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背后,什么才是父母应该承担的?


“网课”背后,什么才是父母应该承担的?


突如其来的冠状病毒,毒性的传播迅速,让我们需要迅速的调整甚至完全改变以往熟悉、熟练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模式。而这个改变里有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发现的视角:因为疫情的爆发,全国上下大学、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设网络教学,大多数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网课、网上完成打卡任务和参加视频会议等等,即便现阶段全国上下纷纷开始复学,但由于传染病的传播特点,需要尽可能减少聚集,所以网上教学的形式很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继续存在。

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亲子的冲突,特别是中小学亲子矛盾,围绕着疫情下的学习监控不断上演。大伙都称孩子为“神兽”,各种版本的推文“网课教学的五大现象,已把家长“逼疯”!”“辅导孩子写作业,亲妈被气到住院!”等层出不穷。而此刻,我想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在网上传播广泛的小视频《生命·成长》 中的一段因为女儿同一道数学题4次没写对被数学老师约到校谈话后的观点陈述:

“老师的情绪是老师的问题,我的情绪是我的问题,这和我女儿没什么关系。”

“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让另外一个人叫你爸爸妈妈?你总得替人扛一点东西吧!”

“这部分就应该是父母应该承受的。”

“你的问题(父母的情绪问题)你自己来消化,不要转移到孩子身上去。”

“情绪处理问题,和那道数学题没什么关系。”

“父母最重要的是保持家庭中亲子的关系。”

贺教授观点罗列的背后是一种心理学科的思维,每个人生存都需要有自己的边界,需要承担和处理自己角色的责任,这当然包括负面情绪的自我调节。疫情期间,因为网课没按时完成听课或者作业打卡,网上云测试分数不佳等,不少家长被老师点名要求“督促”和“马上完成”,不少家长第一思维是“孩子又出事了,让我丢人,他太不争气了,必须要批判教育一顿!”而这样的“强控”方式也许短期内孩子迫于家长的压力和监控,效果有所提升,但是一旦家长自己回归到常态,“强控”不在维持的时候,孩子又会回到他之前的状况。而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亲子关系可能越发紧张,甚至濒临破裂,最基础的被信任和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已经遭到破坏,甚至某些孩子干脆选择破罐子破摔,这样简单粗暴的亲子教育方式和“揠苗助长”有什么区别呢?

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既然扮演父母的角色,你的“内在小孩”就需要跟着成长起来,扛好自己角色背后的责任和担当部分,这才是父母首先要做的。其次,生活中,需要等待的忍耐,需要降低的期待,需要尊重的亲子对话,需要父母自己营造的常态示范榜样,甚至需要允许孩子走的弯路的抱持,才是长期有效的亲子教育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