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三国人物说
49.9币
0人已购
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派出了三路大军,与地方上的各州官员共同镇压黄巾军。从这以后,各州地方官们便有了招兵买马的实权。
朝廷这个权力下放的办法是很有效的,实际上历代王朝末期,朝廷都会这么干。因为权力下放,地方官员们的利益会更大,很容易选择与朝廷合作,不会跟着起义军瞎起哄。
最北方的幽州,太守刘焉,出榜至本州各县招募义兵。
当榜文发到涿县时,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拜为兄弟来投军。
刘备,时年28岁,职业是编草鞋、席子。
关羽,年龄不详,但是在27岁前背负命案,流窜至涿县,职业是卖杂粮。
张飞,职业是杀猪卖酒,算是当地的土豪。
三个人里,就属张飞比较有钱,由他投资,招了300个乡勇。
刘关张三人都属于社会最底层人员,且都有自己的谋生手段,如果没有黄巾起义,他们还会继续原有的生活,刘备继续织席贩履,关羽继续亡命江湖,张飞继续杀猪卖酒过土豪日子。
现在突然要改行,就说明:要么是原行业做不下去了,要么是有了比原行业获利空间更大的新行业。
一般而言改行就是这两种原因,不然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改行。
改行做什么呢?摆在他们面前的行业有两个:
第一、投靠官府,剿贼立功,当官吃皇粮。
第二、投黄巾军,参加革命,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这两个行业是对立的,不能兼职,究竟该选哪边为好?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黄巾军的势力大,朝廷军的势力小。而他们三兄弟又是社会最底层人员,按说,投身黄巾军的可能性会更大。
但是朝廷军开的价高,价格高者优先成交,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皇帝的圣旨上明文规定杀贼者立功,立了功就有官当。而黄巾军可能只管饭,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为争夺生存权而战的。
从战争结束后的情况来看,因杀贼而升官的比例还是相当大的,刘备这个摆地摊的小贩,居然也当上了县官,这种机会真的是极其罕见的,可见朝廷还是下了本的。
另外,有两个大商家听说他们要投军杀贼,一次性赞助了50匹马,500两金银,1000斤打造兵器的镔铁。
毫无疑问,投靠朝廷镇压黄巾军的事业,赚头更大。
三兄弟得到赞助后,又招募了200人,一共500人马,来投幽州太守刘焉。刘太守很高兴,当场认了刘备当侄子。
当然,刘焉并不是有多喜欢这个平民出身的刘备,而是刘备带来的500个兵。
没几天,黄巾军5万兵临城下,刘焉只派刘备、关羽、张飞带着这500人去迎战,可以说是风险奇大,三兄弟却欣然领军前进。虽然有点不太合理,但也没有多大矛盾。
第一、刘焉派刘备出战,一是检验刘备二是保存自己的实力。
第二、刘备奉命出战,可以获得立功的机会。
尽管不太合理,但不发生利益冲突,且互为有利,所以很容易达成一致。这一仗下来,关羽、张飞以闪电战的速度斩杀了两员黄巾军首领,其余5万乌合之众一哄而散,刘备一口气抓了许多俘虏,大胜而回。
第二天,青州太守来信向刘焉求救,说自己被围困,危在旦夕。刘焉于是又派刘备去青州助战,又叫手下的邹靖带5000兵同去。这次又立了一功,解了青州之围。
刘、关、张三兄弟刚投军,新手上阵,居然连续立了两次大功,且都是以少胜多,若不是军事天赋优越,就是运气极好。
但是,刘备却在这个时候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到冀州广宗县投奔中郎将卢植。于是,邹靖把带来的5000人又带了回去,刘、关、张三兄弟还是带着自己的500人去了广宗。
三人一出道立了两次大功,但是却没有获利。本钱还是原来的500个兵,职位也没有变化。再这样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干下去,无外乎两种结果:
第一、打了胜仗没有收益,若是败了,很可能就会连自家性命都赔进去。
第二、若是保住了性命,就会被安排到下一次去送死。
第三、迟早会赔上性命。
跟这样的地方军合作,有什么意思?不如跳槽到中央正规军去,发展的机会可能会更大一些。地方不归中样中央管,刘备这一走,功劳当然就全都记在了幽州地方军头上。
由此可见,无论布置多么困难的任务给有进取心的下属,下属都会高兴地接受,或是不情愿地强迫自己接受。工作难度一般不会造成人才流失。而导致人才流失最直接的原因是对于已得利益的分配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