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丨“十四五”末可能存在1.3億噸糧食缺口,我們該如何應對

近期,社科院發出了《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其中包含1個主報告和19個專題研究報告,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國城鎮化水平將達到65.5%,農村60歲以上的人口比重佔到25.3%,也就是說將近1.24億人。到“十四五”期末,我國可能存在1.3億噸的糧食缺口,其中小麥、水稻、玉米等主糧品種的缺口為2500萬噸。

我國糧食生產現狀

1、三大主糧品種糧食產量。

從近些年國家統計局發出的數據來看,我國糧食總產量是連續十幾年穩步增長的,比如2019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6384萬噸,比2018年增加了594萬噸,其中小麥和玉米同比分別增長了43億斤和72億斤,水稻總產量同比減少了50億斤,大豆和薯類的總產量分別增加了43億斤和3.6億斤,從糧食作物的生產總量上來看,目前的口糧還是較為充足的。

專家丨“十四五”末可能存在1.3億噸糧食缺口,我們該如何應對

2、我國糧食年度消費量。

根據農業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的預測,2020/21年度,我國玉米市場的消費總量為2.88億噸,其中玉米飼料需求為1.83億噸,工業領域的消費量為8300萬噸左右,2019年我國玉米產量為2.61億噸,如果2020年秋收時玉米總產量低於2019年,那麼意味著後期玉米市場供應量將相對偏緊。

2018/19年度,我國稻穀的消費量為2.03億噸,產量為1.99億噸,加上以往的庫存量,完全可以滿足市場需求,其中稻穀的食用需求有下降的趨勢。2019年我國小麥的消費總量為1.28億噸,產量為1.33億噸,處於“供大於求”的階段。

3、主糧品種耕作面積。

根據國家統計局前期發出的數據,2019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為17.41億畝,與2018年相比減少了0.8%,其中小麥、玉米、稻穀的播種面積分別為3.56億畝、6.19億畝和4.45億畝,同比分別下降2.2%、2%和1.6%,大豆的耕作面積達到1.66億畝,增長幅度為10.9%。

2020年夏糧小麥的播種面積為3.41億畝,比2019年的耕作面積減少了410.2萬畝,近些年小麥的播種面積有下降的趨勢。稻穀市場也有類似的情況,不過今年是早稻播種面積明顯增長,中晚稻、粳稻播種面積相對穩定。

專家丨“十四五”末可能存在1.3億噸糧食缺口,我們該如何應對

糧食作物進口情況

1、三大主糧品種進口總量有限。

一直以來,我國對主糧品種的進口是實行關稅配額制度的,近幾年的進口配額基本上沒有多大變化,比如2020年小麥、玉米、大米的關稅進口配額分別為963.6萬噸、720萬噸和532萬噸。

根據海關部門的統計數據,2020年前7個月,我國糧食進口總量為7451.2萬噸,進口金額達到1875.5億元,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22.7%和20.1%。雖然今年三大主糧品種進口明顯增長,但目前均超過關稅進口配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關稅進口配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糧食安全。

專家丨“十四五”末可能存在1.3億噸糧食缺口,我們該如何應對

2、大豆對進口依賴度較高。

早期我國屬於大豆出口大國,然而由於多種原因,大豆的供求關係出現了明顯的變化,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大豆的進口量出現“直線式”增長,2017年大豆的進口總量達到9553萬噸,創下歷史新高,隨後幾年大豆進口量雖然有所回落,但平均進口量超過8500萬噸,大豆進口量佔國內的消費總量80%以上,有的年份甚至佔比90%。

2020年前7個月,我國進口大豆5513.5萬噸,與去年相比增長17.7%,按照目前的趨勢看,全年進口總量有望再次突破9000萬噸。

是否存在糧食危機?

今年國際形勢更加複雜化,厄爾尼諾現象較為突出,沙漠蝗蟲、疫情、極端天氣等因素對糧食生產帶來很大的困難,多個國家主動減少糧食出口量,而本身依賴進口糧食的國家就存在一定的糧食危機。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預測,當前正面臨著50年一遇的大範圍缺糧現象,全球範圍內至少有27個國家存在嚴重缺糧,也就是說當地民眾溫飽上存在很大挑戰。從目前我國的糧食生產現狀來看,國內存在糧食危機的可能性比較低,主要是有以下四個方面使得我國遠離糧食危機。

1、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對糧食作物有保障。 從古至今,糧食的戰略地位一直處於較高水平,為了穩定國家糧食安全,我國劃定了耕地紅線,2005年時我國的耕地保有量為18.31億畝,18億畝耕地紅線堅持守住,那麼後期糧源供應量就有保障,至少老百姓的口糧不會出現大的波動,當然出現糧食危機的概率就比較低。一直以來,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三農問題,可以說國家對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守住耕地紅線可以說是保住了飯碗,當然,實際操作中還需看各地的執行情況。

2、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有利於提高糧食產量。 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有下滑的趨勢,但總產量卻穩步增長,屢創新高,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糧食單產量的提升,這跟糧食作物的品種、種糧模式等有很大關係。為了推進種糧標準化,有效提升種糧效益,近些年高標準良田的建設也是不斷推進,原來各家各戶的地塊較為分散,難以規模化種植,土地資源集中後,建設高標準農田就有了基礎,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試驗田的畝產量屢創新高,這也體現出高標準農田的重要性。

專家丨“十四五”末可能存在1.3億噸糧食缺口,我們該如何應對

3、繼續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可解決老百姓口糧問題。在種植糧食作物時,解決老百姓的口糧問題是根本,但也得考慮經濟效益,如果主糧品種產量明顯過剩,那麼陳糧的儲存同樣不是簡單的事,而且還會引發其他問題。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引導農民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方向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是適當調減水稻、小麥等種植面積,非優勢產區可以將耕地資源用來種植效益更高的作物;第二個調整方向是增加優質糧源的耕作面積,比如說小麥市場,普通小麥產量過剩,而高低筋小麥卻需求持續增長;第三個調整的方向是鞏固優勢產區重要性,比如東北“糧倉”地位不能動搖。這些舉措不斷落實下去,對我國糧食安全有很大幫助,基本上可以解決口糧問題。

4、進口糧食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糧源供應量。進口糧源一直以來是較為敏感的,特別是國內糧食較為充足的情況下,每年依然有不少進口糧食衝擊國內的市場,而且進口糧食的成本明顯低於國內的市場價,比如說玉米價格,進口玉米均價為0.75元/斤,而今年國內部分地區的玉米收購價靠近1.3元/斤,內外價格差超過0.5元/斤。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進口糧源對國內的糧源供應總量是一種補充,比如2019年我國進口了1.11億噸糧食,這類進口糧源流入國內的市場,多個品種缺糧的現象會明顯改善。

專家丨“十四五”末可能存在1.3億噸糧食缺口,我們該如何應對

糧食生產當前面臨的挑戰

當前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大豐收,但不代表著糧食安全就沒有問題,從某種角度來看,後期糧食生產同樣面臨較大考驗,如果沒有引起重視,那麼國內“糧荒”現象也會出現,微塵微視界認為主要的挑戰有以下四個方面。

1、農民種糧積極性呈下降的趨勢。 在2019年以前,國內三大主糧品種價格較為平穩,每年的波動幅度不大,比如稻穀價格在1.5元/斤以內,小麥價格在1.3元/斤以內,玉米價格在1元/斤附近,畝產值在2000元以內。而農資、人工等費用卻有增長的趨勢,這就意味著種糧利潤明顯縮水,一年下來種糧收益不及外出務工一個月的收入,因此也導致農村願意種糧的人群在減少,大部分是老一輩農民。如果這一代人逐步老去,而新一代年輕人卻沒有意願種糧,那麼將面臨著誰來種糧的現實問題。

2、農藥化肥過量使用,糧食產量存在不確定性。農藥、化肥合理利用的話,一定程度上是有利於增加糧食產量的,但在實際操作中,種植戶對農藥、化肥依賴度過高,認為肥料用的越多,土壤肥力就越強,結果就是土壤板結現象較為突出,過量使用肥料反而不是好事。另外,稻田中出現病蟲害時,大部分種植戶首先考慮的是藥物防治,同樣也存在過量使用的現象,也容易出現環境汙染問題,糧食作物的抗藥性也明顯增強。這些不利因素的形成,跟當前農民的種糧習慣有關,這種轉變短期難以扭轉過來,從長遠來看會對後期糧食產量形成不利影響。

專家丨“十四五”末可能存在1.3億噸糧食缺口,我們該如何應對

3、糧食浪費和消耗問題,影響著糧食供給量。近期,人們可以感受到宣傳節約糧食的氛圍明顯增加了,原來各種“大胃王”也不見了蹤影,說實話這是一種好的現象,因為在餐飲行業的浪費現象很突出,而且這種價值觀如果不糾正過來,會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忽視糧食問題。根據相關機構的統計,每年浪費掉的糧食和各種損耗掉的糧食,佔全年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樣的數據是非常可觀的,說明多方面對節約糧食的意識並不強。如果節約糧食的價值觀未正確樹立,糧食儲存、運輸上的浪費現象未得到有效改善,那麼同樣會影響糧食的供應量。

4、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足,耕地面積面臨諸多挑戰。如今在農村種糧的農民主要分為幾個群體,一種是老年人在家,會種一些口糧品種供自家食用,這類人群種糧面積往往不會很多;另一種是種糧大戶,有的流轉土地50畝以上,有的甚至超過100畝,這種種糧大戶可以說是當前產糧的“主力軍”,對糧食生產有著示範作用,因此也是各地扶持的重點,但不少種糧大戶也出現“退租”現象,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無論哪個群體在種糧,但有一個趨勢是共性問題,那就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明顯不足,基本上往城鎮發展。此外,農村的耕地也面臨著許多挑戰,比如拋荒、佔用耕地建房等現象也同樣存在,大面積出現時,會影響後期糧食生產的根基。

專家丨“十四五”末可能存在1.3億噸糧食缺口,我們該如何應對

我們該怎麼做

1、減少浪費糧食現象。

小時候,長輩們經常說起自然災害缺糧的那些經歷,經常一邊幹農活,一邊還捱餓,能夠天天有紅薯、稀飯吃都算不錯的,去河裡抓魚蝦才能稍微改善下伙食,一兩個月沒有豬肉吃也是常有的事,所以老一輩人養成了節約糧食的習慣,舉個簡單的例子,米粒掉在飯桌上會撿起來吃掉。而如今很多人沒有經歷過特殊時期,對種糧時的辛苦也不瞭解,鋪張浪費的現象也比較突出,在鞏固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我們民眾也有很多地方可以落實下去,比如按需就餐,不大吃大喝。

2、適度提高糧價,同時控制農資價格。

如果想要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那就得想辦法提高種糧收益,只要實際種糧的農民不明顯縮水,那麼我國糧食總產量就還有增長的空間,自然也就不會存在“糧食危機”的問題。提高農民種糧收入,有三種可行的方式,第一種就是提高種糧補貼,可以以獎代補的方式,讓實際種糧者得到實惠;第二種就是適當提高糧價,比如將小麥託市收購價由1.12元/斤提升至1.3元/斤;第三種就是對農資價格進行宏觀調控,確保農民的種糧成本不明顯增長,這樣利潤空間就會提高。

3、控制糧食進口總量,確保主糧品種自給自足。

當前,進口糧源成本較低,有的糧食品種低於國內糧價30%以上,如果擴大糧食進口量,短時間內可以直接受益,因為相關成本降低了,但這樣的“糖衣炮彈”並不是好事,一旦進口糧源在國內的市場佔比較大,那麼低糧價就不太可能出現。為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無論何時都應當執行主糧品種關稅配額制度,讓糧食的進口總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對於老百姓的口糧品種,應當實行完全自給自足。

專家丨“十四五”末可能存在1.3億噸糧食缺口,我們該如何應對

總之,從現階段的情況看,我國暫時還不會出現“糧食危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不會有大的變化。當然,我們也不宜盲目樂觀,居安思危的意識必須時刻銘記,特別是極端天氣頻發、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如何讓我國糧食產量能夠完全滿足實際消費量,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