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什么意思。不同的人同样的病开的方子一样吗?

从耳鸣耳聋说起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得来之结果,再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之分析辩证,以探求疾病的性质、部位、轻重、以及正邪力量的综合对比后,而拟方抓药的,所以相同之疾、不同年龄、性别体质,治法因人因病而各异,也就形成了中医的百人百方。


兰州上医堂


中医的“证”的概念,与西医的“症状”,“症候群”並不相同。可以说,“证”是病理,临床表现,和诊断的综合概括。並指示治疗的方向。例如“脾虚泄泻”是常见的“证”,也是一个诊断,它旣说明了病变的部位在脾,个体的反应属虚,临床的突出症状是泄泻,也提示了致病因子可能是“湿”(脾恶湿,湿在内则泄泻)。因而治疗方向应该是“健脾燥湿”。所以“证”的概念牵涉到致病因子,病变部位,个体反应,病程,症状和体征,(脉象,舌苔)等,较全面反映疾病的本质,显示了临床治疗的方向。

一般来说,辩证施治要考虑到:①辨别病变的部位,是表证还是里证;②人体对致病因子反应的强弱(虚实);③致病因子与人的斗争中双方力量的对比……③辨别致病因子和疾病是属于哪种性质――风?寒?燥?湿?④辨别疾病属于哪一个阶段――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或哪个脏腑?以求得出准确的诊断。为此,就要求熟悉中医基本理论,――阴阳学说,气血学说……以及熟悉运用四诊,八纲,理法方药等。

严格来说,不同的人得同一疾病开的方子是有差异的。(理由见上)。同时,中国传统医学有不同流派,是不同时代的产物,缺乏系统的科学规范,因此,有一方治多病,一病用多方之说,是可以理解的。

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天津进修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时,就采取西医诊断,中西优势互补,夺优治疗的方法,采取守方治疗,以利于进行统计学分析,实践证明此法可行。最近的新冠疫情,中医守方治疗参与率达九成病人,总有效率达到91.19%左右,也说明了守方治疗新冠肺炎行得通。重要的是,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治疗才是上策。――中西医结合之路,仍然漫长,仍需继续探索。(我在微头条中,有“中西医结合――人体新医学”的几篇总论,欢迎雅正之。)

以上观点,供参考。谢谢阅读。


桂花芳香77105282


辨证,就是辨寒证,虚证,实证,热证等等的辨别方法。其实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病,脉,证之法,是病脉证参合方可论治,后人直接来个辨证论证,歪曲了古人之意。丢掉了脉诊。虽为一种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附加病存在,论治也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