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科創板“掌控力”榜單出爐“三中”佔據33%市場份額

作為資本市場的“先行試驗田”,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在平穩運行9個月之際,經驗被推廣到創業板,一場存量+增量改革正在拉開大幕。

券商中國記者瞭解到,科創板的“先行經驗”讓投行對創業板註冊制改革預期更加明確,那麼各家券商在科創板項目中積累的經驗,一定程度上可視為其在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下的競爭力。

業內人士及研究機構均認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將增厚投行收入,資源會繼續向頭部投行集中。具體哪些券商最可能受益?梳理科創板改革中各家券商的表現,基本可以管窺一二。

隨著4月29日光雲科技完成“雲上市”,科創板正式步入百家時代,各家投行的成績如何?就保薦承銷數量以及收入來看,“三中”(中金、中信、中信建投)合計保薦了33%的企業問鼎科創板,相關收入也大幅領先。就申報中企業來看,華泰聯合證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等4家券商服務的擬科創板企業數量較多。

值得一提的是,註冊制下,中介機構、發行人以及投資者最關心但同時也最艱難的事項之一是定價。目前已完成發行的100家科創板企業而言,有96家企業發行市盈率高於23倍。梳理發現,這9個月來,發行市盈率高的科創板股票,普遍漲幅更大。

承銷保薦數量排名:“三中”實至名歸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目前順利登陸科創板的100家上市公司,由36家券商擔任保薦機構。哪家券商承銷保薦企業數量多,就意味著業務經驗更豐富,在後續承銷保薦中有更大的業務機會。

就承銷保薦數量來看,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合計保薦了33%的企業問鼎科創板。其中,中金公司為14家科創板企業“保駕護航”,數量排名第一;中信建投保薦了11家科創板企業(含1家聯合保薦)完成上市,排名第二;中信證券保薦9家企業登陸科創板,排名第三。

此外,國泰君安、國信證券、廣發證券分別保薦6家科創板企業,華泰聯合證券保薦5家,民生證券保薦4家。

券商科創板“掌控力”榜單出爐“三中”佔據33%市場份額

值得一提的是,創業板企業的選取標準有了新的定位,且允許未盈利企業、紅籌企業、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登陸創業板。而這些規定在科創板規則中雖已有體現,但相關項目數量並不多,也就是說,在註冊制改革的大幕下,有多類型企業保薦經驗的券商在後續創業板改革中,也將佔據更大優勢。

從這個角度看,中金公司更是優勢凸顯。比如,科創板唯一一家紅籌企業華潤微電子,特殊表決權上市的優刻得,百奧泰、澤璟製藥等未盈利企業,保薦機構均為中金公司。作為具有國際基因的傳統“投行貴族”,中金公司投行業務經驗在註冊制下優勢明顯。

申報中的企業數量:華泰、中信、海通、國君各超10家

當然,由於每家企業完成上市節奏不一,券商服務的在審項目更能說明整體實力和後勁。

Wind數據顯示,就提交申報的科創板企業(包含在審、中止及終止)來看,華泰聯合證券、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國泰君安等4家券商服務的擬科創板企業超10家,民生證券、招商證券、中信建投、光大證券、興業證券、申萬宏源承銷保薦服務的企業均超5家。

券商科創板“掌控力”榜單出爐“三中”佔據33%市場份額

根據科創板規則,申報企業在中止及終止6個月之後,可以重新提起上市。近期,已有撤回和中止的企業再次發起上市衝刺。

比如利元亨,它作為首批9家科創板受理企業而備受關注,但半年後卻主動要求撤回註冊申請文件。今年4月份,利元亨重新在廣東證監局辦理了輔導備案登記,輔導機構仍為民生證券。

保薦承銷費用:頭部券商最受益

一項改革推出,利好券商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增厚業績,科創板對各家承銷保薦機構帶來了多少收益呢?

9個月來,這100家科創板上市企業共為承銷保薦機構帶來67.74億元的承銷保薦費,而去年一年全行業共收穫96.58億元的承銷保薦收入,可見貢獻之大。

券商科創板“掌控力”榜單出爐“三中”佔據33%市場份額

券商中國記者據Wind數據粗略計算,共有17家券商從科創板中獲取的承銷保薦收入超過1億元,其中10家券商收入超2億元。(注:一般情況下,聯合承銷商分得首發收入較少,上述統計數據中把承銷保薦費用計入主承銷商)

中金公司以11.97億元的收入遙遙領先,中信建投證券和中信證券該項收入均超6.5億元,國泰君安、華泰聯合證券該項收入則在3.7億元上下。

科創板跟投項目整體浮盈

除了承銷保薦收入外,科創板企業保薦機構必須對項目進行跟投。目前情況來看,9個月過去了,保薦機構整體處於浮盈狀態,僅有兩家券商浮虧。

按4月30日收盤價計算,參與跟投的36家券商跟投浮盈合計50億元。其中,中金公司以11.31億元賬面浮盈居首,中信、海通、國君浮盈均超4億元,這四家券商浮盈佔行業跟投整體浮盈的半壁江山。

浮虧的兩家券商為中天國富證券和英大證券。不過由於浮盈(虧)隨股市波動而變化,跟投機構所持股票限售期為兩年,暫時的盈虧還不能說明最終業績情況。此前也有大型券商另類子公司負責人表示,不排除最終會有券商跟投虧損,但如此才能更加促使整個行業產生更合理的定價機制。

業內人士認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亦利好頭部券商,長期看,市場份額向龍頭投行集中趨勢將不斷強化。

考驗定價能力,但已有經驗可循

註冊制下,中介機構、發行人以及投資者最關心的也是最艱難的一個改變就是定價。華泰聯合證券負責人就表示,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下,市場份額將會向具有行業研究能力、銷售定價能力、綜合服務能力的券商繼續集中,當務之急要提升這些能力。

就目前已完成發行的100家科創板企業而言,除了中國通號發行市盈率18.8倍,以及3家未實現盈利企業不適用市盈率算法外,其他96家企業發行市盈率均高於23倍,不高於23倍市盈率為審核制下上市公司的發行價要求。

具體來看,有6只新股發行市盈率超過100倍,其中微芯生物在扣除2018年非經常性損益前後孰低的攤薄後,市盈率為467.51倍,創下科創板市盈率紀錄。雖然這麼高的發行市盈率,但是微芯生物上市首日依然大漲366%,雖然此後股價一直震盪下行,最新收盤價49.15元依然較20.43元的發行價高出140%。

梳理發現,9個月來,科創板股票發行市盈率高的股票,漲幅普遍更大,比如中微公司首發市盈率170倍,至4月底區間漲跌幅480%,這或許意味著機構投資者以及市場對這些企業的未來預期空間普遍較大。發行市盈率較低的上市公司比如中國通號,9個月來整體漲幅為5.3%。

海通證券相關負責人表示,基於板塊定位和創新創業企業特點,創業板制定了更加多元包容的上市條件,有的企業尚未實現盈利,不能使用傳統的市盈率等估值方法。另一方面,投資者可能無法識別企業的長期價值,易與企業產生意見分歧,導致企業估值與定價難度加大。另外,隨著註冊制不斷推進,新股的稀缺性將逐漸下降,還會出現發行失敗風險,券商銷售難度亦增加。因此,創業板註冊制對券商的估值定價及承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但畢竟科創板試驗田已穩步“先行”,有頭部券商投行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預計新增項目的審核流程、規則與科創板類似,大家已經習慣了科創板的節奏,不會再手忙腳亂。”

記者向多家投行負責人諮詢了一個較為“尖銳”的問題,即創業板和科創板均施行註冊制的背景下,若一個發行項目符合雙邊的上市條件,保薦機構會作何推薦呢?

大家的回答也較為一致,登陸哪個板塊要與發行方商議決策,尊重發行方的意願。作為保薦機構,會對項目進行判斷,若保薦項目科創屬性更強,會推薦上科創板;未來監管也會進一步對創業板行業範圍進行界定。證監會亦表示,會按照錯位發展、適度競爭的原則,統籌推進創業板改革和科創板發展。

本文源自券商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