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影史·散记(2):从茶楼到戏院,一出生就“多种经营”

不论是丕崇书院还是高升茶馆的放映,均是一些临时性的放映行为。这些放映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但观众的期待却也会反推相关行业领域向前发展。

若将有确切记载的、1903年在高升茶馆的放映作为广东电影的起始,1949年前广东电影的发展似可粗分为如下几个阶段:1903年-1908年:这一阶段,广东仅有零星的放映,并没有电影人拍摄影片,没有专业放映场所。

1908年-1924年:这一阶段,广州的专业影院开始兴起,开始形成一定行业规模,形成一定行规,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1924年-1938年:这一阶段,是广东电影早期的一个高潮。不仅影院市场继续发展,制片公司、发行公司、旧片租赁公司、好莱坞影片代理公司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成批出现;演艺培训班、电影学院等培训组织亦于这一时期出现,一些广东籍的电影创作者也逐渐成熟,在这一阶段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整个中国电影,广州的报纸上开始出现影评专栏。

1938年-1945年:从广州沦陷到抗战胜利,此段时间省内电影活动寥寥,仅余部分在日本统治者控制下的影院正常营业。

1945年-1949年:广东电影恢复期,但因时局扰攘,始终无法形成成规模的创作。

将1908年作为早起代际划分的节点,是因为在这一年,广州非常明确地出现了有关电影院的记载。

尽管1936年版《广州年鉴·卷八·文化》中称:“广州之有电影戏……其正式名画院者,以惠爱八约城隍庙内之镜花台为首,西关十八甫之民智画院、广府署前之通灵台、十六甫璇源桥脚之民乐院次之。”但关于镜花台、民智画院的具体成立时间,并无相应记录。

依照《广州电影志》记载,“是年(1908年),由一华裔美商,在清风桥畔率先开办通灵台影院(现广大路路口附近)。”同年,位于北京路口的南关戏院落成,也兼营电影。因此,即便不采信《广州年鉴》中记载的镜花台为首家影院,广东的电影院至迟亦不会晚于1908年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中国的电影院,目前公认的是程季华在《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的西班牙商人雷玛斯1908年在上海创建的虹口大戏院。

而即便不考虑镜花台,似也应可以认定,广州的影院基本与上海同期,属于国内最早的一批。

在1908年之后十余年中,广州的影院便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到1922年左右已经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出现了相应的行业规范。

因此,1908年,应该算得上广东电影早期历史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在此之前,广东的电影放映地点,按史料记叙多在茶楼、公园、游乐场等公共娱乐空间,且多为免费或者“搭配”性质提供给消费群体的娱乐项目。在1908年电影院出现之后,广东电影放映开始逐步摆脱此前的“从属”地位,开始真正独立形成自身的发行放映及售票机制。

从此前零星的史料记载看,茶楼应该算1903-1908年广东早期电影放映的重要地点。

广东的茶楼文化源远流长,约在19世纪中叶就已成熟。因多年一口通商的缘故,广东的茶楼文化具有中西合璧、博雅达观的特色。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早茶文化,许多内容、仪轨均脱胎、沿袭自当年的茶楼。一种说法是,广州著名的”骑楼“建筑形式,最早也是广州的茶楼酒馆引进南欧古典卷廊建筑与广州建筑融合演变而来。

清末民初,广州茶楼林立,竞争激烈。依照李晓军在《南方都市报》专栏《茶楼与民国广州市民生活》中的介绍,各家茶楼除了要推出自己的当家菜式,各类茶点之外,对餐饮环境、娱乐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有些茶楼,如南园、泮溪酒家等,开始着重于环境氛围,进而形成如今的“园林式”酒家,另外一些茶楼,则在价格上形成优势,降低消费门槛,形成所谓的“二厘馆”,供下层民众消费。亦有部分有实力的茶楼,开始在娱乐项目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同光年间便已在茶楼出现的“瞽姬”,以及后来出现的讲古、粤曲等。有的茶楼甚至专辟演出区,让艺人们在那里表演,相比之下,单纯的饮茶品茗反而成了副业。由此看来,餐饮企业的“多种经营”,实则古已有之,如今火锅店里表演变脸之类,并非首创。

电影初始就是这样一种茶楼揽客的新奇娱乐手段。选择这样的与市民生活最接近的场所来进行放映,无意中促进了电影在城市人群的推广。不过,从实际效果来看,茶楼从来都不是电影放映的理想场所。盖因早年电影虽对场地要求不高,但放映机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在一个相对安静、相对封闭、光线较暗的地方进行。以广州茶楼的嘈杂环境,以及岭南建筑的敞亮构造,在放映条件方面相对恶劣。这也就注定了电影与茶楼一定会“分道扬镳”。

除了茶楼,早期电影在广东的传播,公园及游乐场也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场所。但公园放映的目的与茶楼类似,放映环境比茶楼甚至还略有不如,因此,公园内的放映注定也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揽客手段。唯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电影放映大多与戏剧、话剧等其他艺术形态一并捆绑形成演出,这种自发的“融合”,似亦能为后来三四十年代戏剧人才、话剧人才开始出演电影,找到一些相应的依据。

相比之下,广东的电影进入“戏院”放映,则为其走向专业化真正奠定了基础。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直到如今,广州及香港等地很多人称呼电影院依然是“戏院”。究其原因,似乎正是来源于早年间“戏院里放电影”的现象。

20世纪初期,广州地区人们的主要娱乐消费是戏剧。广府地区的粤剧已经成为极受大众欢迎的娱乐产品,而“戏院”这种城市空间也就应运而生。依据陈卓莹《试探广东曲艺源流》中的记载,在清末民初时期,由于粤剧戏班的红火,广州城内的诸多戏班经常不固定地到乡下演出,结果导致“广州城的戏院经常丢空”,无戏可演。

于是,负责戏院经营的人,便不得不放映“影画戏”以招徕观众。戏院看戏,通常是要收费的,这也让“影画戏”的收费变得顺理成章。

从免费到收费,对于广东电影而言,这是一个必须标记的时间点从招揽客流的“噱头”,转为可以售票的正式娱乐产品,这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广东人对电影认识的第一次变革。

遗憾的是,目前关于广州“第一张电影票”的内容记载并不具体。依照1956年《电影与观众》中的一篇文章《广州银幕话当年》所载,“1910 年代,有个日本商人到广州,在豫章书院开设了一家‘活动写真馆’,票价每人收费三个仙(即 三分钱)。” 这一记录,似可作为广州影院收费的佐证依据,但因时代相对模糊,无法判断其到底是否为广州电影放映的首次收费。

茶楼、公园、游乐场这些早期免费放映场所,固然对电影在城市人群中起到了基本的普及作用,但直到开始收费之后,电影作为城市空间娱乐产品的各项属性才开始逐渐确立

,观影人群也因收费而区别于萌芽阶段的三教九流、贩夫走卒混杂。随着20世纪20年代一大批专业影院的建立及票价体系的逐渐成熟,电影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得到城市中高端阶层人群的喜爱,逐步成为”文明“与”摩登“的代表,成为当时的潮流与时尚。这也是20年代开始,广州各大影院基本均建立在商业旺地的原因。

【撰文】方枪枪 金哲桦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