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導遊這麼久,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瞭解蒙古包,原來作用這麼多

說起蒙古人,大家就會想到一首歌,是由著名蒙古族歌唱家騰格爾演唱的《蒙古人》。歌詞的第一句就描述了這樣的場景:“蒙古包的縷縷炊煙,輕輕地飄向藍天,茫茫的綠草地,是我生長的搖籃。”

做導遊這麼久,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瞭解蒙古包,原來作用這麼多

蒙古包是蒙古民族牧民的傳統住所,蒙古語稱為“格日”。蒙古包的形狀、結構、佈局、顏色,以及蒙古包的遷居習俗,不僅完全適應草原上的自然環境和遊牧生活,同時充分體現了蒙古民族的文化風俗和思想智慧。

做導遊這麼久,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瞭解蒙古包,原來作用這麼多

建築蒙古包的材料主要有:木材、羊皮、牛皮、駝皮、馬鬃等。傳統的蒙古包不可以使用沙石、水泥、鋼筋等建築材料。現在為了滿足大家對舒適生活的需求,同時為了旅途生活的方便,修建了很多現代化的蒙古包。

做導遊這麼久,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瞭解蒙古包,原來作用這麼多

傳統的蒙古包主要由套腦、烏尼、哈那、木門、木柱、圍氈、頂氈、氈門簾、拃帶、圍帶、拽帶等組成。

做導遊這麼久,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瞭解蒙古包,原來作用這麼多

套腦是蒙古包的天窗,向上面對著蒼天。製作蒙古包時先製作套腦,因為套腦的大小決定著烏尼杆的長短和哈那的高低和多少。套腦的製作工藝很複雜,一般都用柏木和榆木來製作。套腦的形狀有如日月般圓,同時具有一定的圓拱狀,猶如一把打開的雨傘。

烏尼是連接套腦和哈那的木杆,類似於民居中的椽子。烏尼杆向上支撐套腦,向下依託哈那。烏尼杆的長度是套腦直徑的1.5倍。烏尼杆上部稍細,下部稍粗。烏尼杆的上端為方形,穩定在套腦的方形的插口內。下端為圓形,並有小孔,孔內有繩圈,可固定在哈那的頭部。烏尼杆的製作要求粗細一致、渾圓光滑。

哈那是支撐整個蒙古包的網狀的木牆。野柳條柔性好,是製作哈那的最佳材料,蒙古人用哈那的摺疊伸縮性,調節蒙古包的高低度。雨水多的季節裡包紮的高些,可避免漏雨和保持包內的涼爽。在風大的季節把蒙古包搭的矮一些,可以減少風的阻力和保持包裡的溫度。

門和柱。蒙古包一般都有木門和氈簾門。蒙古包的木門都有彩繪和雕刻。大型蒙古包有四根木柱,中型蒙古包有兩根木柱,木柱直接支撐套腦。木柱上都有雕龍或幾何彩畫。

做導遊這麼久,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瞭解蒙古包,原來作用這麼多

此外一個蒙古包還有兩塊頂氈,長方形的圍氈、氈門簾和繪有藍色或紅色雲紋的氈蓋或布蓋。氈蓋或布蓋使蒙古包遠遠望去就像在綠色大地上展開的藍白相間或紅白相間的花朵。

做導遊這麼久,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瞭解蒙古包,原來作用這麼多

在各種構建都具備的基礎上還需要精細不一、長短不齊的繩索來連接和固定,這樣蒙古包才能牢牢地固定住。蒙古包的各種帶索都是用馬鬃和駝鬃搓制而成的,所以非常的結實耐用。蒙古包有圍帶(固定網狀圍牆和其外面的圍氈的索帶)、壓帶(固定頂氈的索帶)、網帶(固定頂氈下襬的索帶)、拽帶(防止蒙古包被大風掀翻而從天窗垂在蒙古包內的束帶)等。

蒙古包有以下幾個特點:

1.蒙古包呈上尖下圓的形狀、圓形錐頂是蒙古包的一大特點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為什麼蒙古包會是這樣的形狀呢?”首先,獨特的自然環境界定了蒙古包的圓形錐頂外形。蒙古高原上的大草原平坦而寬闊,每年冬春季颳大風,蒙古包的圓形錐頂外形正好適應這種大風氣候,從任何角度受風阻力小而且不易被大風颳倒。大草原上雨雪季集中,而且多暴雪,蒙古包的圓錐形的包頂具有全面快速出水的優點,可以及時排除雨雪。這樣一來蒙古包不會被大雪壓垮,也不會在大雨中漏水;其次,蒙古包的圓錐的形狀蘊含著對天地日月的崇拜。蒙古人把天窗製成日月組合型,烏尼杆呈日月光芒四射狀,哈那與烏尼杆和天窗組成天幕形狀。他們認為蒼天是圓形的,並且保佑萬物,日月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大地無私的哺育著人類。蒙古包的形狀充分體現了蒙古人的古樸的自然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思想。

2.蒙古包呈白色是蒙古包的另一特點

蒙古民族自古尚白貴白,蒙古語中稱白色為“查干”,蒙古人認為白色象徵著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的純潔和高尚、光明和希望、真誠和富有,所以蒙古民族以自己崇尚的白色作為蒙古包的顏色,用雪白的綿羊毛作氈子,用白氈把蒙古包包圍起來,以此祝福大草原的光明未來,使每個人的生活都在充滿希望的白色蒙古包中。草原上誰家的蒙古包最白,就說明他家的牛羊繁盛,生活富有,同時也表示主人高貴的地位。尤其是新婚夫婦必須住在潔白的蒙古包裡,以此祝願新人新生活的純潔和美滿。

做導遊這麼久,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瞭解蒙古包,原來作用這麼多

3.蒙古包獨特的造型同時具有計時功能,這是蒙古包的第三大特點

這種獨特的造型不僅反映蒙古人對日月的崇拜,同時證明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已經早已認識和掌握了蒙古包的計時功能。早期的蒙古包是由4個哈那組成,每個哈那可安裝14根烏尼,4個哈那共安裝56根烏尼,再加上門框上安裝的四根烏尼,一個蒙古包共60根烏尼杆,每個烏尼杆的角度是6度,圍繞天窗的60根烏尼杆形成360度角。蒙古包的這種分配方法完全與現代鐘錶相一致。日出到日落,陽光從天窗射入蒙古包,每天光線在包裡繞一週,牧民根據太陽光線照射的不同位置,把一晝分為12到14小時,並對每一小時給予了準確的名字,一般安排生產和生活。近代鐘錶在草原普及之後,蒙古人才淡忘了蒙古包的計時功能。所以,蒙古包確有科學的計時功能,蒙古民族也是世界上較早的掌握太陽時的民族。

4.蒙古包在搭建和遷居時有不破壞生態環境的特點

蒙古包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具有難得的環保居室的優點。蒙古民族在生產實踐中早已認識到只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保持水草的豐美。他們認為山水草木都有神靈,不可隨意觸動,要尊敬和保護它。出於對大自然的崇拜和為了感謝大自然的恩賜,每年都要進行祭祀山水的活動,形成了古樸的環境保護的意識。蒙古人順應季節的循環,趕著畜群輾轉於夏季和冬季牧地之間,在牧業生產活動中逐水草而居。他們居住的蒙古包主要用畜產材料而不用任何的土石材料,蒙古包搭建過程中不產生挖坑取土石的破壞行為。牧民把蒙古包直接搭在平坦的草原上即可居住,當蒙古包在一個地區駐紮的時間過長而畜群的數量高度集中時,當植被有即將荒蕪的跡象時,牧民再次遷走,這樣就可以使草原得到恢復。

5.蒙古包完全符合遊牧生活的特點

蒙古遊牧經濟本身要求牧民常年逐水草而居,同樣牧民為了牧業豐收和保護自然而經常更換草場,每次牧民都需要搬家,遊牧民族在這種不斷的遷徙時早已發明和創造了蒙古包。蒙古包摺疊式可拆裝,拆遷時只需要兩個人在一個小時以內就可以拆卸一個蒙古包,並用勒勒車或駱駝運走,到新的牧場之後,只需要兩個人在一個小時以內就可以安裝一個蒙古包,這樣就可以住進去。另外遊牧生產生活要求牧人必須具備手腳快捷、眼力尖銳、聽力敏捷的素質,蒙古包正好能夠發揮這種技能。住在蒙古包內可隨時觀察天氣變化而採取必要的措施。尤其是夏天蒙古包的包門打開和四周的哈那圍氈被撩起時,牧民坐在包內就可以觀察到草原上活動的各種牲畜,在省力的情況下可達到牧養的目的。另外蒙古包有很好的傳音功能,在包內可以隨意聽到包外的颳風下雨和各種牲畜的動靜,而一般的牧民都能辨別出牛馬羊駝的走動,甚至判斷出遠近距離和方向。

做導遊這麼久,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瞭解蒙古包,原來作用這麼多

續:自己的拼圖作品,不僅拼智商,更是對蒙古包的進一步瞭解和認知。

備註: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