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害死了大将军曹爽,篡夺了曹氏政权?这事儿可不能全怨司马懿

在《三国演义》里,把曹氏宗亲大将军曹爽,刻画成为愚昧不堪的蠢才!在与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争权夺利时,曹爽先胜后败。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曹爽又误信司马懿的甜言诱骗,主动放弃反戈一击的机会,交出兵权自投罗网,终于以身死家破而收场,而魏国政权也随之落入司马家族之手!那么,是谁害死了大将军曹爽?这事儿可不能全怨司马懿。

01、曹爽年少知谨重,大权在手变张狂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青年时代的曹爽既不嚣张也不跋扈:“爽字昭伯,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及即位,为散骑侍郎,累迁至城门校尉,加散骑常侍,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由此可见,曹爽也曾经很有自知之明,他并不是一个不识轻重不知进退之人。可是,为什么后来就变了呢?

是谁害死了大将军曹爽,篡夺了曹氏政权?这事儿可不能全怨司马懿

(曹爽)

这都是权力惹的祸啊!权力是柄双刃剑,它既可以让人在转瞬间飞黄腾达,同时也可以让人变得利令智昏!曹爽的人生走向正是如此。当初,魏明帝曹睿在驾崩之前,因为担忧太子年幼会主少国疑,所以便托孤于宗室贵胄曹爽和功高望重的司马懿。希望他们二人能够精诚团结,共同承担辅佐幼主曹芳之责。魏明帝曹睿,对曹爽可是寄予了极大期望的!

可是,曹爽的所作所为却让曹睿失望了!曾经以“少以宗室谨重”而闻名的曹爽一旦重权在手,便立刻将其“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本性暴露无遗!而且在曹爽身边还围绕着一批同样利令智昏的庸才,包括喜欢空谈不务实际的何晏、邓飏、李胜、丁谧之辈!想当初,魏明帝曹睿在世之时,就曾因对这班人夸夸其谈的厌恶,而将其免官罢职逐出朝堂,以免让他们败坏了朝廷风气!

可是,曹爽却偏偏非常欣赏何晏、李胜等人的“才华”。竟然在担负辅佐幼主的重任后,又把这班人召回朝中引为己用!这班利令智昏之徒一旦受到重用,必然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为了帮助曹爽增强权势巩固地位,他们极力怂恿曹爽讨伐蜀国!尽管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极力劝阻曹爽,指出不能在尚不具备灭蜀时机的情况下贸然兴兵!可是一心想要扬名立威的曹爽,又哪里听得进司马懿的良言相劝?曹爽的恣意妄为,当然不会有好结果,尽管魏国耗师靡饷但却徒劳无功!曹爽的领导能力因伐蜀失利,受到魏国朝野的质疑。

伐蜀失利,已经让曹爽灰头土脸,其威望也一落千丈。此时,如果曹爽头脑清醒,就应该疏远邓飏、李胜等务虚之徒!不能再让他们指手划脚,以免受其干扰,再做出错误判断。然而,曹爽并没有醒悟!他还是把邓飏等人留在自己身边,照样对他们言听计从!

是谁害死了大将军曹爽,篡夺了曹氏政权?这事儿可不能全怨司马懿

(桓范)

02、曹爽为独揽大权打压司马懿,司马懿以退为进隐忍待机

俗语称: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曹爽整天被这样一班人围绕蛊惑,难免会因私欲膨胀而利令智昏,进而一错再错!果不其然,曹爽与司马懿之间原本相安无事,可是在这班人的聒噪下,很快便产生了矛盾!是什么矛盾呢?夺权!当初,曹爽在接受魏明帝曹睿的托孤重任后,深知干系重大马虎不得!所以,每逢大事还不敢独断专行,而是必与功高望重的司马懿商议之后,才会共同做出决断!如若他二人能够始终如一,共同辅佐幼主曹芳,就不会出现司马懿与曹爽之间的争斗,更不会因此而断送掉曹氏家族的统治!

然而,曹爽在此辈的怂恿下产生了排斥司马懿,独揽魏国大权之心。于是,便借用魏主曹芳的名义,采取明升暗降的手段,以司马懿年高望重为借口,将其提升为太傅,变相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自知曹爽的势力,正如日中天,自己还不具备与之相抗衡的实力。便索性借年老体弱为名,向朝廷请假休养。采用以退为进的手法既麻痹了曹爽,又可以在暗中扶植自己的力量!

而曹爽一见司马懿肯主动示弱,不禁因此而志得意满!遂立即着手在朝廷的各个要害部门安插亲信,完全掌握了魏国朝政大权。从此之后,曹爽成了魏国不戴皇冠的皇帝!重权皆入其手,羽翼遍布天下,朝野之间无不对其俯首贴耳!然而,曹爽虽有专权独断的野心,却没有魏武帝曹操本领!就连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也远远不及!因此,曹爽的擅权专断恣意妄,犹如置其身于火炉之上炙烤!必将引发嫉妒者的怨恨,而且还会因其德不配位而遭殃。

曹爽果然干出了许多出格之事!他竟敢私分洛阳、野王典农中郎将,管理的数百倾桑田,公然破坏朝廷法度!又将皇族公子的封地瓜分为私产,激起了曹氏宗亲对他的愤恨!还向各州郡官员公然索取贿赂,败坏了官场风气!曹爽的饮食、车马、衣饰几乎与皇帝无异,明显有僭越之举。为了享乐,竟强占将吏、工匠和吹鼓手,为己所用。又将良民百姓子女多人用做歌乐伶人!还胆敢伪造皇帝诏书,擅自调用57名宫女去邺城受训,待其学成之后,便将其作为歌女征入府邸。曹爽还曾擅取太乐署的乐器以及武库的兵器!这桩桩件件的不公不法,不尴不尬之事,皆是曹爽在权欲薰天之下,干出的授人以柄的蠢事!

那么,难道曹爽身边就没有明白人了吗?当然也不是!曹爽之弟曹羲就很明智,曹羲发觉了曹爽潜伏在“赫赫然,如烈火烹油之势,隐隐然,有凌架帝王之尊”之下的危险!为了避免家族走向物极必反的厄运,免遭高楼失足,江心舟覆之祸,曹羲流着眼泪劝告曹爽,勿做授人以柄之事,以避变幻不测之祸!怎奈何,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曹爽对曹羲的劝告是充耳不闻,照样还是我行我素!曹爽既已骄纵至极,而且在朝野之间宗室之内也已构怨多般,其败亡之时已经为期不远!

是谁害死了大将军曹爽,篡夺了曹氏政权?这事儿可不能全怨司马懿

(司马懿)

03、司马懿突然发难搞政变,曹爽怯懦无能坠入罗网

经过曹爽这般折腾,不仅让曹氏宗亲与之离心,也让朝廷大臣与之离心,更让地方官员与之离心!曹爽被孤立后,蛰伏已久的司马懿的机会就到了!于是,“十年正月,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司马懿突然发难政变了!这场政变应该是得到了部份朝廷大臣的支持或者是默许!否则以司马懿手中区区3000私兵,又怎么可能完全控制住整个洛阳城呢?

而此时,曹爽惊闻洛阳政变的消息后,不禁目瞪口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李胜曾经汇报说司马懿病得快要死了,已经没有能力威胁曹爽了!没想到,这个“要死”的司马懿竟然突然发动了政变!曹爽被司马懿打得措手不及!曹爽害怕司马懿吗?害怕!以诸葛亮的智谋,都没能打败司马懿夺取甘凉,最终“秋风五丈原”抱憾而亡!而今的魏国,还有谁能斗得过与诸葛亮齐名的司马懿呢?况且,还有那辽东公孙氏国破家亡和上庸孟达身死族灭的教训摆在眼前,曹爽这种纨绔子弟又怎能不害怕,不惊慌呢?司马懿老谋深算,手段狠辣,令魏国朝野闻风丧胆!曹爽又岂敢与之相抗?

因此,尽管从洛阳城中侥幸逃脱的大司农桓范,极力劝说曹爽挟执皇帝去许昌,然后再召唤天下之兵勤王讨逆,司马懿发动的政变自然会被平定下去!桓范的建议很正确,也很及时。此时司马懿刚刚发动政变,朝野之心未定!如若曹爽肯挟持皇帝前往许昌,借天子之名向各地发布勤王讨逆之诏,再利用身居大将军之职,魏国军政大权咸归其手的优势,召集党羽共同讨逆。因为其名正言顺,所以有很大的获胜机率!而司马懿发动的政变,将会因其名不正言不顺,没有十足的胜算!

然而,曹爽做出的最终决定,却让司马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位尊爵显又胆小如鼠,畏惧司马懿如虎,而又目光短浅的大将军曹爽,居然主动放弃了绝地反击的机会!在司马懿甜言蜜话的欺骗下,曹爽自甘坠入司马懿布下的罗网。梦想着用交出兵权,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曹爽希望通过承认自己的失败,换来司马懿的“宽大为怀”!岂知,此时的司马懿已经势如骑虎,自其发动政变之时起,便与曹爽集团势如水火,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司马懿绝对不会给曹爽苟且偷安的机会,只会采取斩草除根之狠辣手段彻底消除隐患!

果不其然,当曹爽放弃抵抗,乖乖地走入了司马懿的圈套后,便立刻被司马懿控制起来!之后,待司马懿初步稳定了局势后,便利用曹爽昔日的党羽张当,检举揭发曹爽欲于当年三月谋反之事!当然,曹爽是否真要谋反,我们是不得而知的!而且《三国志》又成书于晋朝,自然就免不了为司马家族涂脂抹粉了!不过,既然有人揭发曹爽要谋反,那司马懿当然会采取“宁可信之有,不可信之无”的态度了!于是,司马懿便立刻下令逮捕曹爽及其党羽。将曹羲、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包括张当在判处谋反罪以后,一并处死并夷灭三族!从此之后,魏国政权在名义上虽然仍是曹家坐天下,而实际上军政大权已经转入了司马家族之手!

是谁害死了大将军曹爽,篡夺了曹氏政权?这事儿可不能全怨司马懿

(曹芳)

结束语:曹爽的败亡,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造成的,但实则为曹爽咎由自取之故!曹爽败亡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曹爽因大权在手,便忘记了谦虚谨慎,树敌过多;其二,曹爽因私欲膨胀而忘乎所以,积怨过多;其三,曹爽羽翼非人,不仅不能匡正曹爽的过失,反而加重了曹爽的过错!因此,虽说是司马懿杀了曹爽,但曹爽自己所犯的严重过错,也足以导致其败亡!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