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先治个别医务人员的不良居心

“看病难”、“住院更难”,这是当下民众时常谈及的话题。这两难不是指看不了病、住不了院,而是指看不起病、住不起院。目前,绝大多数人都不敢患病,因为一旦患病就极有可能要面临高昂的治疗费,尤其是患了重大疾病或者长期慢性病,要么常因无力支付高昂的治疗费而放弃治疗,最终致死、致残,要么常因支付高昂的治疗费而耗尽钱财,最终致贫甚至倾家荡产。此时有人难免会问:现在不是有医疗保障吗?我国现在确实是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其主要是为医保参保患者住院治疗提供保障,为医保参保患者门诊治疗提供的保障一般很少。而个别医务人员为了通过多从医疗机构营业额中提成来提高自己的工资收入,利欲熏黑了本该红彤彤的心,随意为患者开大处方,轻意给患者增设体检,故意对患者过度治疗。如果是门诊治疗,这必然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如果是住院治疗,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会浪费大量的医保基金。因此,为了解决好“看病难”、“住院更难”的问题,除了医疗保障不可或缺外,首当其冲的要先治个别医务人员的不良居心,阻止其不良行医。

治病先治个别医务人员的不良居心


用职业操守替。目前,个别医务人员之所以会不良行医,根源就在于其忘记了学医初衷,丧失了职业道德,泯灭了医者仁心。这在医疗界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常令民众唾骂、千夫所指。对此,相关部门绝对不能掉以轻心,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危害性不仅伤及广大民众的心,而且还很不利于医疗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要积极采取学习优良传统、宣扬先进典型、开展警示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遵纪守法自觉性。对此,所有医务人员绝对不能泰然处之,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大胆地自我剖析,认真检视问题;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要重拾并牢记学医初衷,常以仁慈之心善待患者,切实践行好“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


治病先治个别医务人员的不良居心


用法规制度堵。法规制度建设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甚至连暂停点都没有的工作。各级各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医疗行为及医保基金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但随着时代变迁,该类法规制度难免会有不能完全适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的地方。于是乎,个别怀有不良居心的医务人员便趁机“钻空子”,不知廉耻地不良行医,既损人利己,又损公肥私。为阻止该情况发生,相关部门要审时度势,常态化加强医疗行为及医保基金管理方面的法规制度建设,既要建立新制度,还要健全老制度,坚决不给那些怀有不良居心的医务人员实施不良行医的机会。

治病先治个别医务人员的不良居心


用合围攻势慑。如今,各地各级根据工作需要已建立了医疗行为及医保基金监管机构,而且这些机构已严格按要求开展了大量很有成效的工作,但为啥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良行医行为呢?成因多且复杂,其中有不少与医疗行为及医保基金监管机构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各地各级要积极在医疗行为及医保基金监管机构建设方面大做文章、做好文章,该建立的要一刻不缓地及时建立,该完善的要毫不犹豫地随时完善,该调整的要大刀阔斧地立即调整,切实形成合围攻势,强力震慑不良行医。

治病先治个别医务人员的不良居心


用从严查处惩。要想杜绝不良行医,最大限度地防止医保基金流失,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法对医疗行为加强监督检查,严惩不良行医。为此,各地各级医疗行为及医保基金监管机构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甚至危机感,会同有关部门经常性开展监督检查,一旦发现不良行医,要以抓铁有痕的勇气一查到底,以愚公移山的决心严惩不贷,该吊销执业资格的要果断吊销,该终身禁止行医的要坚决禁止,该处罚金的要从重处罚,该解除医保定点协议的要立即解除。


治病先治个别医务人员的不良居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