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青年
在回答为什么从商的古人地位低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商人这个名称的历史起源,从名称的起源及后续的演变过程中来探究商人地位的变化。
商人最开始指的是夏朝时“商”这个部落的成员,他们的祖先是“契”。契因为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分封在商邑这个地方。等到夏中期时,商部落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王亥。王亥是契的六世孙,他不仅学会了饲养家畜而且还驯服了牛马。他发明了双辕牛车,用牛代替了人力长期的搬运。
随着交通工具的出现,王亥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大。他发现各个部落之间都有彼此需要的东西,但由于区域范围的限制,交换很难完成。于是他便做了这个中间商,他经常带领自己的奴隶,驾着牛车去黄河北岸的部落去做交易。
而当地部落的人一看到王亥他们就知道有好东西的人又来了。他们就向部落的人大喊:“商人来了,商人来了”。也正是由于王亥在各个部族间不断的贸易,才让他的部落变的逐渐强盛起来。后来他在黄河以北的有易部落贸易时,被有易的君主绵臣给杀害了。他的儿子上甲微在他死后四年杀了绵臣以报仇雪恨。
等到商汤时期,商族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尤其是纺织业更是让其他部落羡慕。为了削弱夏朝的实力,商汤让部落女子抓紧时间织布纺纱,用精美的布匹换取了夏朝大量的粮食。后来等到夏桀残酷无道时,汤便顺势揭竿而起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在传到纣王手里时,因为他的昏庸残暴,最终被周武王所消灭。等到周朝建立后,商人瞬间由贵族变成了低下的奴隶。武王将殷商遗民统一迁到洛阳让人严加看管,周朝人称他们为“顽民”。这些商族遗民虽然名义上也属于周朝国民,但实际上他们既无政治权利,也无土地。
民以食为天,连土地都没有,商人可怎么生活啊!于是他们又干起了老本行,东跑西颠的做起了买卖。当时周朝的贵族不屑于做这种低三下四的活,而农民又不被允许从事商业活动。所以做买卖就只能由商人来干了。由于这些人走南闯北四处跑,又大多数是商族遗民,所以后来人们一见到做买卖的就称呼他们为“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商的也不仅仅只是商国人,商人渐渐发展为一个强大的群体。
在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重农抑商”的观念是传统经济思想主调,“士农工商”,商贾所从事的商业活动被视为最末等的“贱业”遭到压制,商人的地位在过去的两千中一直被人看不起。
虽然商人大多数精明强干,八面玲珑,广通渠道,但是商人在农业经济占主体的社会和时代一直是处于被打压的对象。那么在古代,为什么商人一直被打压呢?
因为在古代主要社会资源是土地,由于土地是不动产,土地主和农民也被固定在土地上,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固定在小范围内,生活习俗、文化思想都被这种情况影响,这样便于统治者的管理。而商人的却是四处奔波,统治者无法对其实行有效的管理。
其次,古人觉得商人自己不从事生产活动,只靠利用手中的货物低买高买获取高额利润,而没有给社会带来好处,反而让农民眼红,也想经商,如果大部分人都去经商而没人种植土地,那么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国家的根基将会受到重大的伤害。
最后,在古代主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将就的是仁孝义。而商人的行为被看做是投机套利,儒家的人认为商人是见风使舵,崇拜金钱,这样的价值观对以道德和等级为核心价值观的农业社会体系造成了致命冲击。
对于以地主阶级为统治者的统治层来看,商人这类人是最危险的,但是社会商业活动和货物的流动又不能缺少这类人,怎么办?那就只有在政治地位上打压。让商人的政治地位变成最低等,那商人的威胁也就小了。所以才有了“士农工商”的排位。
所以从商人的历史演变过程看,在夏朝和商朝阶段,商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但从周朝开始及后续整个封建社会过程,商人的地位,尤其是政治地位都是很低的。
这是个人粗浅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Sir1001
在明清以前,商人在古代的地位是最低的,古代封建社会把人们的身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古代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商人备受歧视,并不是古装剧中商人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富丽堂皇,而是要夹着尾巴做人。他们虽然有钱,但不能随便穿丝绸的衣服,子孙也不能入朝为官,这种情况到了明清时期才有改观,商人的地位开始慢慢上升。
古代,商人有商人的问题,他们到处做买卖,不从事生产劳动,靠投机倒把来挣钱,所以古代封建政府把商人的地位排得比工人还低。而且,商人做生意难免会缺斤少两,更有甚者会为了财富谋害别人的生命,所谓无奸不商。
言归正传,说到底早期的封建社会是农耕文明,人们只为吃饱饭并没有太多的追求,自然对贸易的需求不高。加上交通不发达,贸易的距离只能小范围的进行,大多数的商人只是以“货郎”的身份走街串巷贩卖物品,为了做生意经常居无定所,简直就是流浪汉一样。而且早期古代货币是金属的,一千贯串在一起都有几十斤重,携带不便也不安全。而且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最怕别人造反,一旦商人富可敌国,保不准他会资助造反的乱贼。所以古代封建政府看不起并且打压商人,商人的地位自然最低。
欲言又止欲拒还迎
中国古代历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各个朝代都尽力压制商人,导致商人名义上地位较低。
“重农抑商”政策是商鞅变法时明确提倡作为国家政策施行的,在这个政策下,人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商人排在最末。之所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目的主要在于便于管理国民,或者说便于封建王朝维持自己的统治,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什么是恒产?就是土地,通过“重农”把农民、甚至地主都绑在土地上,让他们心思安定,也就容易管理,这也是封建统治“愚民”的手段之一。
而商人由于其从事经济活动,头脑大多较为灵活,眼界也较为开阔,不容易管理,在统治者眼中的属于奸诈狡猾之人。同时商人没有恒产,没有直接产出,在士大夫眼中属于言利、食利之人,与儒家传统思想强调仁、义不同。如果人人都去从商,士大夫们当心必然导致礼崩乐坏。此外,士大夫群体对商人高收入的嫉恨也是他们一直贬低商人的重要原因,官员们自己拿着一点点工资,但看到那些商人一个比一个有钱,吃得比自己好得多,心里怎么会平衡?有机会当然要使劲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