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之匿名
有一回,寶玉帶著黛玉拜見王夫人,恰好寶釵正在此處與王夫人消悶,於是三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坐下來聊天。
王夫人客氣地稱黛玉為"大姑娘",並關心地問氣她的病情,黛玉知道王夫人對自己疏遠,也不刻意討好,同樣客氣地回了一句"老太太還讓吃著王大夫的藥呢!"
寶玉這位媽寶男心思簡單,完全不理解女人之間官司,順勢杆爬地向王夫人討要銀子,要給黛玉配一副藥。
王夫人先是假裝記性不好,記不清那丸藥的名字。寶玉執意糾纏,她見混不過去,便聯合寶釵對寶玉一番奚落,讓寶玉的想法落空。
這一場戲,寶釵對王夫人百般討好,王夫人對寶釵萬分親暱,兩人一唱一和,把寶玉逗地團團轉。
黛玉從頭到位只說了兩句話,就獨自離開了,寶玉寶釵留下陪王夫人用飯。
被男朋友的媽媽不喜是一種什麼感覺,在這一回裡,"心若比干"的林黛玉一定深有感受。我每次讀到這裡,都為黛玉感到心酸。
她寄人籬下,卻為女主人不喜,她深愛寶玉,卻遭到婆婆嫌棄,難怪她經常跟寶玉置氣,肯定是缺乏安全感,不信任寶玉能夠許她未來。
曹雪琴先生寫«紅樓夢»,並不是在向讀者講述故事,也沒有對每一個人的善惡忠奸落筆判斷,他只是把讀者帶入賈府,帶入大觀園,讓讀者自己親自體會人物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每一位讀者的觀點感受都有不同,這是我的一些拙見,您以為如何?
許巧兒
《紅樓夢》是一部高濃度的藝術鉅著,它成功塑造的藝術形象之多,之複雜,之深刻。
在我印象裡深刻場景可以說很多,但我從少時讀紅樓到現今讀,雖然在許多人物的認識上有所改變,但是這一場景,幾十年了卻深深印在我腦海之中。
《紅樓夢》第十三回”王熙鳳協理寧國”。
文中,在合族內眷聞報賈珍到時,”唿的一聲,往後藏之不迭”之際,”獨風姐款款站了起來”,不愧為人中之風,見過世面娘子軍的英雄。
接著充滿信心地說:”有什麼不能的。”這面繼續管榮國府,那邊也離不得我。”
確實是”最喜攬事辦,好賣弄才幹”。但我認為,還是風姐有這能力,具有展示自我價值的膽識與氣魄。這種意識在當時社會女子中極其罕見。
在正式受命後,風姐沒有馬上去寧府,先”須得理出一個頭緒來”
歸納出寧府五大積弊,一,人口雜,遺失東西:二,事無專執,
推諉:三,需用過費,濫支冒領:四,任無大小,苦樂不均:
五,家人豪縱,有臉者不服鈐束,無臉者不能上進。”
然後,風姐依榮府管理經驗,抓住關鍵,胸有成竹,”即命彩明釘造簿冊,清點人員,整頓紀律。
又限於明日一早傳齊家人媳婦進來聽差等語。”次日起每日卯正二刻即早晨六時整她來寧府”點卯”公開表示,”既託了我,我就說不得要討你們嫌了。”
強調今後”可要依著我行,”如有半點差錯,無論何人,一律”清白處治。”
接著分派任務,一切”都有定規,”即使”三四輩子的老臉”們有身份的奴僕,凡有偷懶,違規,賭錢,損物,徇私者,皆罰不論。
一日有個迎送親客的僕人遲到,立即被風姐當眾下令打二十板子,革一月銀米。
風姐威重全行,寧國府”眾人不敢偷懶,自此兢兢兢業業,執事保全。”
本來寧國府亂得夠嗆,如冷子興所言,被賈珍弄得”翻了過來,”
就這麼,經過風姐這麼”殺伐決斷”地一治理整頓,沒幾天,大亂變大治。
王熙鳳整頓寧國府成功的關鍵在於,不是靠厲害,而是進行制度化管理,賞罰分明,職責明確,
充分顯示出其果斷,嚴格幹練,雷厲風行的作風。
這種管理方法與現代管理有本質上的共性。
我是芬芳,隨筆生香。請紅學愛好者不吝賜教。
芬芳隨筆
要說《紅樓夢》中最精彩的場景,我覺得應該是劉姥姥兩次進大觀園。劉姥姥雖然是一個農婦,大字不識幾個,但求人的能力和知恩圖報的善舉,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首先,劉姥姥能放下自尊,自毀形象,以此討得賈府上下的歡心。在收成不好,眼看一家人揭不開鍋的時候,劉姥姥想起來到金陵賈府去打秋風,一解燃眉之急。利用女婿和王夫人同宗的關係,劉姥姥進了榮國府,又竟然憑三寸不爛之舌,討得賈母、王夫人、王煕鳳等當家人,以及小姐、丫鬟的歡心,表演的手段可謂高明!這也是劉姥姥處於貧困地位的無奈。自己年老了,有心無力;女兒女婿拼命勞作也混不上溫飽,自己不拉下臉來求人,能怎麼辦呢?總不能一家人餓死吧!
其次,劉姥姥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得到王煕鳳給的二十兩銀子後,劉姥姥一家有了生活保障,同時也有了投資田地的資金,再加上一家人辛勤的勞作,終於獲得了豐收。豐收之後,劉姥姥帶上新鮮的果品菜蔬,到賈府謝恩,再次受到賈府的歡迎。當然,家府回報她的更多。
當賈府落難之時,作為一介農婦,她沒有能力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她所能做的,就是把賣到窯子的巧姐搭救出來,這也算報了當初王煕鳳的施捨之恩。
再次,劉姥姥出身卑微,但不卑賤。在走頭無路的時候,她沒有像乞丐那樣,伸出兩隻手要東西,而是運用自己的智慧,讓賈府施捨東西。這種不卑不亢的人生態度,即使暫時受困,也會有逆襲人生的那一天,劉姥姥有志氣!
劉姥姥和普通人一樣,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得到別人的幫助,而且不失自尊。並且,懂得知恩圖報,這就是樸實善良的勞苦大眾的代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