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9012年了,為什麼《主持人大賽》出題還離不開“傳統節日”?

都9012年了,為什麼《主持人大賽》出題還離不開“傳統節日”?

“央視出品,必屬精品!”今年央視新推出一檔綜藝《主持人大賽》,一開播就登上了熱搜,網友紛紛直呼:

“我感覺我來地球就是湊數的。”

“真·神仙打架現場。”

“全程跪著看完。”

整個節目節奏緊湊,氛圍緊張,選手一上場就要開始“3分鐘的自我展示”,緊接著就是“90秒即興評述”,可謂是爭分奪秒。當菠蘿懷著激動的心情追完兩期《主持人大賽》後,卻發現所謂的“即興評述”也充滿“套路”!

不信,大家請看下面的三道題目:

1、假設在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你身在元宵燈會的現場,請進行一段即興主持。

2、假設在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這一天,你身在農舟賽的活動現場,請進行一段即興主持。

3、假設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天,你將與海外華僑進行直播連線,請進行一段即興主持。

都9012年了,為什麼《主持人大賽》出題還離不開“傳統節日”?

咦,好像不管題目如何變化,“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幾個字始終都有,這波操作難道不是傳說中的“換湯不換藥?”菠蘿不禁想問:都9012年了,為什麼央視《主持人大賽》出題還離不了“傳統節日”這一耳熟能詳的話題?傳統節日憑什麼有這麼旺盛的生命力,讓它歷經千年仍不消逝?如今我們的社會這麼發達,這些所謂的“傳統節日”還有必要過嗎?

意大利民俗學家亞歷山德羅·法拉希曾指出:“節日的社會功能和象徵意義是和其一系列的顯在價值相關的,而節日慶祝的正是這些顯在價值,它是一個民族的意識形態、世界觀、社會認同和歷史持續性的基礎。”

作為傳統文化最核心的組成部分,傳統節日涉及藝術、族群、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滿足了人們關於情感、道德、信仰等多方面的精神需要。那麼弘揚傳統節日到底對我們社會有那些積極意義呢?今天,就讓菠蘿從以下三個方面帶領大家探尋“傳統節日”背後的力量。

都9012年了,為什麼《主持人大賽》出題還離不開“傳統節日”?

一、提倡尊老愛幼,保障家庭和睦

《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孝”這個字:“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由此得知,孝字寫的就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詩經》中有這麼一段話:“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可見早期人們已十分重視孝道。

早期人們“重孝”不僅體現在《詩經》裡,也體現在我國的傳統佳節中,“孝”這一觀念在我國傳統節日“春節”得到了徹底的踐行。與平常相比,新春佳節期間更強調族人的親情與和睦,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中常常會有進行很多“尊老愛幼”家教活動的典型俗信事例。例如,新年拜年、守歲、發壓歲錢等。通過拜節、親幼往來、儀式活動等節俗突出強調在家庭倫理中的尊老愛幼、尊尊親親等道德觀念。

都9012年了,為什麼《主持人大賽》出題還離不開“傳統節日”?

除夕之夜,全家老少歡聚一堂。這時,一般會由晚輩給長輩叩頭拜年,祝老人健康長壽。《清嘉錄·辭年》:“卑幼行禮於尊長以別歲,俗稱‘辭年’。”《歲時廣記·除歲》也有相關記載:“痴兒俊女,多達旦不寐,俗雲:守冬,爺長命。” “家人長幼悉盛衣服冠,以次拜如禮。飲椒酒為尊長壽。” 作為文化記憶的一種表徵,傳統節日是傳播、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之根,寄託著一個民族的信仰與情感。尊老愛幼,不僅體現出倫理上的道德關懷,也有利於穩定家族關係,保障家庭和睦。

二、指導農事更替,促進社會進步

在我國傳承至今的民俗節日中,唯有“清明節”是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清明”二字,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草木繁茂之意,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以和為貴”的道德追求。

我們大家都知道,清明節是由二十四節氣演化而來的節日,是農事活動安排的關節點,對農業生產都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許多有關清明節的民諺都集中體現了不誤農時、祈求農業豐收的美好願望。如“清明要明,穀雨要霜”;“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這些俗語,大多是根據實際經驗總結得出,體現出農業生產符合自然規律這一特點,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都9012年了,為什麼《主持人大賽》出題還離不開“傳統節日”?

其次,清明對古代社會民眾生活有觀念指導的作用。古代社會人們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乃至家庭生都嚴格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一禮治秩序下進行。在傳統社會,遵守家族倫理規範並在其嚴格指導下有序地生活,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所以,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古代倫理社會,清明節祭祖掃墓無疑是一個人政治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它意味著你得到家族長輩的認可,是這個龐大的族系中的一份子。再如,“清明踏青人如草,長青不老”、“清明不禁火將遭雹子害”、 “清明插柳辟邪”等民間俗語,不僅豐富了節日生活的精神內容,也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三、激發愛國信念,維護國家團結

我國古代有許多以紀念仁人賢士為核心內容的節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端午、端五、五月五、女兒節、詩人節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多樣化。事實正是如此,端午節的起源問題非常複雜,歷來眾說紛紜,至今依然爭論不休。但就目前來看,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觀點主要指紀念屈原。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傳統觀點,主要依據是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

端午節民間普遍紀念屈原習俗的形成,除了屈原本人傑出的文學貢獻、豐富的人格魅力外,和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分不開。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正式將每年的五月五日定為端午節,傳諭全國紀念屈原。至今,每到端午節,人們吃粽子、賽龍舟,以感念屈原的愛國熱情。

都9012年了,為什麼《主持人大賽》出題還離不開“傳統節日”?

歷經歲月更替,端午紀念屈原這一行為卻始終沒有停止。經過千年的時光,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的種子早已深情地播撒在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頭。當我們面對外敵的侵辱,是屈原那悲亢壯烈的謳歌,喚起無數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成為抵禦外來入侵的動力。

愛國主義逐漸成為端午節的主要精神支柱之一,也使它富有教育意義從而歷代受到重視與提倡。當我們把將端午節和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結合在一起時,這個古老的節日便鮮活了起來,具有了豐富文化內涵。

結語

詩人北島曾說:“不懂得傳統的人正如沒有地圖的旅行者,不可能遠行。”歷史用千萬年的歲月織出一條名為傳承的線,一端連著古老而遙遠的過去,另一端則連接這看不見的未來。

到了現代,我們用公元紀年來記錄時間,許多的現代節日也仍以數字來表示,如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六一兒童節、“雙十一光棍節”等等,簡單好記的同時,卻喪失了節日的獨特韻味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東京夢華錄》裡描寫的中秋夜景?

“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絲簧鼎沸,竟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笙歌鼎沸,兒童嬉戲,家人團聚,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美麗的畫卷!作為中國民族獨特的文化核心,傳統節日是我們連接過去和未來無法取代的絲線。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該牢牢握住手中的這縷絲線,永不放棄對傳統節日的堅守!

參考書目:

[1]馬福貞:《中國節日風情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林慧:《文化記憶的追尋與重建》.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