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字長文教你避開最常見的思維陷阱,學會清醒思考的藝術

在群體裡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獨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記住的,只是那些在群體中保持獨立的人。——愛默生

女明星為化妝品做廣告,並不是因為她們用了這個化妝品之後變美了,而是因為她們本來就很美,才會被選來拍廣告。

上面這段話的邏輯單獨看上去,每個人都能看懂。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廣告對於消費者依然有強大的洗腦效應。我們追捧喜歡的明星代言的產品,就好像使用那些產品我們身上就有了和她們類似的地方,我們就能變得像她們一樣光彩奪目。

這種暗示效應被商家和廣告界利用,可以說是最近一百年來消費社會最大的思維陷阱之一。這個思維陷阱的真相在於,人們混淆了選擇標準和結果。

同樣的道理,職業游泳選手體型完美,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充分的鍛鍊,而是因為他們擁有這樣的身材,才成為了出色的游泳選手。游泳選手的身材,和女明星的顏值,都是一種選擇標準,而不是結果。

也許講到這裡,你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可以說,凡是一種世人說值得追求的東西,比如說身材、美貌、收入、長壽、影響力和快樂,你都要看仔細,是因為這些詞的代言人符合這樣的標準,才向你推銷他們的故事,還是真的經歷了一個過程,有了這樣的結果。

5000字長文教你避開最常見的思維陷阱,學會清醒思考的藝術

釐清類似這樣的、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思維陷阱,正是《清醒思考的藝術》這本書的主要內容。這本西方經典暢銷書的作者是羅爾夫•多貝里,作者既有銳利的觀察,又有出色的講故事能力。在書中,他引用生活趣事、名人軼事、歷史故事、愛情關係、人際關係、投資之道、心理實驗等論述,生動形象而又具體雄辯地指出思維之錯。

經濟學博士的專業背景,加上心理學的識人之道、辨事之理,使得這本書就像是經濟學和心理學的完美結合。根據心理學上的認知療法,覺察是改變的基礎,在這裡,當明白了錯誤的思維是如何發生的之後,人們就有可能遠離思維陷阱。下文提煉出了這本書中提到的十個經典思維陷阱,看看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何啟發。

1. 倖存者偏差,使你高估成功的概率。

新媒體時代,我們的手機裡充斥著10萬+爆文,似乎每個人的身邊,或遠或近,都認識出書了的朋友,然而事實上——

每個成功的作家背後有100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每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背後又有100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家,每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家背後,又有數百個抽屜裡沉睡著剛動筆的手稿的寫作愛好者。

由於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敗,你會系統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認識不到成功的概率其實有多微弱。

作家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創業是另一個更受時代吹捧的故事。互聯網經濟時代,有句話說,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這個時代確實見證了無數“飛起來的豬”,然而更有無數飛不起來的,不在風口上的創業項目,這背後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

君不見,從來不見有哪位記者關心失敗者。作為個體,要想避免倖存者偏差,多貝里教我們的辦法是儘可能常去逛一逛曾經大有希望的項目、投資和事業的墓地……

2. 過度自信的專家,被高估的學識和預測能力。

如果不服從權威會發生什麼事?《聖經》第一章就說的明明白白,會被逐出天堂。各個領域的專家們也想讓我們相信此事。

關於專家有兩個問題。首先是歷史表明,專家群體會失靈,一位經濟學教授的預測走勢會和非經濟學專家一樣出錯,然而專家們總是過度自信。其次,出錯是人類的通病,但是面對權威時,我們會將獨立思考調低一級。任何時候都有不同的權威流行,存在權威時社會總是樂於跟從。

尤其是男性專家,研究表明,過度自信效應確實在男人身上比在女人身上更明顯,女人比較少的高估自己。舉個例子,84%的法國男人聲稱自己是高出平均水準的好情人,沒有過度自信效應時,應該這個數據是50%。

解決辦法是,籌劃事情時從悲觀的角度出發,做最壞的打算。對所有的預測持懷疑態度,尤其是專家的預測。你對權威的批判性越強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5000字長文教你避開最常見的思維陷阱,學會清醒思考的藝術

3. 從眾心理,並非越多的人認為一件事對,這件事就更加對。

在商界、時尚界、宗教和管理行業等都存在從眾心理,喜劇和訪談節目也會利用從眾心理,在關鍵位置插入模擬的笑聲,引得觀眾發笑。最令人難忘的從眾心理的例子,是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在1943年所作的演講,1萬5000名觀眾被煽動,為納粹關於“全面戰爭”的呼喚貢獻了雷鳴般的掌聲。

得一提的是,團體迷思是從眾心理的一種特殊情況。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在會議上剋制自己,沒有說出不一樣的論調,也許是因為其他人也都意見一致不吭聲。

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一群智慧的人做出愚蠢的決定,因為團體裡每個人都像你那樣想。

人們不想做有可能破壞統一意見的掃興的傢伙,畢竟你會為自己屬於一個團體而高興,異議則有可能意味著被隔離在團體之外。

然而,讓我們記住毛姆的這句話,他是這樣說的:

就算有5000萬人聲稱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成為聰明之舉。

4. 沉沒成本不是繼續一件事的理由。

當我們已經投入特別多的時間、金錢、能量之後,沉沒成本令人難以放手,儘管客觀來看堅持下去毫無意義,因為投資越多沉沒成本越大。

越南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們已經為這場戰爭勝了這麼多士兵的性命,此刻放棄將是錯誤的。”

有很多理由支持你繼續下去,但如果只是因為捨不得已經付出的東西,而決定繼續做某件事,就不是一個好理由。

避開沉沒成本的思維陷阱,意味著你能清醒的認識到——你已經投資了什麼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現在的形勢以及你對未來的評估。

5000字長文教你避開最常見的思維陷阱,學會清醒思考的藝術

5.確認偏誤,使你思維趨於固化。

確認偏誤聽上去有點難懂,但是這樣解釋你就清楚了。當新信息出現的時候,我們會用自己的角度來消化新信息,讓他們與我們現有的世界觀和信念相兼容。換句話說,我們會過濾掉與我們的觀點相矛盾的新信息,這正是確認偏誤帶來的後果。

這樣做很危險,但我們恰恰是這麼做的,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讓我們很容易能找到志同道合者,我們閱讀支持我們理論的新聞消息,新聞的個體化使得相反的意見根本不會出現在我們的信息流上,我們越來越多的活動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區裡,就更加加深了確認偏誤。

放眼其他領域,幾乎到處都是確認偏誤的影子。

慈善家和憤世嫉俗者,雙方都會過濾掉反駁的證據,得到支撐他們世界觀的大量證明。占星師和經濟學家,他們的的行事原則也是這樣,他們的說法如此含糊,卻像磁鐵一樣吸引著跟隨者,因為他們的預測總有被證明的時候。宗教信念和哲學信念,因為其含糊性,更是確認偏誤的傑出溫床。

讓我們記住赫胥黎說過的一句話:事實不因為被忽視而消失。

我們看不到的東西,並不代表不存在。這句話很簡單很好懂,然而人類的偏見卻使得我們眼裡能容得下的東西越來越窄……

作家亞瑟奎·勒庫奇的一句話說,幹掉你的寵兒,他的本意是刪掉漂亮但多餘的句子。在這裡也適用於普通人避開確認偏誤。寫下你的信條,比如有關世界觀,投資婚姻健康,節食成功策略等等,然後尋找反駁證據,從而推翻自己的信條,這是一樁辛苦的工作,但是值得做。

6.在好轉之前會先惡化?別信。

如果有人這樣建議,敲響警鐘。這個花招有利於一個對專業一竅不通或者對事情沒有把握的人,如果情況繼續走下坡路,證明他的預言是對的,如果情況意外回升,那他就將好轉歸功於自己的能力,不管怎麼樣他都是對的。

這個思維陷阱最好的例子就是一個宗教故事。據說在天堂降臨地球之前,世界必將毀滅,災難和死亡必然會發生,正因為此,信徒們認為形勢的任何惡化都是證明了預言,而每一次好轉都是上天的饋贈。

也就是一句俗話說的,正著說反著說他都有道理,如果遇到這種情形,請提高警惕。

5000字長文教你避開最常見的思維陷阱,學會清醒思考的藝術

7. 將真正的知識與“司機的知識”區分開。

司機的知識這個典故來自於馬克思·普朗克的故事,他的司機曾經代替他做過一次長篇報告。

在此之前,馬克斯·普朗克於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全德國作巡迴報告,不管在哪裡,他都會就量子力學演講一番,因而他的司機對他的報告爛熟於心。於是在一場報告中他們倆互換了位置,馬克思·普朗克帶上了司機的帽子,而司機走上了講臺,對一群專業級聽眾做了一番報告。

會後有一位物理學教授舉手提了一個問題,司機卻說,“我壓根沒想到,在慕尼黑這樣先進的城市裡,還會有人提這麼簡單的問題,讓我的司機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這個幽默的故事是查理·芒格經常跟人談論的。查理·芒格是全球最優秀的投資家之一,他認為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知識,是投入了大量時間和思考獲得的知識,另一種就是司機的知識,有些人裝的好像他們知道,但他們傳播的知識是空洞的。

在商屆,一家企業越大,社會越期望它的CEO具有表演才能,也就是所謂的交際能力。一個安靜固執但可靠的領導者是不行的,至少不能擔任最高領導,人們認為一個擅長宣傳的人會帶來更好的結果,但是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能說會道,和真才實學是兩回事。

請你不要信任司機的知識,不要將愛出風頭的人,嘮叨鬼花言巧語人和一個真正有知識的人搞混。真正有知識的人知道他們知道什麼,也知道他們不知道什麼。

8.團隊為什麼會使人懶惰?社會性懈怠。

一群人劃一條船,我們不敢說每個人都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但是對於接力賽的運動員,我們就敢肯定的說,因為在接力賽上,每個人的貢獻是顯而易見的。

團隊中個人的效率無法直接看到,而是與團隊融合在一起,這就產生了社會性懈怠。

其實,社會性懈怠是一種理性的行為。假如使出一半的力就行,又不會引起注意,為什麼要使出全力呢?這種情況多半還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不覺就會發生了。

在團隊裡我們不僅會剋制我們的效率,還會剋制我們的責任。團隊討論會導致做出比人們獨自決定時,更加冒險的決定,大家都躲在團隊決議背後,因為大家都在想,一旦出事不是我一個人承擔責任。

值得注意但是常常被忽視的一個點是,人們在團隊裡的行為不同於單獨一個人的時候,否則就不存在團隊了。

5000字長文教你避開最常見的思維陷阱,學會清醒思考的藝術

9.框架效應,同樣的內容換個不同的說法,效果完全不同。

你所聽到的、接觸到的任何資訊,都取決於描述者的角度,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描述,會給你造成不一樣的反應。

200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曾經做過一次調查,在600人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他拿出了兩種消滅瘟疫的方案供政府選擇——

  • 選擇方案A能救活200個人;
  • 選擇方案B,有1/3的可能讓600人全部獲救,有1/3的可能誰也救不了。

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方案A,因為有確定能救活的人數。

然而換一種說法我們再來看看——

  • 方案A是會死400個人;
  • 方案B是有1/3的可能讓全部的人獲救,有1/3的可能600人都死了。

現在,選方案A的只剩下一小部分人。

同樣的事實,表達方式的截然不同,造成了截然不同的選擇。

框架效應提醒我們的,一方面是好好說話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是對商業社會的措詞陷阱保持謹慎。

例如,股價下跌被稱作“回調”,管理課上問題不是問題,而是“機會”,一位被開除的經理是某個“開始新生活的人”……這個名單還很長很長。

10.光環效應,阻礙你做出客觀的評價。

光環效應是指我們讓某一方面照花了眼睛,並由此推及全貌。比如說我們傾向於認為,在某一個行業成功的CEO,在所有行業都會成功,在生活中他們也一定是模範。而漂亮的人,我們會認為他們更可愛,更誠實,更聰明。

心理學家桑代克100年前就發現了光環效應:

如果某人的某一個方面,比如美貌、社會地位、年齡,造成了正面或者負面的印象,那麼它將普照其他的一切,從而過度影響其整體印象。

最擅長運用光環效應的要數廣告界。一個咖啡機的代言人是一個職業網球運動員,為什麼一個運動員會是一位咖啡專家呢?這從理性上是無法解釋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廣告的成功。

光環效應同樣可以用在戀愛和追星上,你所崇拜的人會顯得非常完美,即使有人指出他存在明顯的缺點,你也只會認為那是一種可愛的怪癖。

光環效應的陰險之處就在於它是無意識的,它擋住了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看不到真實的特徵。

如何避免光環效應誤導自己的判斷呢?世界級交響樂團的做法也許值得你思考。他們在選擇隊員的時候,為了避免光環效應,會讓選手在一塊幕布後面演奏,來避免性別、種族或者外貌影響他們受到的評價。

5000字長文教你避開最常見的思維陷阱,學會清醒思考的藝術

寫在最後

也許你會問,這麼多思維陷阱,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呢?作者多貝里對此的解釋是,思維陷阱是本能導致的,本能在我們達不到高超技能的地方會發生,而且是發生在挑剔的理性能夠正確干涉之前。

也就是說,思維陷阱常常是無意識的,人類的集體無意識,因此沒有必要對自己太苛責,每時每刻保持清醒的思考是一種奢侈。

你可以對照以上思維陷阱的清單,梳理出自己容易犯的錯誤,在做重大決定,比如人生路口或者重大投資時,使用自己的清單逐一核對,做出儘可能理智的決定。

而在後果影響比較小的事情上,比如說買車選品牌,還是聽從直覺吧。並不需要太在意每一個決定是否是完美理性的,這樣生活會更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