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是否应该倾向于原著?你怎么看?

髓颂sBeB4553


好多原著成名,已经有好多追捧的粉丝,所以我认为原著拍成电视剧最好或者尽量不要改动,这样才不会让之前追原著的粉丝失望,也能尽可能的将原著中的精彩部分以剧情形式呈现给观众。

最近刚播完的《三生三世枕上书》就是很好的例子,这部剧原著成名曾被很多粉丝追捧,大家也都在期待能拍成电视剧的时候,最后拍成电视剧播出来,果然没有令大家失望,大多数原著中的“名场面”都播出来了,粉丝们都非常满意,这就是原著几乎没有改动拍成电视剧所呈现的效果,要不然粉丝也不会买账,收视率也不会飘红了。好多收视飘红电视都是如此。


星雨心蕾


影視劇改編小說應該是在忠實於原著下改編者可以加一些對原著的認識,豐富其故事情節或內容,使之人物性格豐富圓滿。因為改編也是一種再創作。還有就是影視語言與文學語言有諸多差別,那麽在改編過程中,文學語言化作影視語言就需要花一些功夫把文學語言所敘述的幻化成形象的影視語言。而有些改編的作品卻背離了原作初衷,把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在原著作品上,失去了原著根本立意、主題精神,這是萬萬不能的。因此,改編者要慎重對待原著,而不能隨心所欲。如果這樣是很不尊重原創者的。


殘月


很多影视剧都是根据原著小说改编而成,由于影视剧的传播性更高受众更广,一般来说都是看过影视作品的多而读过其原著的人少。

一部小说被拍成电影,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欢迎,因为小说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很多读者也愿意看到他们心目中的小说会被呈现出什么影像,尤其是哪位演员来演绎他们心目中的书中主角。

而这往往就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原著读者高度认可,认为拍摄出来的影视剧完全符合他们脑海中的想象,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作品拍摄出来被原著党嫌弃,认为影视导演把小说都给搞砸了。

在很大程度上,小说改编影视剧,拍出来注定是让人失望的。只有两种情况可能不失望,一种是原著效果过于简单且不吸引人,一种是观众没看过原著。

一万个读者眼中有哈姆雷特

小说是作家的艺术,他们把脑海中的想法化为文字,呈现出来,再进入读者的视野,而后又被读者想象。自始至终,那种画面感都是虚无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比如小说里说到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作者心中就出现一个样子,也许贴近某位演员,或者生活中的人,但到了万千读者那里,又会贴近他们眼中的某位演员,或者生活中的人。这么多形象汇合,是不太可能被影视剧完全呈现的,演员在很大几率上不符合很多读者的预想。

而影视剧又是导演的艺术,而非原著作者所能操控的,既然作品交到他手里,他就要进行二度创作。

导演的二度创作

有些导演的二度创作是小幅度的。比如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基本上按照原著进行拍摄,尤其台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小说原文,这就让原读者高度认可。



不过也有导演喜欢颠覆性再创作,比如姜文。不管是《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侠隐》改编的《邪不压正》,都与原著有着相当的距离。如果有原著党一字一句按照原小说进行对照,就会发现面目全非。但你不能否认,王朔的《动物凶猛》有王朔的精彩,《阳光灿烂的日子》有自己的风采。



还有一些作品,原著其实非常简短,并不算十分精彩,但改编为影视剧后成为经典作品。比如六十年代的电影《英雄儿女》,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电影里王成的形象英勇高大,而小说里说到他的牺牲只有一句话。


再比如电视剧《潜伏》,这是很多观众心目中的谍战剧经典,然而原著小说的可看度就不如此剧。还有冯小刚的电影《集结号》,精彩程度也远远超过原著小说《官司》。


有人创造新经典有人毁经典

当然,这么多年来也不乏原著小说与电影都获得认可的作品,比如余华的小说《活着》,和张艺谋的电影《活着》。电影进行了大量改编,最起码是让更多的人活了下来,尽管这并不忠实于原著,但观众还是给予了高度认可。


反过来说,毁经典的影视剧也是有相当的存在,一方面是真的不负责任毁掉好作品,还有一方面就是前面所说,即使导演和编剧再努力,只要一呈现到影像上,就不可能被所有原著党认可。

原著改编永远众口难调,只要满足大部分观众的需求,也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