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湖上夜归》: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之前我们谈论过苏轼的酒量,苏轼年轻时候的酒量并不太好,有人请喝酒的时候他常以“少年多病怯杯觞”相辞。但是作为一名朝廷官员,要应酬的酒宴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他到了杭州的时候,同僚宴请,下属宴请,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也经常请他赴宴。当时宋朝的风气,凡是宴会必有酒,那些自由组织的文会也是,酒必不可少,苏轼这样一位人物,自然成了文会上的主角,作诗对他来说毫无难处,酒却是难以应付。

苏轼《湖上夜归》: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天我们来谈苏轼的一首酒诗,苏轼当时任杭州通判,到了杭州,泛舟游西湖是必不可少的,苏轼在西湖饮酒后返家途中,就写了这首《湖上夜归》: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篮舆湖上归,春风洒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

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

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

杯中还有酒,我已经不再干杯了。我饮酒不求一醉,只求半酣。半酣之后到快乐,风味尤其长。我乘上篮舆行走在西湖边上,春风吹拂着我的脸庞,带来了一丝凉意。

行走到了孤山的西边,夜幕也已经降临,天色苍苍。我忽而吟咏着诗句,忽而又进入梦乡,刚才吟咏出的一句好诗,随即马上又遗忘了。

我还记得经过梨花村的时候,还能闻到梨花的香味。进入杭州城定时候,不知道已经是什么时辰了。城中的宾客,多半都已经返回家中。

醉眼朦胧的时候,突然惊醒,左顾右盼,心中有些慌张,忽然看见繁华的灯光,照亮了热闹的沙河塘。市民们见了我都在拍手欢笑,嘲笑我像在森林里迷失了方向的獐。

我开始醒悟到我不该做官,山野之人是不该奔波在官场中的。我的本性是热爱大自然,改变本性实在太勉强。人生在世应该无忧无虑,这样才是最快乐的,现在我还没有对策找到这种快乐。

苏轼《湖上夜归》: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苏轼因为应酬太多,怕无节制的喝酒,就落入了“酒食地狱”。他为了不进这地狱,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宗旨,只求半酣,不求一醉。按照宗旨行事,只要酒量到了,就算酒杯里还有酒,也不喝了。

“半酣”是个怎么样的状态,这首诗里就把“半酣”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篮舆湖上归,春风洒面凉。”脑子还比较清晰,知道自己乘着篮舆,触觉也正常,能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清凉(篮舆是古代供人乘坐的一种交通工具,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来的轿子)。“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视觉上也清晰,知道行走到了孤山,也辨认出夜色降临。但终究是“半酣”了,有了醉意,“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苏轼嘴里念着诗句,朦胧之间又进入梦乡,醒来之后,刚吟诵出来的好诗又忘了。这两句将苏轼半醉不醉的状态描绘得十分细致。“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脑子里还能记得经过梨花村时,春风送来的梨花暗香。“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虽然不知道现在的时辰,心里也还关心着西湖上一起饮酒的客人,他们应该都大部分回到家里了。“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半醉半醒之间,突然惊醒,眼前一片繁华热闹,灯光照亮了整个沙河塘。

苏轼《湖上夜归》:我饮不尽器,半酣味尤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面这部分,写苏轼在归家途中的所思所见,清楚地描绘出“半酣”的状态。后面笔锋一转,写自己的感慨。“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苏轼乘着篮舆,半醉不醉的样子被市民们见到了,他仿佛看到了市民们在嘲笑他,他觉得自己就像是森林里迷路了的獐。“始悟山野姿,异趣难自强。”苏轼热爱大自然,却奔波于官场之中,太过勉强。苏轼不满于现状,他名扬京城,原本意气风发,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杭州。他的政治理想没法实现,他心灰意冷,有心归隐,却在出世和入世之中犹豫不决。他的矛盾在于想要闲适安逸,想要无忧无虑生活在大自然中,又想要出仕,作出一番事业。“人生安为乐,吾策殊未良。”只可惜,他还没有找到方法做到。

苏轼的一生,做官与退隐的矛盾,一直都存在,他后来有一段时间是归隐了,但朝廷一征召,他也就回归官场了。这是后话,我们这里就不细说了。这首诗中,我们看到,苏轼“半酣”,进入了一个境界,忘记了官场束缚、忘记了俗世人情,真实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出了一首难得的饮酒诗。相比那些“酒神”,如陶渊明那样豪饮之人,“篇篇有酒”,苏轼这样“半酣”,却也写出了许多优秀的饮酒诗,可见其过人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