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前言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將小小的馬其頓王國擴充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在揚名的同時,他的很多部將因為追隨他征戰,也名揚天下。比如,一直作為他堅強後盾的帕曼紐,在戰場上一直勇往直前的"白髮"克利圖斯,還有被亞歷山大授予監國重任的安提帕特等等。因為亞歷山大的成名,他手下的這些眾多部將也被人們熟知。

可是,亞歷山大的部將們追隨他征戰的目的有很大不同,畢竟東征是一件累人的活兒,還要面對波斯這樣強大的敵人。固然通過東征能夠獲得榮譽,但是,東征如果不順利,很可能把性命都搭進去,這是十分危險的事情。可是,為何亞歷山大大帝還有那麼多部將追隨呢?難道這些人都不怕死嗎?還是他們瘋了,覺得和亞歷山大東征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亞歷山大大帝畫像)

當然不是!這些亞歷山大大帝的部將,之所以追隨亞歷山大,都有他們各自的目的和打算。尤其,當時希臘面對波斯的壓迫,作為在希臘居統治地位的馬其頓王國的繼任者,亞歷山大有責任讓希臘擺脫波斯的控制,於是在繼承王位後不久,亞歷山大也便開始東征。而他的部將們,也抱有各自的目的,追隨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最初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擺脫波斯人的控制,因為波斯帝國當時十分強大,勢力已經擴充到小亞細亞,甚至古希臘。希臘和波斯之間的戰爭不斷,雖然在古希臘人頑強的反抗下,遏制了波斯人對希臘本土的操控。但是波斯人控制了希臘之外小亞細亞的諸多城邦,甚至希臘境內很多城邦與波斯人也有瓜葛。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亞歷山大大帝影視形象)

希臘和波斯之間,已勢同水火。馬其頓王國在希臘崛起,亞歷山大的父親腓力二世又死於暗殺,這讓亞歷山大,這位馬其頓王國年輕的繼任者,見到波斯如鯁在喉,其東征也就勢在必行。而亞歷山大東征只帶了三萬到五萬人馬,按照當時古希臘的人口來算,這些人馬應該是古希臘大部分的精銳了。

但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主要還是依靠他年輕時的夥伴,以及他信任的眾多將領,比如塞琉古、托勒密和歐邁尼斯等人。正是在這些部將的幫助下,在戰場上,亞歷山大才能從容指揮軍隊,靈活運用戰術,擊敗一個又一個的敵人。亞歷山大和他的這些部將們,不止是君臣關係,更是親密的夥伴和戰友。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馬其頓王國地圖)

而他的這些部將,有熱血澎湃的青年,為了榮譽和勝利,追隨亞歷山大。還有喜歡金錢和美女,想通過東征,大撈一筆。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野心家,為了權力和地位。總之,出於各種目的追隨亞歷山大。咱們就從亞歷山大東征入手,看看亞歷山大這些部將追隨他的真正目的吧!

抵抗波斯人的壓迫,為了生存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亞歷山大大帝征戰塑像)

古希臘與波斯帝國,真正勢同水火。多次希波戰爭,波斯戰敗,沒能吞併希臘,這對於驕傲的波斯皇帝而言,感到十分羞辱,對希臘的壓迫也就從未終止。而面對波斯人,希臘各個城邦也一直當成大敵,這麼一個強大的敵人,就如同一隻老虎,雖然一時戰敗,但是會不斷反撲,隨時都可能將希臘吞併。

正因為面對波斯這個強大的敵人,亞歷山大才會選擇東征,主動出擊,打擊波斯帝國。而亞歷山大的這些部將,也多是出自希臘貴族和豪門,他們與亞歷山大一樣,都要面對波斯這個強大的敵人。一旦波斯人殺到希臘,亞歷山大這些部將所在的家族,同樣難以倖免。正因為面對波斯這個共同的敵人,才讓他們一起聚攏到亞歷山大麾下。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波斯帝國地圖)

畢竟,不打敗波斯人,他們的生存都會出現問題,為了生存而戰,是亞歷山大這些部將追隨他的最大動力。可能亞歷山大這些部將,包括亞歷山大大帝指揮的軍隊,都很年輕,人數也遠遠少於波斯軍隊,但是,他們和亞歷山大東征,屬於破釜沉舟,除了東征能夠取勝,他們已經沒有退路。

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哀兵必勝吧!亞歷山大和他的部將們,就像飢餓的狼群一樣,為了生存,哪怕面對強大如獅群的波斯人,他們也只能奮起一搏,這也是亞歷山大和他的部將們的無奈啊!

幫助亞歷山大,為了友情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赫費斯提翁影視形象)

亞歷山大的很多部將,都是他少年的玩伴,都和他有著深厚的友誼。而這些部將追隨亞歷山大東征,初衷只是為了友情。畢竟亞歷山大才剛剛繼承王位,也還只是一個熱血青年,更需要這些朋友們的扶持。而青年人的友誼往往是很簡單的,沒有經過歲月的腐蝕,沒有什麼利益關係。

亞歷山大的很多朋友都是出於友誼,成為他的部將,追隨他東征。比如赫費斯提翁,他不僅是亞歷山大最信任的部將,也是最重要的朋友。在戰場上,赫費斯提翁是亞歷山大最重要的後備軍官,有他在,亞歷山大即便再遠的行軍,也不用擔心軍隊給養問題。而且赫費斯提翁還是著名的說客。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亞歷山大大帝塑像)

很多時候,亞歷山大遠征不能運用武力,就需要赫費斯提翁出馬,說服敵人投降。而赫費斯提翁會追隨亞歷山大,更多是出於友誼。與赫費斯提翁有相同想法的亞歷山大的部將不在少數,還有如阿塔羅斯、塞琉古和獨眼安提柯等人,他們最初追隨亞歷山大東征,也完全是出於友誼。

由此,我們不得不讚嘆,友誼的偉大,它能夠讓熱血的青年不顧一切,這也應該是亞歷山大的幸運,有這樣一群朋友相助,無論是在戰場上,還是在生活中,他都不會孤單!

利益的需要,為了權力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路線圖)

就像亞歷山大東征,最初目的只是自保,可是隨著東征不斷取勝,亞歷山大已由最初自保,轉變為侵略戰爭。在高加米拉會戰之後,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都已然屈服,可亞歷山大依然要執意滅掉波斯,並且焚燒波斯皇宮,此後還入侵了埃及與印度。這個時候,亞歷山大完全被自己的征服欲控制,他發動戰爭的目的已然改變。

而隨著東征性質的改變,亞歷山大這些部將出徵的目的也隨之改變。他們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戰,也不再是為了與亞歷山大單純的友誼而戰,更多是出於利益的需要。因為在東征的過程中,他們能獲得更多的權力、美女和金錢,至於會不會給征伐地區的百姓帶來災難,就不是這些人會考慮的事情了。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亞歷山大大帝塑像)

關於此時的亞歷山大,已由一頭飢餓的狼王,變成了一頭想要統治整個森林的百獸之王,而他的部下們呢?一個個野心和慾望膨脹,也就更多的開始追逐利益,至於東征的初衷,也早已改變。這讓人覺得有些可悲,不論是亞歷山大大帝,還是他的部將們,此時更是以侵略者的姿態來面對世界。

好在因為長期的戰爭,使得亞歷山大很多部下也厭倦了戰爭,而亞歷山大在征服印度以後,也因感染瘧疾,在巴比倫病逝,否則亞歷山大征伐的腳步仍然不會停止,而他的部將們野心和慾望也會進一步膨脹。而在亞歷山大大帝死後,他的家人也在部將們爭權過程中相繼被殺,這也是亞歷山大當年沒有停止侵略腳步,所帶來的惡果吧!

總結

亞歷山大東征為何有如此多部將追隨:是千鈞一髮?還是破釜沉舟?

(亞歷山大大帝塑像)

以上咱們從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入手,探析了亞歷山大部將們追隨他東征的目的。其實,亞歷山大東征,初衷是抵擋波斯帝國,可後期已然演變成為侵略戰爭,那時已然失去東征的意義。自然而然,亞歷山大的這些部將們,追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的目的,也就變得不再單純,也更多為獲取利益而戰了。

可能很多朋友對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持肯定觀點,可只是看到了亞歷山大東征的功績,沒有考慮到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所帶來的災難,僅僅因為一個人的慾望,要造成多少無辜民眾和百姓的慘死。在擊敗波斯,解除了波斯帝國對希臘的威脅後,亞歷山大大帝就應該停止東征步伐,因為後來攻打埃及、印度,亞歷山大東征之戰已演變成為侵略戰爭。

正因為如此,亞歷山大的部將們才會有一大批野心家出現,比如鎮守埃及的托勒密,留守馬其頓王國的卡山德,和以後幾乎繼承了亞歷山大大帝整個功業的獨眼安提柯,這些亞歷山大大帝曾經的部將,在他死後,一個個互相征伐,繼任者戰爭發生,無數士兵和百姓慘死,就連亞歷山大大帝的母親奧林匹婭斯和兒子亞歷山大四世,也都死於這些部將的權力紛爭之中,不能讓人感到悲哀了!

參考資料:(澳)A.B.博斯沃思 著,王桂玲 譯.《亞歷山大帝國》.青海

李懷國.論亞歷山大東征成功的主觀因素[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