功率运转才能保证这个软件的安全运行。

但有些人偷懒,并没有专心驾驶。后果就是每年16%的交通死亡率,以及50万起交通伤害事件。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如果你想通过「多任务处理」提高效率,那就更不可能了。不仅不会提高,它还会「杀死」你的效率。

由于工作的复杂性,大脑无法同时处理,你所以为的「多任务处理」,其实是「多任务切换」,但任务切换成本又很高。

一项关于注意力的研究表明,员工平均每11分钟就会被打断一次,一段时间后才能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任务的切换时间,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十分钟。

据统计,员工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从干扰恢复到之前的状态的过程中。

因此,想要提高效率,专注比多任务处理有用的多。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二、如何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

1、提出关键问题

想要找到正确的答案,关键在于提出提出一个好问题。

什么才算是一个好问题呢?

我们先来看看问题的四种形式: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比如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销量」,分别放入这4个象限中来看看: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这四种形式中,第一象限的问题最好,也就是「大而具体」。

因为只有「大而具体」的问题,才会指引你往「大而具体」的方向走。

因此,想要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就需要提出那个大而具体的「关键问题」。

2、用倒推法确定优先事务

当你面临很多事,却无从下手时,就该确立优先事务。

对于很多人来说,优先事务有两种:

一种是简单的,一种是紧急的。

总之,不会是最重要的。

这个时候,你可以用「倒推法」来确定优先事务。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你首先要考虑的是长期目标,然后一步步回溯,倒推出当下最重要的一件事。

这个过程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找到了当下最重要的那件事之后,就相当于推倒了第一块骨牌。

如果中途没有跑偏,实现最终目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除此之外,你还要将自己的目标写下来。

为什么一定要写下来呢?

因为写下来可以将「今天」和「明天」建立联系,让你感觉到成长过程是一个整体,并非相互孤立,有助于实现目标。

这可不是我胡扯,而是有研究作为支撑。

2008年,加州多明尼克大学的盖尔·马修斯博士做了一项研究。

她招募了267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志愿者,让一半的人将目标写下来,另一半人则不用。

结果表明,将目标写出的人,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比没有写出的人高39.5%。

想要找到最重要的事,第一步就是提出关键问题,接着用倒推法确定事务优先级,并写下来。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三、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该如何行动?

1、砍掉90%你可以做,但不应该做的事

你用过「待办清单」吗?

相必很多人都用过,但仔细想想,它更像是一个「存活清单」

划掉上面的那些事情,只能帮你应付日子,并不能帮你成功。

当你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砍掉「待办清单」上90%可以做,但不应该做的事情。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删减之后,你的待办清单就变成了「成功清单」,因为「二八定律」告诉我们:

你80%的收获,恰恰是由20%的关键付出所得到的。

当然,你无需纠结数字,它可以是2/8,也可以是3/7,甚至可以是1/99。

这个法则的重点在于「分配不公」,比如财富分配的「二八法则」:

2015年,地球上最富有的62个人所拥有的私人财富,就与人类较为贫穷的那一半,即35亿人拥有的一样多了。

2、用至少一半的时间,去做最重要的那件事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两张图: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大部分人符合第一张图的状态,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了其他事情上,只给最重要的事留了极少的时间。

可能很多朋友会说:

我也想做,但实在是没时间啊。

这好办,「预留时间段」就可以了。

你检查一下自己的清单,如果当下「最重要的事」是一次性的,那就为它安排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一口气做完。

我当初写毕业论文就采用了这个方法,给自己留出了整整半个月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因为早晚得写)

戒掉了社交,娱乐,甚至女朋友。每天除了吃喝拉撒睡,至少要用10个小时来写论文。结局很美满,我如期完成了这件最重要的苦差事。

大家都是 24 小时,为什么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但如果你最重要的事是重复性的,那就要每天预留时间,先做这件事。

比如你觉得考四六级是未来半年最重要的目标,那就每天起来先学英语。不管是背单词,还是练听力,刷题都可以。

预留时间段里,你要保证一件事:

在完成最重要的事之前,其他事都靠边站。

不过,即使预留了时间,却总是不免被侵占,你还需要守护这段时间:

  • 如果有可能,这段时间尽量去一个安静的地方,避免受到外界干扰。
  • 将手机等设备调至静音,并将它放置在一个无法「触手可及」的地方。
  • 提前告知可能联系你的人自己的时间安排,尽量让他们在这段时间之外联系你。

尾声

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

少则得,多则惑。

人生也是如此,一旦贪多求全,往往容易陷入迷茫,最终一无所获。

俄罗斯有句谚语叫做:

如果同时追两只兔子,你一只都抓不到。

共勉!

谢谢你的时间,希望能有所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