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前些日子,參加了一場大學同學聚會,本科畢業半年,有工作的,有在國內國外讀研的,但似乎卻經歷了不少。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和所有95後的聚會一樣,先從以前的一些共同認識的人,和共同經歷的事開始敘敘舊。然後,話題似乎不自覺得地變沉重。

和所有的二十出頭的人一樣,我們在擔心學業和工作,卻發現這背後並無其他,從前從未出現過的“家庭”和“家庭教育”成了我們口中最多的詞彙。

我們自己也驚訝於這個話題,但是不可否認,站在二十三四歲的人生十字路口上,面對的成功也好,困擾也罷,歸根結底似乎都是我們的原生家庭種下的因,現在結出了果。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總結出來,想分享給各位家長。

含有我們對自己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反思;有對自身當下性格的心理剖析,及其與家庭教育的關係;也有我們未來的規劃以及家庭對其的影響。

我們意識到,家庭教育已經對我們的從前,現在和未來產生了深入骨髓且無法忽視的影響。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爸媽,也許你的孩子會在20歲出頭時遇到和我們同樣的問題及思考。讀完文章,你也許會從現在開始改變一點家庭教育觀點,你家的孩子或許到二十三四歲時,就會說出不一樣的話。

【家庭影響】與【夢想】

夢想,真的是一個土的不能再土的話題,但是誰心中沒個夢想——那個在夢裡才敢想的事。

現在我們開始清楚的意識到,我們從自己的身上看到的都是家庭的影子。

家庭是夢想的發源地,孩子會因為家長從事的工作而渴望去從事某個行業。有的因為家長喜於記賬,而嚮往金融;有的因為記憶中父母樂於看書印象深刻,而夢想成為作家。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但是有多少人實現了呢?又有多少人在夢想和現實之間徘徊,我們最終會屈服於“某種不確定”“某種未知”,而走向現實。

不管現在是否實現夢想,也許學著與夢想無關的專業,做著與夢想無關的工作。

但是,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驅使著自己去勇於探索另一個方向,接觸另一個領域。

家長如果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靠抓周,測不準,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自己先做一些這類人會做的事去影響你的孩子。

希望孩子成為研究人才,家長要先像有識之士一樣拿起書本閱讀;讓孩子成為銀行家,家長先從記賬開始;讓孩子成為工程師,家長先從親手修補家裡的大小事物開始。

【家庭影響】與【現實選擇】

現實中有很多因素會左右我們的判斷,家庭是這些因素中影響最大的一個,沒有其一。

因為家長的職業選擇了自己所學的專業,卻在這個專業中無法尋找到真正的自己。

父母為自己定好了專業,規劃好了方向。突然有一天,自己問自己,我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做這些事,現在仍然不清楚。

二十三歲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卻發現,自己喜歡什麼,這件事還沒有弄懂。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父母要謹慎小心自己對孩子的影響,讓孩子儘可能嘗試更多,多讓孩子自己選擇。

教會孩子如何選擇,比幫助他們選擇更重要。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替孩子做了過多的決定,看似一切發展的極好。但是,一旦某一天,需要孩子自己決定一件事時,他們會突然束手無措。

或者,當孩子對正在從事的事情產生了時間厭倦後,開始思考自己的喜好所在,就會有無窮的煩惱和自我懷疑困擾他們。

父母如果能夠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所熱愛的,相信我,你的孩子會在二十出頭的時候,超越百分之七十的正在迷茫的同齡人。

【家庭影響】與【距離感】

我們的父母曾經告訴自己:“你要和媽媽分享一切呀,因為媽媽是你的朋友”。於是我們毫無保留地相信爸媽,長大後這種心理便遷移到了別人身上,我們毫無保留得相信任何人。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我們遇見了背後給自己插刀的人,背叛自己的人,我們就崩潰了,三觀被顛覆了。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如果父母一味地想要和孩子成為朋友,孩子對父母也無話不談,無事不說,這絕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學會告訴孩子,允許他有自己的一個小秘密。

這是在和孩子保持距離感。

沒有距離感,便是孩子從小接受“必須無條件對爸媽坦誠”的教育。

這樣的教育,會導致孩子養成偏向於相信任何人的心理慣性,但是,當他們長大後發現某些人欺騙了他,他就會感到崩潰。

父母和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而有間的適度距離。

其次,毫無距離感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自然覺得自己依附於父母,父母也依附於自己。

子女認為得到父母的關愛理所應當,得到父母的資助更不會感恩。

“因為父母作為他們的私人附屬品是理所應當這麼做的”,這是他們的思維邏輯。如果父母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巨嬰,就請遠離他們一步。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有距離感的家庭,孩子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會對父母的付出表示真心感恩,會更愛爸媽。

因為他們從小知道自己不屬於誰的,自己擁有獨立人格,跳出父母的思維圈子,學會自己思考並且自己選擇。

他們更容易獨立,更快成熟。

我身邊的一位同學,就是這樣。他的爸媽喜歡讓他自己做選擇,並且告訴他一切決定爸媽全力支持。記得,在去年秋招季,大多數同學還在無頭蒼蠅一樣迷茫:讀研or工作,什麼類型的企業適合自己,什麼樣的企業更有潛力。那時,他已經客觀瞭解了各個意向單位的實力和前景,儘可能得分析了各種影響因素,做出自己認為合適的決定,並努力達到自己的期望。問他為什麼這樣選擇時,他會條理有序地說出一二三,沒有可以反駁的漏洞。

【家庭影響】與【心理素質】

這裡的關鍵詞,就是“快樂教育”vs“挫折教育”。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聚會過程中,我們反思自己為什麼覺得苦惱。我們中一部分人從小接受“快樂表揚教育”長大,在遇到他人的否定,或者負面阻礙時,明顯表現得心理承受能力極弱。

長大了,表揚會越來越少,批評和打擊卻越來越多。老師的一句批評,就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崩塌,來自素不相識的人的一句懷疑,就讓自己完全否定自己。如此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越來越彷徨、苦惱、煩躁。

因為強迫自己在一次次心靈的崩塌、重建、再崩塌的過程中消耗心力,心累且難以逃脫。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而相反,我們中一部分人在“批評教育”下長大,這些人至少在心理上建立了很強的抗挫能力,對於批評,簡單一句:“管別人愛說啥,無所謂的“,體現了內心的強大。

他們習慣了從小別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在他們看來習以為常,無需多慮。他們更瀟灑,做自己想做,愛做的事,不會去過於擔心他人的看法,而最終限制了自己的步伐。

【家庭影響】與【95後育兒觀】

95後的我們普遍認為,如果我不能給孩子一個優質的教育,一個穩定的居所,一個幸福的家庭,那孩子我寧可不要。

孩子對於95後來說已經不單單是生命的延續,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品的打造過程。

因為我們是高等教育下的高知人群,完全比父輩們在認知上面就上升了好幾個等級。

我們不再像父輩一樣認為將孩子健康養著就滿足了,如果上了大學簡直更是喜不勝喜。

95後認為,養育孩子是一個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後再經歷精細打磨的藝術品加工過程。

藝術品對於生活而言,是可有可無的非必需品,但是如果要有,就必須是用最好的“工藝”、先進的“技術”培育出來,絕不允許半點紕漏。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看似極端的95後育兒觀,其實背後是我們對自身原生家庭的不自信。

我們其中曾有人因為父母在外地工作,自己留守在家讀書而留下不愉快的童年,或者是因為異地戶口問題而從小上學十分擔憂,這是我們對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不滿足。

我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去承受這些,在孩子到來之前,我們力求萬事俱備。

95後的完美主義育兒觀,不僅在於充實的經濟條件,更在於我們對自身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等硬實力水平以及觀念、修養等軟實力水平的高要求。

我們要求自己必須要先學習好為人父母的必備技能,不斷提升育兒觀念水平。是因為我們發現,自己的父母對於自己的培養,實在過於目光短淺,似乎長遠的爸媽也僅僅是停留在了我們十八歲考上好的大學,而十八歲以後的培養計劃全無。

十八歲了,難道不應該自己決定未來嗎?是的,的確如此。

但是,因為父母僅僅用十八歲考上好的大學作為從小教育我們的終極目標,而決定我們在十八歲以後能否成功的能力:例如,有價值感和目標、有同情心和毅力、有韌勁,有創造力,有抗壓力等等,這些都被我們的爸媽忽視了。

所以我建議爸媽要用孩子三十歲、四十歲的眼光培養孩子。

否則,孩子十八歲以後,就不具備決定自己的人生,認清自己的人生,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這些能力,遠遠比教會孩子一道數學題難的多。

這是現在的父母應該考慮的家庭教育重點。這決定了孩子在二十多歲時會不會彷徨。

95後的聚會談點,句句讓家長扎心

如果孩子能夠在二十出頭的時候能看清楚自己,有理想,有獨立的人格,有強大的內心,那麼,他就不會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徘徊而浪費時間,而是無人能擋地徑直奔向成功。

願這篇文章可以給現在同樣處於迷茫階段的95後們一些鼓勵,老鐵們加油。

同時,希望這篇文章給正在撫養00後、10後孩子的父母們一些思考,不要讓自己的孩子到二十歲出頭時也同樣彷徨。

文章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果喜歡作者思語老師,點擊下方鏈接,查看思語老師更多家庭教育音視頻內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