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的農作物竟拯救中國4億人口?外國引入的農作物(三)

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這一歷史事件就是新航路開闢。

新航路的開闢打破了五大洲的隔絕狀態,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各大洲的物種的相互交流。尤其是原產於美洲的農作物在明清時大量傳入中國,甚至改變中國的餐桌習慣。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明清時的典型外來農作物。

1·紅薯,別名番薯。原產於美洲,明末傳入中國。

紅薯的傳入十分曲折。

在發現美洲後,紅薯被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但是嚴禁攜帶出境

明朝萬曆年間,中國東南沿海有許多人在東南亞做生意,福建秀才陳振龍就是其中一位。陳振龍及其子決定將這種高產美味的番薯偷渡帶回家鄉福建,以緩解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的情況。經過精心謀劃,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順利帶回福建種植。

偷渡的農作物竟拯救中國4億人口?外國引入的農作物(三)

紀念陳振農父子的先薯亭

同樣在明朝萬曆年間,廣東人陳益和林懷蘭也偷偷從安南(今越南)引種番薯,主要在福建、廣東、雲南三省種植。

在紅薯推廣種植之前,我國中國的糧食構成一直是以水稻和小麥為主。那當時水稻小麥的畝產量如何呢?

據《河間志》卷三記載:“一夫耕田三五十畝, 畝收麥一石以上。”夏麥秋粟合起來還是2石。畝產2石摺合約今市制畝產300斤

明朝顧炎武《日知錄》中記載水稻產量:“如吳江崑山等田,畝舊稅五升,小民佃租富室田,畝出私租一石。”什伍之租,畝收應是2石,摺合約今市制為畝產288斤

再來對比紅薯,它可以種植兩季,其中春薯畝產可達4000多斤,夏薯畝產可達2000多斤,全年產量可達6000多斤

除了高穩產,還有耐旱、易栽培、適應性廣、營養豐富、抗病性強、抗蟲害性強、用途廣泛、繁殖快等優勢。

偷渡的農作物竟拯救中國4億人口?外國引入的農作物(三)

紅薯

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種總結了“甘薯十三勝”:一畝收數十石,一也;色白味甘,於諸土種中,特為敻(xuàn)絕,二也。臺語俗諺:“蕃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說的就是紅薯生命力很強,繁殖快。

紅薯等從美洲大陸傳來的農作物困阻在福建和廣東等地達百年之久,直到清廷發起了浩浩蕩蕩的“湖廣填四川”運動。

福建、兩廣和兩湖等地移民在遷徙路上也帶去容易種植的番薯,後來在政府的推廣下,紅薯緩解了明清的人口危機,緩解土地的日益緊張,養活中國日益龐大的人口。

2·辣椒 ,別名番椒。原產於中美洲,明末傳入中國。

隨著全球商貿的發展,辣椒通過海路傳到亞洲,以及中國東部沿海。最先嚐到辣椒滋味的廣東人一直保留著當地獨特清淡的飲食習慣,對辣椒不屑一顧。然而清朝的“湖廣填四川”運動,不僅僅人口遷移,更帶來物種交流,

辣椒傳到巴蜀地區廣受喜愛,從此麻辣鮮香成為川菜的精髓。

偷渡的農作物竟拯救中國4億人口?外國引入的農作物(三)

以麻辣鮮香為特色的川菜

辣味其實屬於觸覺,不是味覺。辣椒中的活性成分是辣椒素。攝入時辣椒素會觸發疼痛感受器,有燒灼感。這種感覺讓大腦產生一種機體受傷的錯誤概念,並開始釋放人體自身的止痛物質即內啡肽,讓人欣快愉悅,所以

辣椒讓人越吃越爽,停不下來

3·西紅柿 ,別名番柿、番茄。原產於美洲,明末傳入中國。

西紅柿價值發現過程十分有趣

最早生長於南美洲的番茄,是一種色彩嬌豔的野生漿果,當地人一直未有嘗試,認為其有毒,於是命名為“狼桃”。

16世紀,番茄被俄羅達拉公爵帶回英國,並獻給情人伊麗莎白女王以表達愛意,人們將番茄種到莊園進行觀賞,稱為“愛情果”。

直到17世紀,一位法國畫家在多次描繪番茄沒有抵擋住豔麗果實的誘惑,冒著生命危險吃了一個,覺得酸甜可口,食用後也安然無事,以親身試驗打破番茄有毒的論斷。這一傳奇經歷賦予了番茄花敢於嘗試,富有勇氣的花語。

偷渡的農作物竟拯救中國4億人口?外國引入的農作物(三)

番茄

在新航路開闢,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的世界背景下,除紅薯、辣椒及番茄外,明清時期引入的農作物還有榴蓮、芒果、向日葵、苦瓜、花生、四季豆、土豆、玉米、花菜等。

這些舶來品不僅僅豐富中國人的餐桌,更是為中國明清人口繁衍提供物質保障。在番薯、玉米的廣泛種植和有力支援下,中國的人口,也從明朝萬曆年間(1572年-1620年)的約1億人口,繁衍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3.13億,到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又增長至4.3億

你的餐桌上最喜歡什麼農作物呢?

關注點贊,每日等你來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