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在農村,農曆十二月的集日被稱為“臘月集”,逛集市、買年貨、看大戲,臘月集不僅是一年中最熱鬧、商品最豐富的集,同時也是感受濃濃年味和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作為每年農曆臘月出現的年貨市場,臘月集的起始日期卻各地不一,名稱也是各有不同,如三原、渭南等地稱“臘八會”,乾縣稱“冬至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有著“關中第一大集”美稱的三原臘八會。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臘八會是民間一種傳統古會,具體的形成年代已無資料可考,解放前曾流行於三原、長武、華縣等地,以三原縣的臘八會最為出名和盛大。

三原縣的臘八會,從臘月初八起會,臘月二十三日(即小年)收會,會期半月。會址設於三原南關西巷子外,佔地300餘畝。值得一提的是,南關村屬龍橋鎮(城關鎮)轄區,不僅商賈雲集,後曾建有面粉廠、縫紉廠、冰棍廠、啤酒廠等眾多村辦企業,被評為陝西省級文明村、村民自治模範村及陝西省小康示範村。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1909年的三原縣城南門

三原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古稱“池陽”,1947年縣城龍橋鎮更名為池陽鎮,1949年曾建立區級三原市,1953年恢復龍橋鎮名稱,1955年更名城關鎮。孫儷主演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奇女子周瑩之父正是三原人,周家自周梅村始,以儒立世,以商發達,先後在江西、四川、甘肅等地設立商號,生意興隆,財通四海。民間流傳:“周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飯,不住別家店。”由此可見,當時的三原經營範圍之大,店鋪開設之多,商業資本之厚。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從相關史料來看,清代至民國中期,三原確是我國西北的金融中心,古人稱其“市廛極盛,集四方商賈重貲,昏曉貿易”,商賈以鹽、茶、布匹、絲綢、藥材貿易為主流,同時遍佈米麥市、驢馬市、豬羊市、絲市、紙張花布市、鹽棗市、鐵器市、手帕市、紙市、板木市、果子市、菜市、柴炭市等,因縣城位於龍橋鎮,故三原有“龍鎮小長安”之稱。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三原縣周家大院

每到臘月會,三原即有大型駝隊前來販運,這其中,有寧夏、青海、內蒙古的馬幫結夥而來,運來青鹽、皮貨,販走茶葉、絲綢、百貨;有來自銅川一應俱全的耀州瓷器,大至缸甕盆罐,小至盤碟盅碗;還有山貨乾果、木材枋板的名號,各色小吃更是不計其數。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除了規模宏大,臘八會的會場還會按行業扎帳設棚,自成街巷,錯落有序。南北會場設兩臺大戲,競相爭勝,臺下萬頭攢動,喝彩雷吼;河南馬戲團、河北的“鼓樓杆”、賣藝的、說書、賣唱的、拉洋片的、古玩字畫、算卦抽籤,三教九流,雜於其間,每個攤位都被圍得水洩不通,掌聲、叫好聲絡繹不絕。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關於唱大戲,我再多說幾句。解放前,城內原有兩座劇院,有時邀請西安易俗社、尚友社、高陵化民社等劇團來此演出。範紫東先生整頓易俗社後,曾確定以三原縣方言口音為秦腔標準語音,每年擇日帶學員來縣城“正音”。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80年代三原臘八會唱大戲

解放後,素有“滑稽大王”之稱的著名秦腔丑角藝術大師晉福長先生,曾在60年代一次三原臘八會上做過表演,據當時的演員介紹,晉的快板連說幾段還下不了臺,無奈只好向觀眾打躬致歉:“我70多了,氣上不來,實在對不起!”臺下舍然,歡聲笑語:“把老漢饒了!”這一說一笑,可見當時這一盛會的權威性和老百姓的關注程度。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晉福長任慧中《楊三小》劇照

建國後,縣人民政府對臘八會進行了整頓,規範了市場秩序,使其更符合社會主義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至1965年時每年如期舉辦,從未間斷。

這期間,因本縣群眾迷信者甚多,陋習頗多。50年代,三原縣科協、縣文化館即利用臘八會,向群眾宣傳疾病預防、自然現象發生規律、養殖技術等科普知識,不僅在全縣形成有病請醫生,辦事講科學的良好風氣,同時激勵了人們抗禦自然災害,奪取農業豐收的信心。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三原縣城夜景

臘八會於十年間停辦,1979年恢復後,會址遷往池陽大街,進行物資交流,沿街兩旁搭棚設點,綿延達五里之長。1982年後會期曾延至40天,吸引了相鄰十餘省、省內30餘縣市的客商前來交易,日上會人數最高時逾10萬有餘。

1994年後,因各地市場進一步開放,外地客商越來越少而停辦。

老西安的年味:關中第一大集“三原臘八會”

池陽大街

最後,我用清末的一首描述三原臘八盛會的詩來結尾:撲面塵沙眼不開,八面仕女似風來。駕牛駕馬車如許,扎遍南臺與北臺。更從何處問繁華,演武亭前各自誇。公子冶遊爭似錦,美人姿態豔如花。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