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前言


過去3個月,太多生離死別。


其實除了疫情、清明這樣的特殊時刻,在日本有一個職業,他們幾乎每天都需要和死亡打交道,他們就是包括入殮師在內的“生命事業服務人員”。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火葬師),在這裡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入殮師》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吳傑

年齡 40

家鄉 上海

職業/身份 社長助理兼事業支援部經理


另一段旅程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這種叫三段墓。原本是五輪塔,好像是金、水、木,還有風什麼的。然後五輪塔上面‘斗笠’的部分沒有了,變成了這種形狀。這都是基礎的...”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吳傑熟悉地介紹著眼前的墓碑墓地,考察陵園也是他的工作之一。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和日本的大部分墓地一樣,這裡的墓地也十分樸素。可以看到墓碑大小不一、高低不等,似乎全憑主人的喜好和隨性。


同中國現在建設的公墓不同,日本墓地屬於私人財產,在建設上有很多隨意性,極不規整,也顯得具有特色。


不過日本人的墓多半是佛教的“三段墓”,佛教也是日本最大的宗教。三段墓從正上方向下看,這三塊石頭是正方形的。


最上面石頭是墓碑,比較長,形狀像是四角柱。下方的兩塊石頭比較扁。據說這三塊石頭堆得好的話,就表示天地人三者調合,是件好事。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作為殯葬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吳傑在這個行業已經10年


現在的日本,也開始流行新的墓碑款式。比如在墓碑正中心,就只寫一個字,像“愛”、“(羈絆的意思)”等等。或是畫一幅五線譜,或在墓碑前擺放墓主人喜歡的寵物玩偶。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人要離開了,也沒有什麼好掩飾的,這些墓碑上的“字”,或多或少折射出他們對於死亡和生命的態度。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亮叔注意到一個有趣的字:“‘旅’,他是個喜歡出去玩的人吧”。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還有一個解釋,就是他踏上新的旅程了”,吳傑說。


死亡,不是終結,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


亮叔:“如果一個字來表達你的人生的話...?”


吳傑:“‘’吧。無病、無事、安安全全。”


懷著溫柔的情感


近年來,國內殯葬服務行業也試圖用互聯網打造信任,實現標準化服務。


然而在日本,殯葬行業以一種自然的方式進入了日常生活——2008年上映、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入殮師》,就講述了日本入殮師的生活,直面了死亡議題。


日本的花藝店既可以接婚慶又可以接殯葬的活,地鐵站或車廂內可以看見室內墓(納骨塔)的販售廣告,在近兩千家永旺超市也可以見到“安心的葬禮”的廣告傳單,上面有24小時的電話專線,提供29.8萬日元到148萬日元(約2萬~10萬人民幣)六種不同價位的服務。


更有公司憑藉殯葬服務上市,它就是吳傑現在所在的公司——鎌倉新書,提供購墓、殯儀、佛壇等信息諮詢和產品購買服務。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會員加長版


2003年,作為派遣員工的吳傑來到日本,在培訓期間,慢慢喜歡上了日本。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大學畢業幾年後,吳傑便進入這家運營“生命事業服務”的鎌倉新書公司工作。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剛進殯葬公司時期

初次拜訪吳傑的公司,亮叔拿自己開起了玩笑,“如果我死了的話,你幫我找一下比較好的墓地。”


吳傑似乎比亮叔知道得更清楚,“但是你的老家應該有墓地了吧。日本一般都是一家一個墓,如果你是長男的話,就要去接管父母留下來的、先祖代代相傳的墓...”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會員加長版


在中國,墓多半是個人墓或夫妻墓。


但在日本,墳墓多半不是個人墓,而是家族墓。所以日本墳墓的墓碑上多半是寫“某某家之墓”,而非某某個人的墓。


在這行幹久了,吳傑瞭解得更深。他知道往生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神聖而莊嚴,送走逝者,啟迪生者。


這在入殮式中,可見一斑。


在一場公司舉辦的體驗葬禮流程的學習會上,節目組近距離觀看了入殮式的流程。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儀式開始前,入殮師和“親屬”一起雙手合十,向“逝者”致意。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為了便於穿壽衣,入殮師會先給“逝者”僵硬的四肢按摩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整理儀容後,入殮師和“家屬”一同為“逝者”穿上壽衣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之後將“逝者”的雙手擺放在胸前,並進行最後的整理工作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最後將“逝者”放入棺木中。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入殮式之後,是追悼會環節,公司職員們各自扮演一些家人角色,就像真的追悼會一樣。


最後是“親屬”一同蓋上棺蓋,再次向“逝者”致意。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整個過程都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平靜。在他們輕柔的手下,死亡似乎也沒那麼忌諱。


攝影師也感覺有點不可思議:我覺得那個氣氛就是...乾淨,沒有太多任何多餘的東西。


吳傑表示同感:“日本的葬儀服務對人、對生命的尊敬,在細節上體現得非常好。而且葬禮也是跟自己心靈的交流。”

這讓我想起的一個小故事——

有人問禪師,“佛說有三千大世界,人死後去做法事,是送人去哪個世界?”

禪師說,“人死了就死了。法事,其實是讓活著的人心安啊。”


從生死學來說,祭祀、死後的法事,都是一種儀式,來處理親人的哀思。就如《入殮師》裡小林的溫柔動作。


“讓已經冰冷的人重新煥發生機,給他永恆的美麗。這要有冷靜,準確,而且要懷著溫柔的情感,在分別的時刻,送別故人。靜謐,所有的舉動都如此美麗。”

——《入殮師》


珍惜一期一會

墓碑設計、入殮追悼、葬禮司儀等等,城市化發展越快,人們對殯儀服務就越依賴。


現在日本的墓地形式,也隨著時代發生了變化,如今憑弔,可能不是去墓地掃墓,而是來骨灰堂祭拜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在東京淨名院信徒會館的全自動搬取式骨灰堂裡,可以憑IC卡調取骨灰盒,就像立體車庫一樣。


調取時在機器中選擇故人名字,按下確認鍵,系統就會

把骨灰盒調取出,放到參拜室供家屬祭拜。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在地價非常高的東京,這樣的掃墓系統比直接購買一個墓地來說,算是非常便宜,大概在80-90萬日元左右(約5.2~5.9萬)。


如此一來,你可能也會疑問,這樣不就少了掃墓的感覺?以前掃墓,我們還會在墓地除除草、和親人吃個飯、聊個天,也是親人之間難得的見面機會。


但吳傑也給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潮流的變化。如果修一個幾百萬的墓,兩三年也不去一次,我就覺得這個意義倒是不大。墓的大小倒是無所謂,一定要定期去掃墓,這是跟故人一個很重要的交流機會。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不論是與逝者的交流,還是生者之間的久別重逢,當我們懂得了離別的意義,才能更珍惜人與人之間的一期一會。


努力地活著


亮叔:你為什麼不回中國?

吳傑:”也不是不想回中國,好像覺得自己手上的事情還沒有做到爽。


其實吳傑對父親的感情很深。吳傑的父親也在殯葬行業工作多年,對吳傑產生了很大影響。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在吳傑進入這個行業之前的5-10年,他經常聽父親聊到這個行業,關於它的困難和問題。而吳傑的入行,也可以說是受到父親一部分的薰陶


那麼,這行最大的魅力是什麼?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提供人和人之間交流的一個場所吧,離開的人和留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之間。所以現在我每次回國時,儘量抽時間讓父親帶我去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邊去掃墓。


掃墓的時候,我就想到他們以前是什麼樣、他們經歷過什麼。然後回家就會想到自己,我現在在經歷什麼、我應該去做什麼。人都是要經歷這一部分。我覺得不用把它想得非常遠,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人,終究有一死,一切終將會化解,而努力地活著,也許就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所以,“你住在這裡的理由是什麼?

吳傑證明自己吧。我還沒做完自己該做的事情。


走進現實版《入殮師》,日本殯葬行業裡的中國人

亮叔:那你以後的目標是什麼?

吳傑:讓自己在這個行業盡情地翱翔。


亮叔:你真的喜歡這個行業啊?

吳傑:我已經換不了行業了,真的。


臨別匆匆,最後這句話卻意味深長


不必害怕別離,只要還愛著

只要還記著那個想念的人

一定會在某一刻

以溫柔的姿勢擁抱你 和你重逢

——《尋夢環遊記》


我住在這裡的理由 203


● 殯葬行業的日常是什麼?

● 是什麼讓亮叔連連驚歎...


公司聲明

本內容為原創 如有盜用將採取法律途徑


編輯 | 阿群

圖片 | 吳傑、和之夢

參考資料 | 商業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