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膽固醇平反昭雪 西木博士

上世紀90年代初筆者在美國攻讀博士的時候,正是美國流行低膽固醇飲食的時代,其領軍人物就是筆者所在的明尼蘇達大學的著名生理學教授安塞爾·凱斯(Ancel Keys)。筆者那時認為膽固醇猶如心腦血管中的定時炸彈,避之唯恐不及。後來筆者一度認為膽固醇有好壞之分:高密度膽固醇是好的,低密度膽固醇是壞的。可最後筆者從人類學中發現,所有膽固醇都是動物和人類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食肉動物和人類祖先都是高膽固醇飲食攝入者。當獅子獵殺斑馬後,往往先食其肝臟;如果不餓,它可能只吃肝臟。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成為頂級食肉動物,每天攝入的膽固醇是今天的2倍以上。美國時,筆者一天不敢吃掉2個以上雞蛋,只喝低脂牛奶,只吃植物油,完全不吃動物內臟,身體卻總是病歪歪的。最近十多年來,筆者經常一次吃掉5-10雞蛋,時常一天吃掉一個羊肝,酷愛動物油和奶酪,身心處於前所未有的最佳狀態。那麼,膽固醇對血管和心臟的影響呢?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這種擔心不過是杞人憂天或者別有用心。

許志忠教授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分子遺傳學教授,他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和科學研究證明:膽固醇不壞,膽固醇是無辜的,膽固醇不是心血管病的元兇,我們全身都需要膽固醇!(參看許志忠和鍾淑慧合著的《別再吃錯了:主流飲食謬誤大披露》(繁體版)。)在筆者看來,膽固醇有害論或許是營養學史上最大的“冤假錯案”,就像文革中“四人幫”和紅衛兵把知識分子汙衊為“臭老九”。

20世紀初,一位年輕的俄國學者給兔子餵食動物性食品,結果兔子血清膽固醇升高,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然而,這位“年幼無知”的科學家忘了:兔子是食草動物,無法代謝含膽固醇食物。根據美國作者妮娜﹒普朗克提供的資料,後來在人體實驗中,有研究人員“蓄意”使用經過高溫氧化破壞的奶粉和雞蛋粉,結果被試對象出現了動脈粥樣硬化。是的,氧化膽固醇可以損壞心血管,但天然膽固醇不會。正如用生鏽的鐵鍋炒菜可能會導致鐵中毒而引發血色病,但用好鐵鍋炒菜通常是安全的。儘管吃雞蛋粉可以造成動脈粥樣硬化,哈佛大學威力特(Walter Willett)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吃新鮮雞蛋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參看妮娜﹒普朗克的著作《吃好不求醫》(譯文簡體版)等。)試驗表明,每天吃1個或幾個雞蛋的人,得心臟病的風險比1周只吃1個雞蛋的人要低。即使每天吃10個以上雞蛋,血清膽固醇可能依然正常,不會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國際權威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於1991年報道說,一位88歲的男性老人每天吃25個雞蛋,連續吃了15年以上,總膽固醇水平正常。研究人員發現,他只吸收食物中18%的膽固醇,身體制造的膽固醇也比一般人少。

與兔子不同,人體有代謝天然膽固醇食物的能力,健康人能夠把多餘的膽固醇自動排出體外。而當體內的膽固醇不足時,包括肝細胞在內的人體的大部分細胞會合成膽固醇。現代人體內的膽固醇70%以上來源於自身合成,食物直接提供的膽固醇只佔很少一部分。當食物裡提供的膽固醇增加時,體內合成的膽固醇就會自動減少,以保持體內的膽固醇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

可以說,沒有膽固醇,就沒有動物和人類。固醇是一種蠟狀的物質,營養學家稱其為“類脂”(類似脂肪),其熔點接近150℃,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正是皮膚中的膽固醇,我們的身體才不會裂縫和“漏水”,能夠經受住風吹、日曬或雨淋。在動物和人體內,膽固醇不僅用於構建細胞膜,還參與激素、維生素和膽汁酸的合成,運載免疫分子和脂溶性抗氧化劑,它們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

●沒有膽固醇,就沒有腎上腺皮質醇、醛固酮,身體就不能有效應急、儲存鹽分和水分。

●沒有膽固醇,就沒有性激素,世界將沒有愛情和生育。

●沒有膽固醇,人體將無法合成維生素D,鈣質就不能形成骨骼,我們不可能直立行走。

●沒有膽固醇,肝臟無法制造膽汁酸,人類將無法消化脂肪。

●沒有膽固醇,動物細胞膜無法成型,地球上就不會有動物和人類。

●沒有膽固醇,就沒有高密度脂蛋白(HDL)顆粒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顆粒,它們由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蛋白質(載脂蛋白)組成,都具有重要的免疫、抗炎和抗氧化功能。

目前的膽固醇體檢指標包括總膽固醇、LDL膽固醇和HDL膽固醇。但嚴格來說,“LDL膽固醇”的說法並不科學,應該改為“LDL顆粒”。因為LDL不僅攜帶膽固醇,也攜帶甘油三酯和磷脂以及蛋白質等物質。另外,醫生告訴你的所謂的LDL膽固醇,實際上並不是測量出來的,而是推算出來的。這種算法假定總膽固醇等於HDL、LDL和VLDL(極低密度脂蛋白)之和,而VLDL為甘油三酯的1/5(舊制)或1/2.2(新制),但這忽略了UDL(乳糜微粒)和IDL(中密度膽固醇),並且是有條件的,可以產生很大誤差,更無法反應LDL顆粒大小。具體計算公式和成立條件如下(新制):LDL = 總膽固醇 – HDL - 甘油三酯/2.2,甘油三酯 < 4.5mmol/L。

具體而言,HDL顆粒外層主要由載脂蛋白A-1包裹,可運載24種免疫分子,而LDL顆粒外層主要由載脂蛋白B包裹,發揮著“哨兵”的作用。HDL顆粒幫助清除血管毒素,LDL顆粒運載脂溶性抗氧化劑,如胡蘿蔔素、維生素A和維生素E。HDL顆粒具有強大的抗炎功能,是心腦血管健康的一個金指標。因此,HDL顆粒中的膽固醇(HDL-C)被譽為“好膽固醇”,一般情況下,水平越高越好。

不幸的是,LDL顆粒中的膽固醇(LDL-C)卻被戴上一頂“壞膽固醇”的帽子,這是不公平的。除了具有免疫、抗炎和抗氧化功能,LDL膽固醇還用於製造性激素、維生素D、膽汁酸和細胞膜,並且可以修補創傷和血管漏洞,堪稱“防水創可貼”。臨床觀察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損傷越嚴重,周圍的LDL膽固醇就會越多,但這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結果而非原因。正如妮娜﹒普朗克所說,就像你在起火現場總是看到消防員,但他們是來救火的而非縱火犯。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豬腦、羊肝和雞蛋黃裡的膽固醇最多?為什麼人體內的膽固醇集中分佈在大腦、肝臟和卵巢等關鍵部位?(人腦重量佔體重的2%,腦中的膽固醇卻佔到身體總膽固醇的25%!)因為一旦膽固醇不足,大腦和肝臟等要害器官就不能正常運轉,長此以往,可能導致痴呆、抑鬱、自殺、暴力、腦卒中、各種炎症反應、不孕不育和癌症等。

舉例來說,當體內膽固醇水平過低時,腦細胞裡血清素的受體就會減少,而如前所述,血清素參與對食慾、性慾、睡眠和情緒的調控。包括“挪威HUNT2研究”在內的多項研究表明,膽固醇水平高的老年人比膽固醇水平低的更健康長壽。著名英國心血管專科醫生Malcolm Kendrick在《The Great Cholesterol Con》一書中指出,大量研究結果顯示,越是吃高飽和脂肪、高膽固醇飲食,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越低,總死亡率也越低。

另外,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低膽固醇水平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而高膽固醇水平則有利於抗癌。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於2016年3月17日在線報道,通過提高T細胞中的膽固醇水平,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有效控制了小鼠的皮膚癌和肺癌。

朋友們,敵視膽固醇無疑會增加降膽固醇藥物廠家和開處方醫生的收入,但對你我的心血管和身體可能只有壞處而沒有好處。

好消息是,美國人終於有“迷途知返”的跡象。2013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和美國心臟協會(AHA)聯合頒佈新版“成人降膽固醇治療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風險指南”,認為目前沒有證據支持為不同人群制定相應的LDL膽固醇和非HDL膽固醇治療目標,放棄了降低膽固醇的目標。

2015年,美國和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改革膳食指南,決定取消對膽固醇攝入量的限制。儘管美國膳食指南諮詢委員會依然堅持膽固醇不是“好東西”,但已經承認攝入含膽固醇的飲食與心血管疾病無關。多年以前,英國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已經撤銷了對飲食中膽固醇的限制。

而早在10多年前,筆者就取消了對膽固醇的歧視和限制。

(摘自西木博士、杜國強和施南峰合著的《從治療到自愈》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