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在农村,农历十二月的集日被称为“腊月集”,逛集市、买年货、看大戏,腊月集不仅是一年中最热闹、商品最丰富的集,同时也是感受浓浓年味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作为每年农历腊月出现的年货市场,腊月集的起始日期却各地不一,名称也是各有不同,如三原、渭南等地称“腊八会”,乾县称“冬至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有着“关中第一大集”美称的三原腊八会。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腊八会是民间一种传统古会,具体的形成年代已无资料可考,解放前曾流行于三原、长武、华县等地,以三原县的腊八会最为出名和盛大。

三原县的腊八会,从腊月初八起会,腊月二十三日(即小年)收会,会期半月。会址设于三原南关西巷子外,占地300余亩。值得一提的是,南关村属龙桥镇(城关镇)辖区,不仅商贾云集,后曾建有面粉厂、缝纫厂、冰棍厂、啤酒厂等众多村办企业,被评为陕西省级文明村、村民自治模范村及陕西省小康示范村。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1909年的三原县城南门

三原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古称“池阳”,1947年县城龙桥镇更名为池阳镇,1949年曾建立区级三原市,1953年恢复龙桥镇名称,1955年更名城关镇。孙俪主演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中的奇女子周莹之父正是三原人,周家自周梅村始,以儒立世,以商发达,先后在江西、四川、甘肃等地设立商号,生意兴隆,财通四海。民间流传:“周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由此可见,当时的三原经营范围之大,店铺开设之多,商业资本之厚。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从相关史料来看,清代至民国中期,三原确是我国西北的金融中心,古人称其“市廛极盛,集四方商贾重赀,昏晓贸易”,商贾以盐、茶、布匹、丝绸、药材贸易为主流,同时遍布米麦市、驴马市、猪羊市、丝市、纸张花布市、盐枣市、铁器市、手帕市、纸市、板木市、果子市、菜市、柴炭市等,因县城位于龙桥镇,故三原有“龙镇小长安”之称。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三原县周家大院

每到腊月会,三原即有大型驼队前来贩运,这其中,有宁夏、青海、内蒙古的马帮结伙而来,运来青盐、皮货,贩走茶叶、丝绸、百货;有来自铜川一应俱全的耀州瓷器,大至缸瓮盆罐,小至盘碟盅碗;还有山货干果、木材枋板的名号,各色小吃更是不计其数。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除了规模宏大,腊八会的会场还会按行业扎帐设棚,自成街巷,错落有序。南北会场设两台大戏,竞相争胜,台下万头攒动,喝彩雷吼;河南马戏团、河北的“鼓楼杆”、卖艺的、说书、卖唱的、拉洋片的、古玩字画、算卦抽签,三教九流,杂于其间,每个摊位都被围得水泄不通,掌声、叫好声络绎不绝。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关于唱大戏,我再多说几句。解放前,城内原有两座剧院,有时邀请西安易俗社、尚友社、高陵化民社等剧团来此演出。范紫东先生整顿易俗社后,曾确定以三原县方言口音为秦腔标准语音,每年择日带学员来县城“正音”。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80年代三原腊八会唱大戏

解放后,素有“滑稽大王”之称的著名秦腔丑角艺术大师晋福长先生,曾在60年代一次三原腊八会上做过表演,据当时的演员介绍,晋的快板连说几段还下不了台,无奈只好向观众打躬致歉:“我70多了,气上不来,实在对不起!”台下舍然,欢声笑语:“把老汉饶了!”这一说一笑,可见当时这一盛会的权威性和老百姓的关注程度。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晋福长任慧中《杨三小》剧照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对腊八会进行了整顿,规范了市场秩序,使其更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至1965年时每年如期举办,从未间断。

这期间,因本县群众迷信者甚多,陋习颇多。50年代,三原县科协、县文化馆即利用腊八会,向群众宣传疾病预防、自然现象发生规律、养殖技术等科普知识,不仅在全县形成有病请医生,办事讲科学的良好风气,同时激励了人们抗御自然灾害,夺取农业丰收的信心。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三原县城夜景

腊八会于十年间停办,1979年恢复后,会址迁往池阳大街,进行物资交流,沿街两旁搭棚设点,绵延达五里之长。1982年后会期曾延至40天,吸引了相邻十余省、省内30余县市的客商前来交易,日上会人数最高时逾10万有余。

1994年后,因各地市场进一步开放,外地客商越来越少而停办。

老西安的年味:关中第一大集“三原腊八会”

池阳大街

最后,我用清末的一首描述三原腊八盛会的诗来结尾:扑面尘沙眼不开,八面仕女似风来。驾牛驾马车如许,扎遍南台与北台。更从何处问繁华,演武亭前各自夸。公子冶游争似锦,美人姿态艳如花。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