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这本是一起山难事故。

比起血腥残暴的凶杀案件,“北海道SOS事件”(エスオーエスそうなんじけん)已经不算复杂了,但它依然有种无法说明的恐惧,理不清逻辑、看不清全貌,战栗感冷冷袭来。

如果你去过北海道玩,热衷在滑雪的话,一定听说过“富良野”、“美瑛”、“黑岳"、"旭川"、"旭岳”这些名字。这些著名的滑雪胜地,正是分布在北海道中部的“大雪山”周围。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此事件的发生地是位于北海道上川郡东川町的大雪山国立公园,该公园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59公里,占地面积几乎与神奈川县相仿,每年的7、8月间,国立公园内各山峰冰雪逐渐消融,受融水滋养,原本环境恶劣的高山草甸也开满鲜花,气候宜人,正是前往登山游览的最佳时节。特别是海拔2291米的旭岳,作为北海道的最高峰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登山爱好者。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1989年7月21日,两名在东京的大塚制药工作的年轻人,趁着夏季大雪山积雪融化的时候,来到了这里登山。在山脚下旭岳温泉的旅馆里休息了一晚之后,22日上午,两人踏上了征途。

然而,由于附近受到火山地热的影响,夏季的大雪山尽管没有积雪覆盖,但是对登山者来说也非常危险:说变就变的天气往往会在山间形成短时大量降雨,形成小型山洪;降雨之后山区里的温度会迅速下降,甚至在夜间降至摄氏0度左右。

在7月23日,大雪山的旭岳地区发生了连续降雨,大雨使当天计划前往登山的旅行者们只好放弃计划,陆陆续续从登山道上撤了下来。

然而,在撤下来的人群中,旅馆的老板却没有发现22日上午出发的那两名年轻人。在等到晚上6点还没有那两人的消息之后,他向当地的派出所报了案。

警方很快做回应,但是由于降雨后山区中水气浓重,加上晚间视线欠佳,警方决定等天亮后再派出直升机前往当地救援。

7月24日一早,一架北海道警山岳遭难救助专用直升机飞往了旭岳。同时出动的,还有北海道警察署的登山救助队。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直升机最初沿着登山线路进行了搜索,然而几个小时之后一无所获。在咨询了对旭岳地形熟悉的老警察之后,搜救队才了解到了一个重要情况。

原来,旭岳的登山线路上,有一处重要的地标,被称为“保险柜石”—— 正如名字所言,这块石头方方正正,远远看上去像一个保险柜。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按照导游手册所写,登山者在见到了这块“保险柜石”之后,需要向右转才能找到登顶的路线。然而,在几年前的一次山洪中,另一块与“保险柜石”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方行巨石,被冲到了登山线路附近。登山者们按照登山手册的指示前进的话,会首先遇到这块“假保险柜石”。此时他们如果右拐,就会被带上一条岔路,走到荒山中去。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真假“保险柜石”

得知了这个情况之后,救助队指示直升机沿登山者们可能走错的路线进行搜索。下午1点20分,从对讲机中传来了直升机驾驶员兴奋的声音:

“发现了!我们在地面上发现了 SOS 的标志!失踪者应该就在附近!”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sos”位置示意图

救助队迅速赶往该地区进行搜救工作。下午3点40分,救助队从距离“SOS”图案2公里的一处崖洞中,找到了那两名失踪的年轻人。

果然,他们两人在“假保险柜石”处走上了错误的登山线路,之后因为遭遇山洪,装备不幸被冲走,同时也迷失了方向,只好在这处崖洞中躲避风雨,进行休息。万幸的是,两个人没有受伤,只是体力不支。

在直升机上,两名被救助的年轻人逐渐恢复了精神。与他们一起同乘直升机的,还有北海道警察署的一名警官。警官高兴地对他俩说:

“没出什么不幸,真的是太好了啊!”

两名青年也频频对警官道谢,说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会这么快就能获救。那名警官回过头,笑着对坐在后排的两个年轻人说:

“能够这么快获救,首先你们应该感谢那家温泉旅馆的老板,是他警惕性很高,昨晚就报了警。其次,你们应该谢谢你们自己。”

“谢我们自己什么?”两人中,那名叫做井原的年轻人不解地反问道。

“谢谢你们自己,有这么强的自救意识,在地面摆下了那么大的 SOS 啊!”

“SOS? 什么 SOS?”另一名叫做上野的年轻人追问道。

“你们自己做的 SOS 记号,难道自己都忘了吗?”警官觉得很蹊跷,于是让驾驶员绕飞一下,回到救助现场。

飞回救助现场后,警官透过舷窗,将地面上那硕大的 SOS 指给两名年轻人看。未曾想到的是,两名年轻人都对这个记号表示一无所知。考虑到刚刚经历过险情,警官觉得两个人此时的思维还没有稳定下来,于是便指示驾驶员先返回札幌。

当天晚上,在札幌警察署中,4名警官与那两名短暂休息过后的年轻人见了面,并详细询问了他们遭遇险情的全过程,以及地面上的 SOS 符号与他们的关系。在分析了全过程之后,警方也认为这两名年轻人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2公里外搭建起这个巨大的求救符号。于是根据合理推断,警方得出了一个结论:

“现场还有其他的遇险者!”

7月25日,救助直升机和地面救助队再次出动,来到了现场附近进行调查。根据地面警方的测量,这个 SOS 的长度为18米,宽5米,由19根树干组成。树干的直径为10-15公分,为当地生长5年左右的白桦树。树干的折断处有刀斧砍伐的痕迹,同时所有的枝杈和树叶都被砍去,显示出这个符号的制作者,是具有相当遇险求救经验的人。

警方在SOS符号附近进行了详细的搜寻,时至傍晚,终于在附近的蒿草丛中发现了一块骨盆和一截上臂骨,继续搜索后又相继在附近区域发现了遗骸的其余部分,以及一个背包。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遗体当晚便被送往旭川医科大学进行鉴定,而背包则被警方带回了札幌警察署进行物品分析。

遇难者的遗体上,已经遍布野生动物啃咬的痕迹,几乎成为了一具枯骨。根据旭川医科大学的医学做出的最初鉴定,遇难者血液为O型,身高160cm,女性。但在2天后的进一步分析中,他们推翻了最初的结论,将鉴定结果改为A型血的男性。

得到了这个鉴定结果,警方开始按照失踪人口报告,试图找出遇难者可能的身份。经过3天的比对,在1989年7月31日警方初步认定这名遇难者的身份,是在5年前,于1984年7月中旬在旭岳失踪的年轻男性森田胜彦。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森田胜彦,出生于1959年,遇难时25岁。他是爱知县人,在爱知县江南市的一家汽车配件厂工作。身高160cm,体态瘦弱,兴趣爱好是动画和漫画。

根据他公司的同事回忆,森田不大爱与人交往,有一些御宅族的气质,大约在遇难的两年前,开始接触登山运动。

而从警方拿到的背包里,森田的人物像也逐渐清晰:背包中有森田本人的驾照、洗漱用品、一台便携录音机,几盘磁带,以及一本手冢治虫的漫画。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为了确认内容,警方对录音机中的磁带进行了播放。磁带中是森田翻录的各种动画的主题曲,其中包括《超时空要塞Macross》、《宇宙战舰大和号》、《魔法公主 MINKY MOMO》、《圣战士登拜因》、《鲁邦三世》等等。但是,当这盘磁带播放到最后的时候,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以上频事件发生后日本媒体采编的电视节目片段音频。

录音带的内容是:

“がけの上で身動きとれず(被困山崖上无法活动)SOS 助けてくれ(SOS 请救救我)がけの上で身動きとれず(被困山崖上无法活动)SOS 助けてくれ(SOS 请救救我)

每一字每一字都断开,就像我们在拼命呼喊时的样子一样。中断了2秒之后,录音继续:

場所は初めにヘリに会ったところ(地点是最初看到直升机的地方)笹深く上へは行けない(草丛太深无法继续前行)ここからつり上げてくれ(请从这里起吊救我)”

整个呼救录音包括中间的两次中断在内共持续2分17秒,森田全程都在声嘶力竭地呼喊。

让我们假设自己就是呼救者,设身处地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情况下才会这样一字一顿地呼喊?

我想应该是尽力想让一个距离自己较远的人听清我说的话时才会这样做,但如果真的是向远处的人呼救,那么呼救对象是谁?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把这些内容录下来? 况且最终结果也表明呼救者并没有获救。

2、会不会是专门录制的求救录音?

首先空无一人的深山中录音要放给谁听呢?而且以便携式录音机的音箱功率,放出来也不会有人能听见吧。姑且将之算做是专门录制的求救录音的话,首先应该表明的是自己的身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以及简要的遇难过程,这样才便于听到的人施救。但从录音的内容来看,这些话应该是有一个具体的倾诉对象的,而非自述,于是又绕回了第一个问题,遇难者在对谁呼救……

3、为什么以那么大的音量呼喊?

很显然用便携式录音机录音只要离麦克风近一些就可以录得很清晰,并不需要声嘶力竭的大喊。那么会不会是为了掩盖周遭更大的声响比如直升机旋翼的声音呢?根据1984年时的记录,当时道警航空队确曾派出直升机参与搜救,但最终无功而返。

对于这些问题,警方同样困惑不已,也给出了一些假设,比如遇难者当时确实在对人呼救,而录音则是无意中误操作的结果。但是如果用过便携式录音机的人都知道,为了防止用户误操作使得磁带上的原有内容被覆盖,要开始录音就必须同时按下录音和播放两个按键,况且那时的按键都是机械式的,按下去需要一定的力道,两个按键被无意中同时按下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有多大?

没有证据支持,假设永远都是假设。最终“大雪山SOS事件”不得不以一名登山者意外遇难而草草结案,在事件之后,北海道警方拆除了地面上的SOS标志,并且用绳索和指示路牌,对旭岳的登山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引导。但是,除了上面三个问题之外,本事件还遗留下众多疑点引人不断猜测至今。

森田胜彦的死,以及地面上巨大的SOS标志,到现在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究竟是谁制作的“SOS符号”?

从现场的遗留物来看,警方并未能够发现森田携带了任何可以砍伐白桦树的工具。并且,以森田的身型考虑,要在一天之内砍19棵白桦树,从体力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退一步讲,即便森田有体力砍伐19棵白桦树,并且将它们摆放成 SOS 字样,他为何不能用如此充沛的体力,自己走下山呢?

而从现场的情况来看,白桦林距离摆放SOS的地点,有大约100米的距离。如果这个符号确实是森田所做的话,他必须将19棵砍伐完的白桦木拖行100多米,才能摆成这个符号。无论是谁制作的SOS符号,制作者想必当时有着充足的体力和步行能力。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无法走下山去呢?

森田是否是单独行动?

据他公司同事,以及借宿过的旅馆老板的回忆,森田从出发、抵达到进山,行动都是一个人进行的,没有任何同伴。

不排除他在山中遇到了其他同行者。这样的话也许就可以解释,他为何要录制录音带:为了给同行的人带在身上去求救,或是播放给同行的人听。

然而,这名可能存在的同行者不但没能跟他一起对登山道路进行鉴别,导致森田走到了岔路里,并且在之后也销声匿迹,没有向警方汇报在山中遇险的经过,更没有替森田呼救。

每年攀登旭岳的人并不多,所以如果这名同行者也与森田一同遇险,肯定也会出现在搜救队的记录上。然而,无论是当地派出所的报案记录,还是搜救队得到的遇险人员清单上,都没有与森田同一时期在山中遇险的其他人的记录。

退一步讲,即使这名同行者非常不道德地逃之夭夭,那么,为何原本要放在他身上拿走去求救的磁带,还原封不动地躺在森田的录音机中?

森田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尸体的解剖和伤痕分析,法医和警方作出了这样的分析和判断:

a. 森田的身体瘦弱,肌肉组织不算发达。以这样的体型进行判断,砍伐、加工并拖拽8棵以下的树木,已经是体力的极限。

b. 遗体的右肩和左小腿有骨折痕迹,无法断定是生前或死后发生。如果生前这些骨折就已经出现,这样可以解释他为何在崖壁上无法移动,但是无法解释SOS求救信号的制作。

c. 遗体的内脏都已被野兽吃光,无法判断当时他的进食状况。然而,森田遗体的发现位置,已经偏离正常登山路线达40公里。以普通登山者的水平来说,行走这样的距离大约需要一个白天的时间。攀爬旭岳的人,一般会进行一个两天一夜的登山计划,夜晚在山上过夜,随身携带一天份的口粮。这样的话,在森田经过一天的攀爬之后,第二天他就进入了断粮状态。

但是,距离他不到200米的位置,就有一条雪水融化形成的河流。他沿着河流向下只要走7公里,就可以看到一处村落,并且随时可以补充水分保持体力。如果可以想到用树木组成SOS来进行求救的话,他的自救知识,应该告诉他应该沿着河流向地势低缓的地方行进。

他并没有这么做,也许是当时他已经伤重无法行动,或是有其他的原因,使他不敢移动。

“SOS”究竟是何时所做?

在发现了这个地面上的SOS后,北海道警方对之前几年对旭岳地区进行航拍的照片都找了出来,结果有了更新的发现:

从1984年7月起,地面上的SOS便隐约从航拍照片中可以找到。然而,此前警方进行的各次直升机搜救和航拍工作中,他们都没能注意到这个 SOS 字样的存在。直到1989年7月的这次山岳救助,直升机驾驶员才成功地看到了这个求救信号。

而警方的分析员根据摆成SOS字样的树木的腐坏程度推断,这些树木砍伐于5-6年前,与森田遇难事件相符。也就是说,这个SOS符号,要么是森田自己所做,要么就是恰好同一时期由其他登山遇险的人们做成的。

但是在警方的卷宗中,发生在1984年这一年的登山失踪事件,只有森田胜彦这一起...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值得一提。当白桦树干组成的“SOS”标记出现在荧屏上的时候,电视机前的动漫宅们忽然觉得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好事者翻箱倒柜在自己的漫画收藏中查找,终于在1959年出版的一本《少年》漫画杂志中找到了相关的内容。

这一期杂志连载的漫画《铁臂阿童木》第31话,《伊万的愚行之卷——月球背面之谜》中描述了阿童木为营救宇宙飞船上的被困旅客用树干在月球表面组成SOS标记用来求救的过程。大雪山SOS事件的森田胜彦动漫宅的身份也使人不禁联想,他是否也是受到《铁臂阿童木》的启发才用白桦树干制作了SOS标记呢……


解密北海道“SOS”事件,多出来的遇难者,神秘的求救符号


关于“大雪山SOS事件”的各种疑点和解释可谓五花八门,实际就事件本身而言,其社会影响力远不及同时代发生的其他案件,甚至根本不能算作是刑事案件。

然而每每念及于此却仍能感受到阵阵寒意,地面上超出遇难者搭建能力的巨大“SOS”标记、磁带中声嘶力竭的呼救声以及可能不为人知的同行者,这些元素杂糅在一起,形成了遮盖在事件真相上的一团迷雾难以散去,说不上恐惧,但也不愿多想,正是这种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