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昨天一件事情極大的刺激了我,事情是這樣的:

九兒繪畫班交作業,其他小朋友都交了,就差她沒交了,我看了看交過作業的小朋友,再看看她的畫,我大概知道了:

她可能覺得自己畫的不好,所以不想交。

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對於她繪畫班的作業,我開始沒放在心上,以為繪畫興趣就是啟發孩子對畫畫的愛好,至於作業,我覺得還是讓孩子自由發揮比較好,畢竟作業是孩子自己的。

但是現在,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的方式做錯了?

回想九兒剛開始學畫畫的過程:

發現九兒對繪畫感興趣,開始我相當的積極,從各方面刺激她的繪畫興趣,從油畫棒、水彩筆、水粉畫等等,給她報了各種的網上課程,跟她一起學習,可是後來,在慢慢的陪學過程中,我發現她變得更加依賴我了,有時候課程必須要我跟她一起上,她才學。

於是我改變了策略,開始採取放任態度。我對她的興趣開始保持一定的距離,開始慢慢減少跟她一起畫畫的次數,因為我想讓她自己獨立起來。

線下繪畫班也是一樣,我放心地把她交給了老師,上課送過去,下課過去接,放學之後問下作業情況,但是對於她的繪畫作業,我從不強求,只要她按照老師的作業去做了就好。

但是漸漸地,我發現了一些區別。

我這樣要求她獨立,不陪她寫作業,結果她課下的繪畫作業做的一塌糊塗,完全跟老師佈置的作業不一致。但是再看看那個陪孩子上課,陪孩子做作業的媽媽,他的作業不僅僅是優秀,而且非常有創意,一個100分,一個50分,我開始對我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

孩子的興趣班是不是也要陪著?這樣陪著學習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孩子的興趣班要不要陪?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那個陪孩子上課的媽媽,她在孩子上興趣班的時候也坐在教室旁邊旁聽,同時她也會記錄一下筆記,把老師講的內容記錄下來,回家按照老師的上課內容來指導孩子。

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感覺這位媽媽真的是非常用心。

但是我也發現了一些隱藏的問題:

有媽媽陪伴上課的孩子在上課的時候會習慣性的看向媽媽,而且媽媽會時不時地在課堂上教訓孩子:

好好聽課!

別亂動!

別跟小朋友打鬧!

看到這樣的情況,再看看九兒,因為我平常都不會旁聽,所以她的注意力一直在老師身上,一直在她手下的畫筆上。看到這樣的她,我反而有些欣慰,同時也堅定了我“不陪”的想法。

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1.不陪,孩子才能感受學習的樂趣。

父母在,孩子難免會感到拘謹與約束。有父母的監督,雖然上課可能更有規矩,但是卻總有種被監視的感覺,大腦裡總繃著一根弦,而學習,此刻不是為了快樂而學,反而成為為父母而學。

試想一下,如果你在工作,而老闆時刻在旁邊,你會有什麼感覺?

是不是也會不舒服,感覺到緊張,反而更容易出錯。其實孩子也是一樣的。也許不陪,孩子才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不陪,孩子才能更加自主的學習。

陪孩子上興趣班,你可能會發現這樣的情況:

“別分心,注意聽講!”

“媽媽,這個我不會”

這些情況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在很大程度上父母不相信孩子,也不相信老師。

不管是學校還是興趣班,培養的都是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們應該相信孩子的學習能力,相信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相信他們在沒有父母的地方也可以學習的很好。相同的,既然我們把孩子送去學習,我們也應該相信老師,相信老師可以有能力把孩子教好。

3.不陪,孩子才能更加專注。

沒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注意力會集中在老師和所學的東西上面,不用擔心父母時不時的呵斥,也不用用“成績”討好父母,心無雜念,反而讓孩子更加專注的學習。

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興趣班不是學習知識和技能,而是啟迪與發現。

有人可能說了,孩子才上幼兒園,不陪孩子上興趣班,孩子根本跟不上,上興趣班什麼都沒學到,還不如不上呢?

興趣班,不在於讓孩子學習多少東西,而在於讓孩子感受這份興趣帶來的樂趣,啟迪孩子對繪畫的感知,讓他盡情的感受這份興趣帶來的美好。

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在《法國媽媽育兒經》這本書中提到,在法國,他們6歲才會讓孩子學游泳,但是他們也有開設3-5歲孩子的游泳課。在孩子3-5歲,讓孩子上游泳班,不是教會孩子如何游泳,而是讓孩子感受在水裡玩的樂趣,作者曾經也不理解為什麼這樣做,花了這麼多錢,只為了享樂?但是教練卻對她說,游泳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發現水,啟迪孩子在水中的感覺。

孩子上興趣班,“學到知識與技巧”不是目的,激發孩子內心對興趣的感知,讓孩子自己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還是擔心孩子的作業寫不好,這些方法或許能給你一些參考:

1.讓孩子當老師,把所學重新複述一遍,陪孩子一起“溫故而知新”。

2.把孩子的作業權交給孩子,監督權留給你。到底如何監督呢?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九兒的繪畫作業是用剪紙做畫,至於畫的內容不限。回家跟孩子一起構思的時候,我只有一個要求,只要是剪貼畫就行,內容讓九兒自己定。雖然說剪出來的東西可能沒有別的小朋友那樣的創意,但是卻是她自己的想法,我覺得就夠了。至於好不好,我認為孩子的內心都有一杆秤。如果不好,也沒關係,這樣才能知道差距,才會知道該如何去成長。

3.不要總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

如果要比,請拿孩子的今天與昨天比。如果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比較,不僅父母會焦慮,孩子也會焦慮。

孩子的成長都在點滴的生活中,只要用心,你會發現每一天,孩子都會給你屬於“成長”的驚喜。


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如果要陪,怎麼陪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管的太多。

  • 看到孩子跌倒,就想扶起來。
  • 感覺到天冷,就給孩子加衣服。
  • 看到孩子不吃飯,就拿過來自己喂。
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有時候我們的“幫忙”會形成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倒忙”,就跟不正確的陪伴一樣。

最近,高三男生因不堪母親的說教辱罵,持菜刀將母親殺害,據鄰居透露,這個母親還是一位老師,他在學校的附近租了房子陪讀。有人說這是養出了一個白眼狼啊,辛苦陪讀結果卻是換來這種下場,真是不值。

但是當我們譴責孩子的時候,是否想過造成這樣後果的原因可能跟家庭有一定的關係。

都說每個犯錯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套錯誤的家庭機制。

母親過於嚴厲,父親經常不在家疏於管教,加上高三的巨大壓力,長久的壓抑讓孩子心態瞬間崩潰,這完全是一種對陪伴的誤讀。

陪孩子學習,不是監督孩子學習,而是跟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上興趣班,爸媽要不要一起旁聽?旁聽的兩面性,瞭解一下

原夢園曾是上海交大的宿管阿姨。從孩子初中開始,她就用“陪讀”的方式考取了會計師、中級按摩師等各種證書,之後又考上了復旦大學的成人本科。

當孩子想要考研的時候,原阿姨跟兒子一起考研,最後兒子成功考取復旦大學,而原阿姨也被廣西大學錄取。

這樣的陪讀,才是陪伴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尹建莉老師從不陪孩子寫作業,就算孩子寫作業再晚,她也不會在孩子房間裡陪著,但是她卻用另外一種方法陪伴著孩子。

有一次,孩子因為玩的太晚忘記寫作業,尹建莉沒有著急也沒有上火,而是讓孩子自己完成作業,自己在自己的房間裡陪著孩子。孩子的作業沒寫完,她就一直等著,11點多,看到孩子的燈息了,她才安心的睡覺。

陪伴不只有在一起一種形式,你可以選擇默默的守護,或者選擇一起成長,不管哪種,都比“監督”要好,你說呢?

經過這麼一分析,對於孩子的興趣班,我還是決定讓孩子自己去學習,去成長,就算是犯錯,又有什麼關係,畢竟成長的路上,沒有人是從不犯錯的,犯錯也是一種成長。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陪孩子一起旁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