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热播电视剧《庆余年》中,范闲与林婉儿一见钟情,首次见面,婉儿手里拿着一只鸡腿。因此,不知林婉儿真名的范闲称她为“鸡腿姑娘”。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庆余年》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古装剧,但是其剧情发生的时间却不是古代,而是未来。经历冰川期的人们再次发展,刚好发展到封建时期。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巧妇剥泥同女讲,牧斋大作惭鸡黄。脯丝浅映白瓷嫩,金翅尤滴碧荷香。——叫花鸡

既然是封建王朝,奥尔良烤鸡腿是没有的,不过“鸡腿姑娘”的鸡腿,真像是烤的呢。虽然没有奥尔良烤鸡腿,但是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就记载有叫花鸡的做法了。把叫花鸡的鸡腿,扯一个下来,还蛮像“鸡腿姑娘”手里的鸡腿。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在汉代,这叫花鸡怎么做呢?首先,选用活蹦乱跳的黄母鸡,先不要宰杀。从鸡嘴给鸡灌黄酱,等到鸡吃了酱嘶吼把鸡毛处理干净,用香茅把鸡裹住,再将泥抹在香茅上,就可以开始烧烤了。待到烤到泥巴干透,去掉泥草就可以吃鸡了。

然而,这一道鸡可不仅是好吃,古人认为这样吃鸡还可以治病,即帛书上《五十二病方》所载:

痔者,以酱灌黄雌鸡,令自死。以菅裹,涂土,炮之,涂干,食鸡。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后来,叫花鸡的做法发展成熟,可用荷叶与黄泥包裹。在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洪七公非常爱吃叫花鸡。可能有些人认为叫花鸡不好听,于是改名为富贵鸡。对此,有个传说,当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访江南,不小心流落荒野。有一个叫花子看他可怜,便把自认为美食的叫花鸡送给他吃。乾隆困饿交加,自然觉得这鸡异常好吃。吃毕,便问其名,叫花子不好意思,就胡吹这鸡叫“富贵鸡”。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堂上十分绿醑酒,杯中一味黄金鸡。——黄金鸡

唐朝天宝初年,李白刚过四十岁,正是大好年华,得到唐玄宗的召唤,供职翰林院。几十年来奔走谋求的努力没有白费,入仕理想得以实现。黄鸡被田里的黍米喂的肥美,米酒也刚刚酿好。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时候的李白吃什么都好吃,还没想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于是写下了“堂上十分绿醑酒,杯中一味黄金鸡” 的诗句千古流传。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黄金鸡因李白而垂名后世,但是首次记载其做法是在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

燖鸡净洗,用麻油、盐水煮之,入葱、椒,候熟,擘饤,以元汁别供。或荐以酒,则白酒初熟、黄鸡正肥之乐得矣。

有如新法川炒等制,非山家不屑为,恐非真味也。或取人字为有益,今益作人字鸡,恶伤类也。每思茅容以鸡奉母,而以蔬奉客,贤矣哉!《本草》云:鸡小毒,补虚治满。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如今做黄金鸡,先将鸡宰杀,去毛、去内脏,里外冲洗干净。深砂锅中加入四分之三锅水,大火煮开后,改小火。放两勺麻油、盐,滚几滚,再把整只鸡放入沸水中。鸡熟后,白斩,就着原汤或米酒一同吃。这个更像是白斩鸡,不像是“鸡腿姑娘”手里的鸡腿。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小扇扑过流萤去,乞巧互赠红熬鸡。——红熬鸡

北宋时期,七夕节前,妇人们要以红熬鸡以及其他的时新果品,互相馈赠,取吉庆之意。陈元靓编撰的《事林广记》“禁中佳味”条目之下,引述了一份宮廷红熬鸡菜谱。做法十分细致,几乎所有用料都标明斤两。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禁中佳味:肥鸡一只作十四五段,生姜半斤去皮切作薄片子、先炼油六两候香熟,即下姜钱,俟炸得四唇焦,方下鸡番覆匀,入水于鸡上,高一寸已来,候水似鱼眼,下好酱川椒末各一匙、盐半匙、好酒一大盏,覆盖,慢火熬之。临树,更用好醋调阿魏一皂子,块油上为度。

选一只肥鸡,剁成十四五块,半斤鲜姜去皮,切成薄片,往锅里倒入六两油,油热后放入姜片,姜片香味出来炸焦后放入鸡块,反复煸炒。之后倒入清水没过鸡块一寸。等到水沸腾如鱼眼状,放入酱与椒,盐与酒,盖上锅盖,小火慢慢熬制。如此看来,这个做法有点像红烧鸡块。大概因为烧的久,所以称为熬。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炉焙鸡

冬日天气寒冷,有些地方还有冬至日吃鸡喝鸡汤的习俗。北宋时期,“暖炉会”在开封流行一时。农历十月一日,人们搬出暖炉,装入通红的煤炭,人们围坐在暖烘烘的炉火边上,围炉小酌,聊天、烤火、吃烤肉,一起庆祝,意味着从这一天开启了御寒模式。当然,如果能在炉火上烤一只鸡腿,自然是极好。这在古代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在《礼记》中就曾有“石烧雏鸟”的记载。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不过说到此种风雅处,便少不了炉焙鸡,要做炉焙鸡,应先把鸡洗洗干净,浸入锅中,八分熟时捞起,切块,翻炒,加入醋与酒,烧煮数次,收汁。做好的鸡肉十分酥软鲜美,可谓脱骨鲜香,入口即化。南宋的《中馈录》对此有所记载:

用鸡一只,水煮八分熟,剁作小块。锅内放油少许,烧热,放鸡肉略炒,以镟子或椀盖定,烧及热,醋酒相半,入盐少许,烹之。候干,再烹。如此数次,候十分酥熟,取用。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其他鸡的做法

从古至今,鸡十分受人喜爱。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还写过一首《鸡》诗:“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把鸡养肥了吃肉,还不能让鸡知道。这首诗真是俏皮有趣。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鸡的做法真是太多,不胜枚举。盐焗鸡、纸包鸡、松仁鸡、芙蓉鸡、粉鸡、蒸鸡、左宗棠鸡、大盘鸡、白斩鸡、椒麻鸡、辣子鸡、参鸡汤、小鸡炖蘑菇……清人的《养小录》《调鼎集》对此都有所记载。而一些关于鸡的菜肴,还有着背后的故事。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盐焗鸡

其实《庆余年》里的鸡腿,也蛮像盐焗鸡腿的。而关于盐焗鸡的创始,有着不同版本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盐焗鸡是客家传统名菜。客家人不断迁徙、逃亡,活鸡不便携带,便将其宰杀,放入盐包中,以便贮存、携带。到搬迁地后,这些贮存、携带的原料可以缓解原料的匮乏,又可滋补身体。盐焗鸡就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运用智慧制作,并闻名于世的菜肴。起初,客家人将宰净后的原只鸡先用盐堆腌制、封存,要食用时,直接蒸熟即可,即现在的“客家咸鸡”。如今,涂以油盐,垫上姜丝,用电饭煲就能做出美味的盐焗鸡。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纸包鸡

梧州纸包鸡,如今是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学者肖健考证,纸包鸡作为宫廷贡品和日常主菜的历史至少已有2200年,始创于岭南地区,据考证,在见证了岭南地区文明史的西汉南越王墓中,就发掘出许多类似于纸包鸡的鸡骨头和残纸。相传,南越王宴就是以纸包鸡作为主菜的,还将纸包鸡献与汉帝刘邦。民间流传着赋作云:“

南粤称臣兮,归一统;纸包金鸡兮,定乾坤。”纸包鸡遂成为南越国向西汉王朝年年进贡、岁岁来朝的贡品。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纸包鸡以三黄鸡为原料,切件后,配以老抽酱油、姜汁、八角、茴香、陈皮、草果、红谷米、古月粉等调味料及葱白粒腌制,缀以少量白酒,以玉扣纸逐件包裹,再以花生油入锅浸炸而成。此种独创的隔纸浸炸烹饪法,锁住了鸡肉及调味料原有的味道,能保持鸡肉的鲜嫩甘滑、醇厚不腻,色泽金黄、气味芳香。

左宗棠鸡

最后,再说一个外国人喜爱的左宗棠鸡。左宗棠和左宗棠鸡其实没有太大关系。1952年,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访问台湾,台湾官员要求厨师彭长贵在三天内菜色须天天不同。第三天时,眼看红烧、清蒸、油淋等传统做法都太普通,为让客人换换口味,彭长贵灵机一动将鸡肉切成大块,先炸到金黄半焦状,再下酱汁佐料,热炒做成一道新菜。雷德福特品尝后询问菜名,彭长贵因为自己是湖南人,希望菜名响亮又能与湖南有点关系,就随口起名:“左宗棠鸡”。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1970年,蒋经国夜带随从到彭园餐厅用餐,厨师为蒋经国制作了左宗棠鸡。蒋经国食后甚感美味,翌日起也向他人宣扬该菜的美味。此菜随成为彭园的招牌菜。1973年,彭长贵赴美国开办彭园餐厅。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彭园宴客,吃过“左宗棠鸡”后赞不绝口。此事经《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大幅报道,这道菜因而名气大震,逐渐成为美国人眼里中餐“第一菜”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当时左宗棠鸡的做法是取材于鸡腿肉,去骨以后,以酱油、太白粉腌制,连皮切丁切块,再下锅油炸至“外干内嫩”。然后以葱泥、姜泥、蒜泥、酱油、醋、干辣椒等调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鸡肉带皮,以酱油入味。后来,左宗棠鸡才有裹面糊的酥脆口感,并用西蓝花垫底。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俗话说得好,“无鸡不成宴

”,大吉大利,今晚吃鸡。鸡的美味,无法细数。而李沁在《庆余年》中扮演的“鸡腿姑娘”,也是甜美可人,令人魂牵梦萦。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还原《庆余年》架空的历史,从“鸡腿姑娘”谈古代鸡肉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