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末社會大動盪中,李商隱、杜牧的詩對晚唐詩歌有怎樣的影響?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從9世紀20年代到唐朝結束,唐詩走完她最後的歷程——晚唐(821一906)。這一時期,藩鎮割據,愈演愈烈;中央皇權,日益衰敗;社會生活,動盪不安。晚唐詩歌既沒有盛唐詩歌的宏偉氣象,也沒有中唐詩歌的平易風度,晚唐詩歌在整體上呈現一種黃昏的悽美。閃耀在晚唐詩壇上空的明星是李商隱、杜牧,後人稱之為“小李、杜”,這稱呼本身已顯示出他們在唐代詩史上的地位。李商隱(813一858)的詩瑰麗精工而又深沉謹嚴,長於用典且充滿象徵性,雖然有的詩不無晦澀難懂之嫌。李商隱對七言律詩下過很深的功夫,他學習杜甫並有所發展。李商隱的無題詩是在牛李黨爭夾縫中的一種“詠懷”,這類詩深刻反映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政治生活中左右為難的悲哀處境。

在唐末社會大動盪中,李商隱、杜牧的詩對晚唐詩歌有怎樣的影響?

一首《錦瑟》詩,不知給後代的注家留下多少解釋的話題或空間: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巳惘然。這首詩究竟是政治詩,愛情詩,還是悼亡詩,見仁見智,眾說紛紜。這首詩把漢語言詩歌的朦朧或隱晦表現到了極致。李商隱的七言絕句,辭多委婉而深有寄託,如《夜雨寄北》一詩,在時間和空間的迴環對照中表達了夫妻感情的深摯。李商隱的五古長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是繼杜甫《北征》之後,另一篇史詩式的作品。杜牧(803一852)是一位有軍事理論素養的詩人,他的部分詩作充溢著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

在唐末社會大動盪中,李商隱、杜牧的詩對晚唐詩歌有怎樣的影響?

詩人曾在揚州過了一段“落魄江湖”、放浪形骸的“墮落”、夢幻生活,並形之於吟詠如《遭懷》、《贈別》、《嘆花》等。我們不能簡單地把這類有飲酒狎妓內容的詩說成是“他詩中的糟粕”。這類作品反映了那個時代詩人生活很真實的一面。杜牧的詩以詠史和七絕成就最為突出。《赤壁》詩就是他以七絕的形式來詠史的代表作: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詩人借題發揮,懷才不遇,表達了對歷史和現實的某種政治感慨。《泊秦淮》、《金谷園》、《題烏江亭》等都是類似的佳作。杜牧的古體詩和律詩受杜甫和韓愈的影響,抒寫社會政治題材和個人的理想抱負,往往豪邁遒勁,風華流美。

在唐末社會大動盪中,李商隱、杜牧的詩對晚唐詩歌有怎樣的影響?

許渾(約791一858)是一位專注於律詩創作的詩人,今存詩400多首,多為五律和七律,無一古體。他擅長寫登高懷古題材,詩風圓穩工整。他對律詩的中間兩聯特別注意錘鍊,“水聲東去市朝變,山勢北來宮殿高”、“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等都是流傳不朽的名聯。當時及稍後有名的詩人還有陳陶、令狐楚、李群玉、方乾等。晚唐有一位才力不及李商隱但名望卻與李商隱齊名的詩人溫庭筠(約812一866),人稱“溫、李”。他的山水行旅詩寫得很有特色,最著名的作品是《商山早行》。其上承南朝宮體的稂麗輕豔的詩風,對唐末五代的詩人頗有影響。

在唐末社會大動盪中,李商隱、杜牧的詩對晚唐詩歌有怎樣的影響?

和溫庭筠創作傾向有相近之處的另一位詩人是韋莊(836一910),人又稱“溫、韋”。《秦婦吟》是韋莊的一首難得的優秀敘事詩,失傳上千年,20世紀初在敦煌被發現。在唐末社會大動盪中,有一批寫實主義詩人,如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杜荀鶴等,他們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繼承了杜甫、白居易的某些社會良知傳統,算是為輝煌的唐代詩歌落下了一個比較正直的帷幕。唐朝滅亡以後的五代十國,是詩史上相對暗淡無光的時代,沒有產生重要的詩人。只是到了宋代,五、七言古今體詩才出現新的轉機。

我是“五月六月”,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