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在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鎮寧縣、普定縣、平壩區等地的黔中土地上,生活著一群與眾不同的漢族人。他們的服飾保持著明朝時候的樣子。這是中國唯一穿著像少數民族的漢族了,他們在當地有一個特別的稱呼:屯堡人。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地戲演出前請神。

瞭解地戲,先要了解屯堡人,地戲也名安順地戲,是安順市屯堡人所獨有的一種戲劇。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屯堡婦女服飾。


古來征戰幾人回,源於屯軍的屯堡人

明朝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進攻西南,消滅了元朝殘餘勢力,並把軍隊留在雲貴地區,又下令將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兒女全部送到戍地,這樣一駐守就是600年。

在貴州安順,軍隊的駐防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其它還有鋪、官、關、哨、卡、衛、所等命名,其中屯、堡最多,所以他們的後裔就叫做“屯堡人”。600年過去了,屯堡民居的建築、服飾以及娛樂方式等依然沿襲著明代的文化習俗。

古代官道,五里一亭,十里一鋪,作為官家休息的驛站,在鎮寧與平壩之間,沿古滇黔道即後來的史迪威公路,再後來的貴黃公路,沿線就有頭鋪、二鋪、三鋪、么鋪、連山鋪等以鋪命名的地名。

為傳忠義寫譜戲曲,專頌英雄與良將,不談才子與佳人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地戲演出。

地戲是儺戲的一個分支,明朝大軍到貴州屯居後,將儺戲與軍人生活相結合創造的一種軍隊生活的表現形式。地戲的主要曲目有《封神演義》、《大破鐵陽》、《東周列國志》、《楚漢相爭》、《三國演義》、《大反山東》、《四馬投唐》、《羅通掃北》、《薛仁貴徵東》、《粉妝樓》、《郭子儀徵西》、《殘唐》、《初下河東》、《五虎平西》、《岳飛傳》等,主要以戰爭為題材。這是軍旅生活的戲曲表現。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地戲人物。


地戲的演出單位一般是村寨地戲的基本單位叫堂,一般一個村寨一堂戲,也有的大村寨是一個家族一堂戲,演出成員皆為農民,明朝屯軍後裔,一個堂一般有約二、三十人,由"神頭"帶領,組成地戲隊。戲書一般依古本歷史或演義而寫,如《隋唐演義》、《三國演義》、《楊家將演義》等,內容博大,所以一般一個地戲隊只演一部大書,是為一堂。

地戲的演出程序分為"開箱"、"請神"、"頂神"、"掃開場"、"跳神"、"掃收場"、"封箱"等。顧名思義,"開箱"取在祭祀後開啟封裝道具和服裝的儲藏器皿並取出;"請神"是對演出人物(神明)的祭祀,並寄希望於將其靈魂寄託在演員身上。如此類推。其中,"跳神"是正式演出部分,又可細分為"設朝"、"下戰表"、"出兵"、"回朝"等程序。其餘部分是帶有驅邪納吉成分的儺戲活動。由於屯堡人的神靈觀,更給地戲賦予"儺願"的性質,村民還會在建房求財、祈福求子的時候請地戲隊中的"神靈"(如關羽、佘太君等)去進行"開財門"、"送太子"等活動。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地戲演出。


地戲的內容流傳內容單一,只有金戈鐵馬的征戰故事,沒有才子佳人戲、清官公案戲、綠林反叛戲、怪誕神話劇,只有讚美忠義、頌揚報國的忠臣良將戲。反映的時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這也與當時屯軍的忠君思想有關。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屯堡婦女在看地戲。

屯堡人到貴州600年生活風俗不變,其原因也是傳承的軍屯生活有關。尤其是地戲的軍人情結對他們的行為習慣影響很大。地戲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培養了一個族群的固有思維模式。那就是歌頌英雄人物,頌揚忠君、愛國、保家的思想。600年過去,屯堡人還保持著 獨特的服飾,這也是他們的軍屯文化有關。

屯堡形同八陣圖,專捉來犯外來敵

與當地少數民族土著依山而居不同,屯堡人的村寨多臨水而建,這也許是他們來自江南水鄉的原因。屯促堡人的村寨大多是石頭建築,村中碉樓星羅棋佈,600年過去了,除了人為破壞的外,很多碉樓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屯堡村寨鮑家屯的碉樓與石板房。

屯堡村寨上的所蓋的石板都經過精心打磨成一樣大小的小片,傳承了軍隊做事的規整。而當地土著的石板石板是沒有經過打磨的,從山上開採來是什麼樣子就按什麼樣子蓋到房子上。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鎮寧縣高蕩布依古寨石板房。

屯堡村寨的村子都比較大,一個村寨100來戶,村當地土著一個村寨只有三四十戶不同。屯堡村寨的房子與房子相連,進入村寨像進八迷宮,看似沒有規劃,其實自有微妙,不熟悉的人進入容易迷路,這是戰爭的需要,易守難攻,而當地土著的房子大多單獨一幢,排列成行。

房子造型上,當地土著的房子主要以三間主為,一間堂屋,兩面是臥室和糧倉。而屯堡村寨的房子以四合院為主,中間留一空地,專門作為練武、學習、商議事情使用。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屯堡村寨中的巷道。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布衣族村寨的房子。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屯堡人四合院。


鮑家屯村位於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村口兩株數百年樹齡的柏樹,村裡人稱之為“雙柏迎賓”。身著傳統服飾的老人坐在樹下休憩。石板路和青石瓦,是鮑家屯建築的典型特徵。窄巷子、“貓兒窗”、碉樓,則處處提醒你:這裡是屯軍的營盤。更直接的是,每個古民居都留有後門,依諸葛亮的八陣圖形成長蛇、火牛、青龍、白虎等八陣。就連房頂上的瓦片,也是戰時拒敵的“利器”。

70多歲的村民鮑中權,是鮑家屯鮑氏始祖鮑福寶的第二十世孫。他對村落的發展如數家珍.他說,作為軍事屯堡,鮑家屯村設置也遵循著兵法規則:靠山不近山,臨水不傍水。今天,鮑家屯村的男兒們都還傳承著先輩留下來的鮑家拳。

600年傳承、600年演義、600年等待:安順屯堡地戲的文化遺產

鮑家屯。


據鮑氏家譜記載,鮑家屯始建於646年前的1369年。史學界公認貴州建省始於明朝永樂11年(公元1413年),它比貴州建省還早44年。當年,鮑氏始祖鮑福寶帶領一支“調北征南”的軍隊,從安徽歙縣棠樾村遷移至此駐軍屯田。

屯堡人將他們的文化帶入貴州安順,歷經600年傳承下來,與屯軍生活有關。在現在少數民族逐漸漢化的時代,歷經清朝與民國兩次大的服飾改變,但並沒有改變他們。

中國在明朝是一個戰鬥力很強的時代,將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人趕回草原後延續了近300年。貴州也是在明朝才作為一個省級行政區來設置。

屯堡人作為大明遺民,將他們所傳承的文化載入了人類進步的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