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不少孩子都经历过,父母嘴里总是拿你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

父母此生最大的修行,就是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中国有一句古话:"母不嫌子丑"。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儿女总是毫不掩饰的嫌弃。

似乎不少孩子都经历过,父母嘴里总是拿你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好像自己一无是处。这类父母崇尚的这种"打压式教育",早早的在孩子心里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似乎不少孩子都经历过,父母嘴里总是拿你与

网上有一个话题是"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影响有多大"。

有一个热门回复是这样的:

-我从小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时成绩名列前茅,本科北大,毕业后在500强公司工作,之后留学美国名校读硕士。

在家乡我是公认的教育成功案例,大家都认为我很优秀,父母的教育很好。

-但我自己并不这样认为,我对自己评价很低,严重不自信,认为自己有各种缺点,哪哪都不行。

抗压能力差,有严重的拖延症,导致越发焦虑;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缺点,对于社交存在一定恐惧;经常情绪低落,对生活没有热情……

似乎不少孩子都经历过,父母嘴里总是拿你与

-后来我拼命思考,并且接受多次专业心理咨询,才渐渐想明白: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儿时父母对我的严格要求和评价上(特别是批评指责)。

对孩子过度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指责,源于不能接受孩子的错误,接纳不了孩子的不完美。

父母对孩子的不认可,是一种看不见的伤害。

之前有一种说法:人最大的教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但其实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在亲子关系里:优秀的父母,懂得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似乎不少孩子都经历过,父母嘴里总是拿你与

很多家长常在心中悄悄把自己孩子跟别人比较。

拿班里表现优异的孩子去跟自己孩子比,拿别人的长处来看自己孩子的短处。

这样的比较成为了焦虑的源头,比较的背后是对孩子的不接受,是对TA的不自信。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普遍使用的是"问题视角",聚焦于"你出了什么问题"。

似乎不少孩子都经历过,父母嘴里总是拿你与

在积极心理学上还有一个词叫做"优势视角"。

它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强调的是"淡化问题,关注优势"。

为人父母经常致力于去改善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发展优势的重要性。

虽然知道应该扬长避短,但在行动时,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去"补短"。相对于"问题视角"来说,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似乎不少孩子都经历过,父母嘴里总是拿你与

在面对一些事情时容易被困难、失败、无价值等等负面因素所困扰,也会因为某些打击而产生失落和质疑。

如果可以转换视角,把关注点从"问题"转移到"优势"上,那问题就可以提升成为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