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從商的人沒什麼地位?

問題青年


在回答為什麼從商的古人地位低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商人這個名稱的歷史起源,從名稱的起源及後續的演變過程中來探究商人地位的變化。

商人最開始指的是夏朝時“商”這個部落的成員,他們的祖先是“契”。契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分封在商邑這個地方。等到夏中期時,商部落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王亥。王亥是契的六世孫,他不僅學會了飼養家畜而且還馴服了牛馬。他發明了雙轅牛車,用牛代替了人力長期的搬運。

隨著交通工具的出現,王亥的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他發現各個部落之間都有彼此需要的東西,但由於區域範圍的限制,交換很難完成。於是他便做了這個中間商,他經常帶領自己的奴隸,駕著牛車去黃河北岸的部落去做交易。

而當地部落的人一看到王亥他們就知道有好東西的人又來了。他們就向部落的人大喊:“商人來了,商人來了”。也正是由於王亥在各個部族間不斷的貿易,才讓他的部落變的逐漸強盛起來。後來他在黃河以北的有易部落貿易時,被有易的君主綿臣給殺害了。他的兒子上甲微在他死後四年殺了綿臣以報仇雪恨。

等到商湯時期,商族的手工業已相當發達,尤其是紡織業更是讓其他部落羨慕。為了削弱夏朝的實力,商湯讓部落女子抓緊時間織布紡紗,用精美的布匹換取了夏朝大量的糧食。後來等到夏桀殘酷無道時,湯便順勢揭竿而起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在傳到紂王手裡時,因為他的昏庸殘暴,最終被周武王所消滅。等到周朝建立後,商人瞬間由貴族變成了低下的奴隸。武王將殷商遺民統一遷到洛陽讓人嚴加看管,周朝人稱他們為“頑民”。這些商族遺民雖然名義上也屬於周朝國民,但實際上他們既無政治權利,也無土地。

民以食為天,連土地都沒有,商人可怎麼生活啊!於是他們又幹起了老本行,東跑西顛的做起了買賣。當時周朝的貴族不屑於做這種低三下四的活,而農民又不被允許從事商業活動。所以做買賣就只能由商人來幹了。由於這些人走南闖北四處跑,又大多數是商族遺民,所以後來人們一見到做買賣的就稱呼他們為“商人”。隨著時間的推移,經商的也不僅僅只是商國人,商人漸漸發展為一個強大的群體。

在中國兩千餘年封建歷史中,“重農抑商”的觀念是傳統經濟思想主調,“士農工商”,商賈所從事的商業活動被視為最末等的“賤業”遭到壓制,商人的地位在過去的兩千中一直被人看不起。

雖然商人大多數精明強幹,八面玲瓏,廣通渠道,但是商人在農業經濟佔主體的社會和時代一直是處於被打壓的對象。那麼在古代,為什麼商人一直被打壓呢?

因為在古代主要社會資源是土地,由於土地是不動產,土地主和農民也被固定在土地上,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固定在小範圍內,生活習俗、文化思想都被這種情況影響,這樣便於統治者的管理。而商人的卻是四處奔波,統治者無法對其實行有效的管理。

其次,古人覺得商人自己不從事生產活動,只靠利用手中的貨物低買高買獲取高額利潤,而沒有給社會帶來好處,反而讓農民眼紅,也想經商,如果大部分人都去經商而沒人種植土地,那麼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國家的根基將會受到重大的傷害。

最後,在古代主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將就的是仁孝義。而商人的行為被看做是投機套利,儒家的人認為商人是見風使舵,崇拜金錢,這樣的價值觀對以道德和等級為核心價值觀的農業社會體系造成了致命衝擊。

對於以地主階級為統治者的統治層來看,商人這類人是最危險的,但是社會商業活動和貨物的流動又不能缺少這類人,怎麼辦?那就只有在政治地位上打壓。讓商人的政治地位變成最低等,那商人的威脅也就小了。所以才有了“士農工商”的排位。

所以從商人的歷史演變過程看,在夏朝和商朝階段,商人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但從周朝開始及後續整個封建社會過程,商人的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都是很低的。

這是個人粗淺的看法,歡迎批評指正!





Sir1001


在明清以前,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最低的,古代封建社會把人們的身份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

古代封建社會重農抑商,商人備受歧視,並不是古裝劇中商人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富麗堂皇,而是要夾著尾巴做人。他們雖然有錢,但不能隨便穿絲綢的衣服,子孫也不能入朝為官,這種情況到了明清時期才有改觀,商人的地位開始慢慢上升。

古代,商人有商人的問題,他們到處做買賣,不從事生產勞動,靠投機倒把來掙錢,所以古代封建政府把商人的地位排得比工人還低。而且,商人做生意難免會缺斤少兩,更有甚者會為了財富謀害別人的生命,所謂無奸不商。

言歸正傳,說到底早期的封建社會是農耕文明,人們只為吃飽飯並沒有太多的追求,自然對貿易的需求不高。加上交通不發達,貿易的距離只能小範圍的進行,大多數的商人只是以“貨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販賣物品,為了做生意經常居無定所,簡直就是流浪漢一樣。而且早期古代貨幣是金屬的,一千貫串在一起都有幾十斤重,攜帶不便也不安全。而且古代封建社會皇帝最怕別人造反,一旦商人富可敵國,保不準他會資助造反的亂賊。所以古代封建政府看不起並且打壓商人,商人的地位自然最低。


欲言又止欲拒還迎


中國古代歷來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各個朝代都盡力壓制商人,導致商人名義上地位較低。

“重農抑商”政策是商鞅變法時明確提倡作為國家政策施行的,在這個政策下,人被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商人排在最末。之所以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目的主要在於便於管理國民,或者說便於封建王朝維持自己的統治,正所謂“有恆產者有恆心”,什麼是恆產?就是土地,通過“重農”把農民、甚至地主都綁在土地上,讓他們心思安定,也就容易管理,這也是封建統治“愚民”的手段之一。

而商人由於其從事經濟活動,頭腦大多較為靈活,眼界也較為開闊,不容易管理,在統治者眼中的屬於奸詐狡猾之人。同時商人沒有恆產,沒有直接產出,在士大夫眼中屬於言利、食利之人,與儒家傳統思想強調仁、義不同。如果人人都去從商,士大夫們當心必然導致禮崩樂壞。此外,士大夫群體對商人高收入的嫉恨也是他們一直貶低商人的重要原因,官員們自己拿著一點點工資,但看到那些商人一個比一個有錢,吃得比自己好得多,心裡怎麼會平衡?有機會當然要使勁打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