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嵐皋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散記

2020年3月4日,陝西省嵐皋縣南宮山鎮紅日村石榴溝槐樹和板栗樹下,十幾位村民正忙著挖魔芋。“這片魔芋是2017年栽的,總共500畝,前兩年挖了40多萬元的商品芋賣了,現在通過挖大留小的方式擴展種植面積。”這片魔芋的主人紅日村開創魔芋種植園區負責人羅祖青向筆者介紹,約莫能挖2萬斤作為新發展200畝林下栽培區的種子。

陽光透過枝杈直射下來,照在還未開挖的地頭金黃的落葉上閃閃發光,鑽進黑黝黝的剛翻過來的新土中卻倏忽不見了。角鋤著地時先發出咔嚓接著發出嗵嗵的聲音,那是鋤角先刺破樹葉再扎進鬆軟泥頭時發出的,像吃二面烤黃泛渣的肉夾饃,既清脆又皮實。

陝西省嵐皋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散記

魔芋在人們辛勤的汗水中,一個個被刨醒了,從泥土裡露出它們的小半邊臉或者囫圇個身子整個站在土面上,呼吸著新年來第一縷新鮮空氣,神氣十足。農人們把它們撿起來,捧在手上,拍打拍打它們身上的泥土,小心翼翼地放進身邊的口袋裡、竹籃裡或者是背上揹著的揹簍裡。這些魔芋在老百姓眼裡就是“活寶貝”,可值錢呢!值錢在哪兒,老百姓心裡都清楚,同樣是一畝地,種好了,一畝地的魔芋賣成錢能買十畝地的玉米洋芋。

魔芋種子價錢更貴。一斤種子賣10元,是商品芋的3倍。筆者採訪中感覺,它們之所以貴,源於它們的真、它們的誠,它們在原原本本的土裡生著,把自己長大。它們除了感謝大地土壤這位母親,還要感謝山林這個父親,它們就是在這樣的懷抱裡成長的。

“沒有林,可以說就沒有魔芋產業的壯大發展!”嵐皋縣委書記周康成早在十年前任縣長時就認為,嵐皋的資源優勢在山、水、林,無論是一、二、三產業都應該圍繞著這個搞。不能依託本地資源、不能立足本地優勢,任何發展都不會太長久和深入人心。

嵐皋縣曾經愁也在林,如今喜也在林,咱們來看看。

上篇:林裡出薪炭,出木材,其餘還能出個啥?

大巴山自西北向東南橫亙秦嶺南部、四川盆地東北部,東西長560公里,南北寬140公里。在最高峰摩天嶺北麓有個靈山秀水的縣,她叫嵐皋。嵐皋是大巴山的女兒,深藏在大巴山深處,像一片小小綠葉,翠生生地長在漢江邊和中國的版圖上。全縣國土面積1956平方公里,人口17.6萬,轄12個鎮125個行政村11個社區846個村民小組。

陝西省嵐皋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散記

這是一片巴山老林,在人類文明的歷史記載上,沒有她多少筆墨,雖然考古把這裡有人類生存的遺蹟追蹤到仰韶文化時期,然而更多有確切信息的記載是在明清以後。明清以後,“兩湖兩廣填四川”在這裡停留駐足繁衍生息了大部分人。

巴山是褶皺的山哦,她的裙襬就位於嵐皋大溝小河的岸邊。每一個褶皺、每一道山樑、每一條山溝都有炊煙升起。移民文化和土著文化在這裡碰撞融合交相輝映。

仗沒打進這貧窮的山溝,可窮卻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兵荒馬亂躲命的溝,到了和平年代就成了掣肘。翻過一山還有一山,走過一嶺又來一嶺,何時才能走出山?

山是每一個人一生下來就依偎的搖籃,林是人們每天生活的夥伴。到地裡種莊稼要經過林,上山砍柴要進林,尋找單方、草藥要鑽林,就是大熱天走上坡也三步並作兩步想入林,林裡有枝也有葉,有花也有果,有險也有幽,有趣又有樂,林是個活寶。

林第一提供的是柴源。沒有經歷過上世紀以前農村生活的可能不知道,乾柴在農村人心目中的地位。碰到乾柴就像碰到了親人,一根大大的乾柴、一捆大大的乾柴扛回去是多麼有成就感、自豪感、優越感,完全夠自己顯擺一陣,夠父母誇上好幾天的。

最好的柴是麻櫟樹,當地也叫它花櫟樹,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那麼一塊或幾塊花櫟樹。花櫟樹的最大好處是肯燃。第二個好處呢?熬火。人們不僅直接用它來生火做飯燻肉取暖,還專門把它燒製成炭,以備在不宜砍它的春夏秋季生石炭爐子時引火用。

除開花櫟樹,在群眾心裡,排在第一的是杉樹,第二是椿樹。這是老百姓心裡最值錢的兩種樹。為啥值錢?通稍都是直的,蓋房起屋、打造傢俱的上好木材。

因而,這三種樹都能賣錢。然而,卻並不咋值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根臉盆粗三四米的杉樹也就值十幾元錢,椿樹更次一些,五六元的樣子,輪到花梨樹就論斤賣,三分錢一斤。賣樹的錢最多隻能給交稅和孩子上學費用打“補疤”,一般來說,只能換個油鹽醬醋或從街上稱回一塊肉,絕對沒有誰指望或是打算靠它能夠發家致富的。

除了這三種樹,剩下的樹幾乎就不值得一提,統稱雜木。一般被稱為雜木的樹,在老百姓的心裡,都是那種用來當柴燒吧不肯燃,做傢俱吧又不夠格的。

林下?那時在群眾心中沒有“經濟”兩個字跟著。林下就是林下,最多就放放羊,放放牛,家雞跑到林下去生野蛋,或者是從裡面能挖一些野生黃姜、割一些棕,其餘還有什麼?不多。最多的就是樹葉子,一說沒錢就說“除非去林裡抓樹葉子”。

山是什麼做的?山是石頭、樹林和水做的。那時候,這三樣都不值錢。土地在一邊,大多數“靠天吃飯”。土層很淺,一钁頭下去冒火星的地不是沒有,而是很多;三個太陽就能把莊稼曬死的不是沒有,而是也普遍;沒豐收先“風收”的也多。

隨著外出務工、退耕還林、移民搬遷步伐的加快,嵐皋無山不是林,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9.6%,然而卻變不了錢。柴鮮有人伐了,炭不許也沒有人燒了,木材被保護了起來,“賣棒棒經濟”早已成為過去。人們不禁要問:林裡還能出些啥呢?

下篇:林下種養成“上好佳”,林下旅遊成“優樂美”

2013年12月,嵐皋縣委、縣政府提出“統籌城鄉、全面小康”發展戰略和“旅遊富民、生態強縣”發展目標,走“大企業引領、大基地支撐、大產業發展”之路。

這是嵐皋決策層長期以來調研和群眾期盼的“兒”。縣委書記周康成、縣長楊義龍“走南闖北”對接市場、聯繫客戶、簽訂協議,站在北京、上海、廣州看秦巴、看嵐皋,苦苦思索著一條縣域強、百姓富、生態靚、人文美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路。

陝西省嵐皋縣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散記

市場是產業發展最好回聲。嵐皋優渥的生態自然環境尤其是林下環境,是嵐皋最大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戰場”,按照公司帶動、基地引領、群眾參與、政府扶持、品質保障的思路,發展林下魔芋、中藥材、養雞、養豬、養蜂等富硒有機產業大有可為。

縣委、縣政府決策受到群眾普遍歡迎,吸引外出人士紛紛返鄉創業。

“兩年前,我和親戚在上海開了家第三方物流企業,經常給客戶運送一些由我們家鄉發去的貨物,尤其是茶葉訂單特別多,就對一些比較熟的客戶進行了解,發現他們特別喜歡吃我們這兒地道的食品,而且市場需求量很大,利潤空間很可觀,於是我就想到回家種茶,退耕還茶!”嵐皋縣大道河鎮綠生源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經理張磊說。

“人們現在若是缺錢也缺錢,若是不缺錢也不缺錢。在食物等消費問題上,消費者尤其是大城市發達地區的消費者根本就不怕你貴,就怕你的貨是假的,是次的,不是原生態、無公害、無汙染的,只要東西真東西好,價錢好說!”張磊告訴筆者。

魔芋是第一個吸引人們眼球到林下的產業。受到軟腐病、白絹病困擾多年的嵐皋魔芋種植農戶欣喜地發現,就在大田魔芋因軟腐病一夜之間“全軍覆沒”之時,而林下生長的野生魔芋卻綠意如初,生機盎然,這其中尤其是槐樹林下,更是如此。

人們把這個消息奔走相告,大家既驚詫又欣喜。驚詫的是,原來看著最多當柴燒可又怕刺的槐樹林,如今還有這方面好處。欣喜的是,槐樹林能解決這種問題,而且槐樹林也不缺,退耕還林之初種得可多了,就算是沒有,立即種也行,槐樹長得很快,不出兩三年,就成林了。林下,尤其是槐樹林成為“香餑餑”,林下栽培成為“嵐皋模式”在全國推廣。到今春,槐樹林下魔芋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幾乎是大田栽培的10倍。

有些藥材也是非在林下不可,比如淫羊藿。“淫羊藿喜陰喜潮,只在林下生長,可以說,沒有樹林,就沒有這條增收路。”滔河鎮興隆村黨支部書記吳先東介紹,村裡看準2萬畝林地生態優勢,全村發展淫羊藿500畝,其它林下作物1500畝。

林下種養成“上好佳”,林下旅遊成“優樂美”,以國家森林公園南宮山為代表的嵐皋生態森林旅遊帶動眾多遊客紛至沓來。“以前說抓樹葉賣是開玩笑,現在還真能賣錢,林業綜合發展公司按400元一噸來收購!”如今,嵐皋群眾喜出望外。

目前,全縣已建成山林經濟扶貧示範點72個,發展林下種植17.8萬畝,林下養殖243.8萬隻、養蜂7.3萬箱,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6300元。與此同時,嵐皋還選聘1400名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每人每年實現工資性收益7000元,吸納1197名貧困人口參與森林撫育、低產林改造等工作實現增收脫貧,嵐皋先後獲得全國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縣、全國綠化模範縣、省級森林城市、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縣等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