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事實上,反坦克步槍並無法提供足夠的穿甲能力。一般來說,小口徑的反坦克步槍僅能夠在200~300米的距離上擊穿15mm左右的裝甲板;大口徑反坦克步槍 (14.5mm或20mm)的穿甲效果會好一些,但是在對付1939年的中型坦克時威力仍顯不足。由於穿甲彈本身的特性及小口徑穿甲彈在重量體積方面的限 制,反坦克步槍在射擊大傾角鋼板時很容易造成跳彈。因此在我們在看有關反坦克步槍的穿甲能力數據時,一般都是按照60度傾角或者90度傾角來統計的。

二戰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槍榴彈

與反坦克步槍類似的是,二戰中的主要國家都發展了自己的“反坦克槍榴彈”,這樣,普通步槍手也可以較為有效的攻擊坦克。為了提高穿甲效果,反坦克槍榴彈通常 採用空心裝藥原理,但是早期的槍榴彈普遍存在氣動外形不佳和空心裝藥威力不夠等問題,因此實際穿甲效果並不好;戰爭後期出現的幾種槍榴彈的穿甲效果會好一 些,但由於此時各國都裝備了更為有效的步兵反坦克發射器,因此槍榴彈僅僅作為一種輔助反坦克手段而存在了。通常,槍榴彈需要通過安裝在步槍或者卡賓槍上的 槍榴彈發射器來發射,它的有效射程一般不超過100米,而且只能對付輕型裝甲目標。在每個步兵連中,一般都有數名配備槍榴彈與發射器的“步槍榴彈手”。當 然除了發射反坦克彈之外,槍榴彈發射器還可發射爆破彈、發煙彈和信號彈等其它彈藥。

二戰中槍榴彈的發射裝置主要有兩種:“杯型”發射裝置和“管型”發射裝置。下面分別通過實例簡單介紹一下

二戰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圖 11a,b)德軍於1942年裝備的著名的30mm“尿盆”杯型槍榴彈發射器。它通過一個旋轉螺栓與步槍準星相配合,然後將榴彈發射器固定到膛口處。下圖 為此種槍榴彈發射器所能發射的部分彈藥,注意圖中的槍榴彈發射筒和槍榴彈底部均刻有螺旋膛線,它們應該是採用旋轉穩定的;發射槍榴彈時需要使用特殊的空包 彈,而且發射不同的彈藥時,需要使用與之對應類型的空包彈。

二戰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圖 12a,b):在美製M1“伽蘭德”步槍上安裝的M7型槍榴彈發射器,它是一種典型的“筒型”發射器。注意在安裝之前,需要去除M1步槍標準的氣體調節 閥;當安裝槍榴彈發射器之後,M1也無法進行半自動射擊。

M7槍榴彈發射器使用M9和M9A1型槍榴彈,其中後者的穿甲厚度可達75mm,射程可達250 碼(在射擊裝甲目標時通常在50碼以內);但由於彈道和後坐力等原因,它的命中率並不高

反坦克火箭筒

既然空心裝藥技術使彈丸發射初速成 為一個與穿甲效果關係不大的因素,那麼現在我們的步兵反坦克武器的目的就是將盡可能重(炸藥更多)的破甲彈發射到目標上。現在,對於新型的“步兵反坦克發 射器”來說,最主要的問題是解決如何減小(甚至消除)發射破甲彈丸時後坐力對於射手的影響;其次,反坦克發射器的重量和體積也應滿足單兵攜行的需要。

就上述問題而言,其最好也是最有前途的解決方式就是為破甲彈安裝使用固體燃料的小型火箭發動機(儘管微型火箭技術在二戰時期並非是一種成熟的技術)。首先, 彈丸是在一箇中空的發射管內由固體燃料推進的,這樣發射時沒有後坐力;其次,由於發射管無需承受火藥爆炸時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和衝擊力,這樣普通的薄壁鋼管 就可充當發射管,顯然可大大減輕發射器的重量。

二戰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作為一種肩射武器,為了避免火箭燃燒產生的尾焰傷及射手,通常要求其固體燃料必須在發射筒內燃燒完 畢,這樣,火箭彈的炮口初速實際上並不大(一般在200 m/s以下),儘管對於穿甲效果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對於最大射程卻有很大的影響。不過,作為一種步兵肩射武器來說,其戰術特點決定了它更多的時在近距離內 (50~100米)使用,因此,射程方面的不足並非一個主要的問題。

火箭彈發射時會產生的尾焰造成了兩方面的後果

。首先,它會暴露射手的位置,並招致敵方火力的反擊;其次,尾焰的存在也要求反坦克小組必須選擇合適的發射陣地;通常它無法在房間或者密閉工事中發射。當然這些缺陷在現代的反坦克火箭筒中仍然存在。

二戰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圖13)美軍士兵正在試射M1“巴祖卡”火箭筒。

在二戰中,真正意義上的“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筒”只有兩種:美國的“巴祖卡”系列和德國的“坦克殺手”系列。二者在原理上是相同的,但在實際設計和戰術應用方面存在一些差異。關於這種武器的詳細情況我們將會在專題的後續部分詳細闡述。

無後坐力炮

無後坐力炮的原理在萊昂納多.達.芬奇的手稿中就曾經得到過闡述。達芬奇認為,將兩門普通火炮的炮尾相對固定在一起,就可以抵消火炮發射時產生的後坐(當然 這在實際應用時顯然是不可能的)。但由於製造工藝的限制,直到近代無後坐力炮的設計才開始邁入正式階段。在二戰中,德國首先裝備了LG40 75mm無後坐力炮,它也是第一種投入實戰的無後坐力炮。二戰後期,美國人在其57mm反坦克炮的基礎上也開發了一種無後坐力炮

二戰步兵反坦克武器系列

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當發射火藥所產生的高速高壓氣體將彈丸推出炮膛的過程中,火炮本身必然受到一個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隨著火炮口徑(所發射的彈丸質量)及炮口初速的增 加,在發射時產生的後坐力將會越來越大,這必然導致火炮本身質量的增加:一方面是為了增加炮身抗衝擊的強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縮短身管後座的距離。因此對 於中大口徑的反坦克火炮來說,其火炮的體積和重量往往導致它的移動是一個相當困難的事。但是對於無後坐力炮來說,在炮彈發射的同時,大量後噴的火藥氣體將 會抵消炮彈產生的後坐力。顯然炮彈與後噴氣體必須要滿足動量守恆的關係。為了滿足這一條件,一方面要增加火藥氣體的質量(需要比同口徑火炮多若干倍的發射 藥),另一方面也要設法提高後噴氣體的速度。由於火炮不受後坐力的影響,因此它可以做的非常輕便,而這作為一種步兵反坦克武器來說顯然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