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鏞書法該如何評價?

大成國學堂


王鏞從七歲開始習字,至今70多歲了,結果被廣大書友親切地譽為“醜書盟主”,對王鏞的書法的爭議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王鏞的書法,觀者對他的評價呈兩極化,大部分網友以及部分業內資深人士例如田蘊章、邵秉仁等都對其發表過嚴厲的譴責,甚至稱其為當今書壇的“時弊”,但是王鏞就是王鏞,從來沒有理會過這些評價,依然在走自己的路。

而對於自己的“醜書”,王鏞曾經飽含熱情和希望地說:

“流行書風將代表當代書法篆刻發展的方向......已經確立了完全不同於前人的面貌,而且具有較高的質量,足以使之立足當代。”

對於王鏞來說,“醜書”也的確是他在進行的一些嘗試和創新,但是創新之路總是充滿了風險,探索的過程也難免會被誤解和不理解,這似乎就像一場賭博,一旦日後成功,會被譽為開山鼻祖,失敗了則會被口水淹死。

王鏞曾經拿顏真卿和王羲之來做比較,王羲之的書法大家公認的雅俗共賞,是漂亮書法的代名詞。而顏真卿的書法曾經被米芾批評為“醜書”,特別是顏真卿的行書,例如代表作《祭侄文稿》,如果與王羲之的行書代表作《蘭亭序》相比的話,《祭侄文稿》就屬於“醜書”。

王鏞就曾經表達過,王羲之的書法是“俗書”的觀點。結果使得對他的質疑的隊伍更加茁壯成長了,王鏞本人曾經也一度陷入輿論批評當中,“醜書盟主”的標籤也像一張張沾滿猩紅的衛生巾貼滿額頭。

對於王鏞的“醜書”,本人是著實不太喜歡,但圈內有相當一批專業人士對王鏞的評價卻很高,而且這些對王鏞持肯定意見的人大多數都是功成名就的藝術家,有相當的話語權。不論這些人是真心地喜歡王鏞的書法還是為了某種目的的奉迎,總之王鏞的書法粉絲還確實不少,從這點來說,王鏞也是算是成功了。

例如:中央美院院長範迪安評價王鏞說其“在視覺美感與筆墨氣質上達到了高度結合”;石開說“能把書、畫、印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個是歷代是寥寥無幾的”;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劉正成說王鏞的書法之所以被人誤解為醜書是因為“高書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書”......

美與醜的爭論,似乎成了業餘與專業的爭論,“筆墨當隨時代”但今天的這個時代,到底誰才是時代之風呢?是代表“美”的傳統書風還是代表“醜”的流行書風?這個爭論我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還會持續下去,“醜書”說了不算,我們說了也不算,時間的車輪會來印證。

有爭論就會有進步,理越辨越明,我想這算是“醜書”目前帶給我們的唯一的積極的一面吧。

我是翰墨今香,只專注分享傳統書法文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感恩有你。


翰墨今香


抱庸以為,王鏞老師的書法屬於現代流行書風,追求大拙如醜。有人說他的線條極具張力,而且每一筆皆有其出處。恕某眼拙,真的看不出王老師書法中深藏的玄妙。


如果給今日書法界重量級人物排個名,王鏞老師應該是名列前茅的,屬於所謂的一流書法家。他的個展一茬接一茬,編纂的書籍一版再版,書法作品的潤格不低,而且有價有市。這更讓很多大眾的書法愛好者摸不著頭腦,搞不懂書法到底是怎麼了。

對王鏞老師書法的評價,我看過一些,溢美之詞居多,但也有質疑和批判。是大美還是真醜,看來三五年之內還是難以被釐清楚了。抱庸個見,王老師的書法更像是印象派線條藝術,比較蒙太奇,並不屬於傳統書法。但凡說王鏞老師說法取法乎上,每一筆皆有出處的,我認為純屬睜眼說瞎話。



至於是非美醜,後世之人自有評說。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書法藝術以筆墨技巧自然流露為妙。有意為之,則生虛妄或流於形式。王先生不乏佳作,但有些屬於遊戲筆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