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餐飲行業

今天全民社群熊冠亮老師給大家講的主題以及行業是:社群+餐飲行業。

講到社群,相信無論是第幾期的的同學都有這種感覺,看了很多文章,上了很多課程,還是不知道應該怎麼樣來做社群,連社群的概念到底是什麼甚至很多同學都還沒弄清楚。

結果是建的微信群淪為紅包群、廣告群,群主淪為清理工。偶爾在群裡說句話都覺得尷尬,最終只能在某個夜晚悄悄地把群給解散了。

但是,應該至少讓很多人明白,社群是實體門店以及傳統中小企業自救的唯一出路,因為社群是強關係運營,大家說是嗎?


前幾天,大家都放假了,熊冠亮老師剛好下山去見了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做的就是社群+餐飲的運營。為了好好的向他學習,熊冠亮老師給他發了 1888.88 元的大紅包哈。


先說說熊冠亮老師的這個朋友的情況。

他剛開始接手龍蝦館品牌運營的時候,沒有專門的微信客服人員,也沒有專門的公眾號運營人員。

一年後,他的微信個人號加了近三千個粉絲,社群建了 20 幾個,重點是他們的群沒有淪為廣告群,而且還比較活躍。下面就講一下他們做餐飲社群的幾個經驗。

社群+餐飲行業

1、想清楚,你想要什麼樣的粉絲,想建什麼樣的群?

大多數人都容易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站在個人角度來看待別人。比如建社群的目的,大家都明白是為了增強粉絲歸屬感,促進口碑傳播;於是乎覺得粉絲越多越好,飢不擇食地往群裡面拉人,這就是社群經營不下去的根源。


他們的公眾號有三萬多的粉絲,經常到店吃飯,註冊了會員的有 1 萬多名,但是他們的社群總共只有 2000 多名, 並且他們不止一個社群,有些社群就只有那麼幾十個人。

比如剛才給大家截圖的,就是他給我提供的一張微信群截圖。比如他們的“村民俱樂部”針對的只是忠誠度比較高的會員,這個有一定的量化標準。


比如一個季度的消費次數,消費額度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群的純粹度和活躍度。

只消費過一次的新客戶和半年以上的老會員,他們是沒有共同話題的。

這點的原則就是,只挑有一定忠誠度,比較活躍的顧客 。很簡單,出品做的再好吃,服務做的再好,總會有人不滿,我們只選願意跟我們一條船上的人,心齊才能一起走。

包括我們現在做全民社群,也有人對我們不滿意,經常詆譭我們,或者罵熊冠亮老師個人的也有。

同樣,我們也是選願意跟我們一條船上的人,心齊才能一起走,尤其現在,互聯網巨頭,為了流量,發起了線下零售的革命!


實體門店以及傳統中小企業,一不留神,在這波零售革命,或許就會消失。

2、想清楚,客戶為什麼要加入你的社群。

也就是你這個群能給客戶帶來什麼價值,只有價值成立了,社群才會成立。所以第一步就要想清楚,你 有什麼價值,客戶對你的訴求是什麼?

比如讓做快餐連鎖的快樂園或者家樂園等建個社群, 每天給你推薦好吃的,熊冠亮老師相信是沒有人願意加入的。快樂園、家樂園做的是剛需的快餐生意,追求的是低成本高翻檯率, 出品跟好吃是不對等的,顧客對這個沒有信任的基礎。

比如熊冠亮老師這個哥們做的龍蝦館,跟騰訊員工組建的社群, 給到的就是整體的優惠福利,作為一個基本不打折的餐廳,福利就是一種價值點。

他們有不同的社群來賦予客戶不同的價值。比如

對於老鐵級別的粉絲,龍蝦館需要他們重度參與餐廳的各種活動,出品等,這個在龍蝦館的“重口味研究所”社群;對絕大部分粉絲,就在他的“村民俱樂部”社群,這裡就發發 活動消息,偶爾派派優惠券等。


3、社群是玩出來的,需要一個帶頭的人,背後是人的感情在維繫。

以如全民社群熊冠亮老師的經驗,社群就是玩出來的,你覺得熊冠亮老師有趣,覺得熊冠亮老師能給你點什麼,那你就來。

比如,大家會發現熊熊老師團隊會比較有趣,包括熊熊老師本人也都很有趣,有的時候很逗比,有的時候,很萌,有的時候很拼,有的時候,很賢惠(做飯菜)。


回到餐飲行業來繼續說。試想一下,你的餐廳顧客大部分是 90 後,老闆是個 70 後,讓 90 後去加 70 後的微信,然後 70 後在群裡號召大家一起來吃飯,無法想象 90 後憑啥跟你玩!

這裡有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設的打造。

什麼叫人設呢?熊冠亮老師理解的就是:代表你這個店去跟客戶接觸的人的性格。

比如熊冠亮老師的朋友的餐廳就有兩個人設:一個是喜歡吃喝玩樂的,高傲而又大方的蛋殼君,代表了餐廳出品的品位, 好玩的逼格,以及各種活動的號召者;另一個是負責解決客戶各種問題,細心而又任勞任怨的“小味童鞋”,如顧客的預訂,應對客戶吐槽等,代表的是貼心的服務。

所以熊冠亮老師的這個朋友的餐飲社群組建邏輯是,蛋殼君號召大家來玩,順便就把群給建了,顧客有什麼吐槽的,小味同學就出來虛心領教。相比很多同行組建的“老莊飯店美食群”,然後裡面的對接人“老莊飯店客服” ,對於客戶來說,哪個更加性感就不言而喻了。

社群+餐飲行業

4、社群的本質是要參與感。

很多人說,顧客加入社群無非就是了解下什麼時候有折扣,什麼時候上新品這些就是社群的常態,如果是這樣,那 公眾號就可以滿足了,當然社群可能更加直觀一點,互動也更加直接。但僅僅是這點還不足以維持社群的運轉,社群一定要給大家足夠的參與感。

比如熊冠亮老師朋友的餐廳就有個社群是“重口味研究所”。作為湘菜系列,重口味是龍蝦館的特點,那研究所是幹嘛的呢,就是要讓客戶能夠參與到龍蝦館的菜品研發中來。

當餐廳出新品的時候,會請他們過來參與內測(單獨邀請來餐廳試菜),聽聽他們的意見,比如還有之前被淘汰的菜品是不是要復活,也會進行意見徵集。


這麼做的效果是,

把餐館重視客戶的理念傳遞給他們 ,客戶也會覺得這個店能做好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情感上面的歸屬感是不一樣的,不管是帶朋友吃飯還是給朋友推薦,這個餐館肯定是被優先考慮的。大家同意嗎?

他的餐館還做了很多提升參與感的事情。比如前幾個月龍蝦館推出楊梅酒的時候,他帶上幾個會員一起跟他到基地去摘楊梅,從摘到洗,到封瓶釀造都有會員全程參與。

整個過程的口碑都有會員在給他的餐館傳播。後來餐館推送了一次楊梅酒提前預定的活動,幾百斤酒很快就被搶完了。

社群+餐飲行業

接下來通過幾個社群餐飲大品牌,我們一起總結下,傳統餐飲和社群餐飲到底有什麼區別?

做餐飲,以前,經營產品;現在,經營人群。

如何界定傳統餐飲和社群餐飲?那就是,傳統餐飲經營產品,社群餐飲經營人群。

傳統餐飲業之所以容易陷入紅海競爭,表象看是因為同質化競爭,一條街上只要有一家火鍋生意紅火,立刻旁邊就會多了幾家同行。黃燜雞米飯一火,瞬間滿城盡是雞米飯。


澈思叔叔火了,馬上就多了瑞可爺爺,某某爸爸。然後就是團購戰、價格戰、最後就是倒閉戰。本質上看,是因為大家僅僅關注產品,追求爆款,追趕潮流,而本質上是缺乏對消費者的真正關注、理解與洞察。

例如:隨著 95 後,2000 後的新生代走向市場,他們的興趣、愛好、審美、社交場景等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隨著國家經濟戰略調整,資本市場的發展,未來會誕生大批的中產階級,他們又有哪些餐飲社交需求尚未被滿足?


別小看我們把思維從產品端轉移到人群端,你的餐飲生意的商業模式都會發生巨大改變。

這也是很多傳統餐飲老闆看不上的黃太吉、人人湘、伏牛堂、新西少、喜茶等卻大受資本青睞的根本原因。

因為他們聚焦一個目標人群。例如,黃太吉就是為都市潮人、95 後而生,聚焦此類人群,解決他們早(黃太吉)、中(牛燉)、晚(大黃瘋)的就餐問題。

因此,如果你的餐廳沒有準確的定位、清晰的目標客戶,又不懂得如何經營人群,你的生意將變得非常困難。


說到這,很多人可能會笑話,說這就是你的狗屁社群思維啊,這個誰不會啊。是的,很多人只是知道或者聽過這個, 但是真正做到的很少。

做品牌,以前以產品為中心,口碑傳播;現在把產品做成內容,讓媒體爭相報道。

什麼是社群品牌呢?

1、有溫度、有情感、有人性關懷、走心的品牌,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有網感的品牌。

2、品牌的建立和傳播主要依靠社群、社群口碑傳播,而不是靠大眾傳播、線下店傳播。

過去我們傳統餐飲業取名大多數是以產品、品類為核心。例如:張家小面、老李家肉夾饃、老孫家泡饃。

品牌的建立主要是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口碑加線下門店開拓,個別實力雄厚的土豪則靠大眾媒體轟!

而今天在移動社群、社交網絡傳播時代,

傳統的餐飲業一定要懂得借用社群,尤其是社交網絡“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來做品牌傳播。更重要的是,企業要懂得把所有的產品都做成內容。

這一點,不可否認,北京的社群餐飲品牌的創始人都深諳此道。很多人都說他們善於忽悠,要知道這年頭忽悠確實是第一生產力啊!


低水平的忽悠叫忽悠,高水平的忽悠就是製造話題、製造內容。黃太吉的“土豪金”煎餅、比“bigger 更bigger”,絕非一般的餐飲企業能創造的內容。

我們過去常常羨慕 KFC、麥當勞的廣告多麼牛逼、多麼煽情、多麼有意思,如今我們國內的品牌終於也可以透過社交網絡來製作高水平的、可傳播的內容,這樣的忽悠不是太多了 ,而是太少了,越多越好!


社群餐飲明星品牌莫奈花園,僅僅依靠創始人親自在線與微博上的粉絲們互動,短短四個月就吸引 16000 多名真實粉絲。更重要的是透過粉絲之間的口碑傳播,莫奈花園成為武漢地區法式甜點的第一品牌,更被武漢地區最嚴苛的商業地產商武漢新天地邀請進入。這就是對傳統餐飲運用社群、 社交網絡建立品牌的最佳詮釋。

做服務,以前感動顧客;現在把餐廳做成社交平臺。

什麼是社群化的產品與服務? 1、單品突破、精品致勝。

傳統餐飲業,小到一個麵館,大到一個大酒樓,菜單之豐富、品種之繁雜,往往令人眼花繚亂。中餐不易標準化一直被認為是制約中餐發展的難題,但是近年來發現,越是簡單的越是可以複製的。


我們來看第一波的社群餐飲品牌,黃太吉主打煎餅、伏牛堂主打常德米粉、西少爺主打肉夾饃,無一不是單品突破、精品致勝。再看看這幾年悶聲大發財的黃記煌燜鍋,品類也是少之又少。只有精品化,才可以標準化。

2、產品有美感(顏值高)、服務有驚喜(可拍照)、氛圍有共鳴(可分享)。

今天的年輕消費者到餐廳,不是用嘴吃,而是先用手機看。如果你有服務生,他的作用絕不僅僅是端個盤子:要麼服務生顏值高、要麼會跳舞善互動。看看 57 度湘、水貨的服務生,他們可都是朋友圈曬圖的熱點、微信公眾號裡的熱門案例和熱門話題。


餐飲的本質是社交。我們要思考她(他)是和誰來吃, 怎麼吃,為什麼吃。今天吃飽只需要一個外賣,而更多時候,就餐是一種線下社交行為。所以,老闆們,你們要思考打算提供給目標消費者一個什麼樣的氛圍、什麼樣的場景,讓她們沉浸其中、樂於分享。

做顧客粘性,以前靠會員、靠電話號碼;現在建立社群,與粉絲互動。

什麼是社群會員?簡單講,就是會員數字化。

很多餐廳今天居然還在使用實體會員卡,與會員之間的連接居然是手機號碼,會員既無法自助查詢積分、賬戶餘額,也無法與商家進行離店後的互動。在這樣一個全面數字化、信息化、社群化的時代,我不得不說這樣的企業真的很危險。

社群餐飲的企業代表們,如今都把會員數字化、社交化放在第一戰略。在會員招募上,只使用微信會員系統,完全放棄紙質會員卡,僅僅依靠在店內給到店客人提供微信會員價、掃微信會員贈飲品幾個策略,短短几個月就集聚了 8 萬名會員。


而透過在微信公眾號、微信群裡舉辦各種試吃、會員限時限價限量的活動,大大提高了會員活躍度。他還將自己打造成吃貨們的朋友和意見領袖,與粉絲面對面地互動。


相信,這一系列的佈局,會讓做餐飲的擁有高質量、高活躍度、高粘度的粉絲用戶。你從此再也不擔心房東漲你的房租,而你只要是圍繞這群粉絲,想開什麼店、就開什麼店。未來每個企業都要懂得經營粉絲和社群,這才是你抵禦房東無節操漲房租。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裡,如果你喜歡全民社群熊冠亮老師的分享,記得點點關注頭條號,你有任何疑問,也可以私信留言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