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古城是怎样消失的?古代真有“精绝国”吗?

尼雅古城:尼雅古城指的是尼雅遗址,是汉晋时期精绝国的故址,位于中国新疆民丰县,年代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5世纪。

尼雅古城的遗址是一个以东经82度43分14秒,北纬37度58分35秒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精绝国”真的存在过吗?

尼雅古城是怎样消失的?古代真有“精绝国”吗?

尼雅遗址


《汉书·西域传》是这样描述精绝国的: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胜兵五百人。精绝都尉、左右将,驿长各一个。北至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至戍庐国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弥四百六十里。”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把这里称做尼壤城:

“媲麽川东入沙碛,行二百余里,至尼壤城,周三四里,在大泽中,泽地热湿,难以履涉,芦草荒茂,无复途径,唯趣城路仅得通行,故往来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萨旦那以为东境之关防也。”

对于“精绝国”,现代学者是这样定义的:“精绝国”是西汉时期中国西部一个比较小的国家,位于尼雅河畔的一处绿洲之上。

“精绝国”以农业为主,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商贾云集,繁华富庶。东汉后期,精绝国被日益强大的鄯善国兼并。后来,受魏晋王朝节制。唐朝时其都城尚存,称尼壤城。

“精绝”这个国名最早出现是在历史学家班固编著的《汉书·西域转》里:

精绝国,国王驻精绝城,距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人口四百八十户,三千三百六十人,其中胜兵五百人。

设置有精绝都尉、左右将军、译长各一人。北距西域都护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里,南距戎卢国四日的行程。地形闭塞,交通不便;向西通扜弥国四百六十里。

掩埋在黄沙下的尼雅古城

尼雅古城是怎样消失的?古代真有“精绝国”吗?

尼雅遗址


1900年,探险家斯坦因来到了尼雅河流域,从当地的老人口中,他得知有人曾在附近的沙漠里看到过半掩的古代房屋,这引起了他的兴趣。

一天,他在市场上看到了写满古老文字的木牍,他打听到木牍是由一位磨坊主从坍圮的古代房屋中找到的,斯坦因当即决定雇这位磨坊主为向导,带领他寻找这处古代遗址。

就这样,斯坦因闯入了尘封了十五个世纪的沙漠秘境尼雅古城。

尼雅古城遗址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民丰县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分布范围南北长约30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其间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铸遗址、墓葬、果园、水渠、涝坝等各种遗迹约百余处。

遗址中心的标识物是一座佛塔,这说明这里的居民大都是佛教徒。佛塔周围流散分布着组成的聚落、冶作坊遗址群、墓葬等。

遗址内的建筑都保存的比较完好,地基一般用麦草、牛粪等台泥铺墁,墙壁多为红柳编成,再外垠泥土。室内建有炉灶和贮藏窖。并且遗址内还有渠道和古河道的痕迹。

那么谁才是这里原来的主人呢?1931年,第四次进入尼雅古城的斯坦因,在遗址内找到了有“汉精绝王”字样的汉文简牍,精绝国和尼雅古城遗址就此被正式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早在斯坦因发现尼雅古城之前,法国的一位学者格伦纳就做出过猜测,他认为失落在历史中的汉代西域小国“精绝”,很可能被掩藏在尼雅河流域的某处沙漠之中。

尼雅古城是怎么消失的?

尼雅古城是怎样消失的?古代真有“精绝国”吗?

尼雅遗址


在唐代僧人法显的《佛国记》以及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曾描述过尼雅古城在唐代时的模样:“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聚遗骸以记之。”

千年以后斯坦因所见的尼雅古城则是:自西至东全长达八百英里以上,上面满是碱块以及风蚀了的土块……因为缺少水分,不仅人类,实际上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不能生存。

那么,尼雅古城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一种说法是因为战争,因为遗址出土的木简中,曾经反复提到苏毗人的侵略,并称苏毗人性情悍勇。

这样的情况当然是有是,但存在的问题是,遗迹中没有断戟残剑沉埋沙中,也没有白骨遍野的战争痕迹,所有出土的古尸,都是平静面又安详的,大礼安葬,陪葬物丰富。

也有说法是尼雅古城毁于自然条件的恶化。尼雅古城遗址在尼雅河流域的北边,而当时的尼雅河属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域的气候异常干燥,沙漠化的进程非常迅速,而其中的河流也经常改道或者消失。

如果养育着“精绝国”的尼雅河改变了流向,或者水量减少,他们确实可能会放弃这一片曾经世代生活的土地。

在民丰县里,还有这样一个关于尼雅古城消失的传说:“精绝国”国王想把宠爱的女儿嫁给自己国家的一位勇士,而任性的小公主却爱上了异国的首领,于是战争开始了。

战争带来的无休止的杀戮终于让老天爷发怒了,一场漫天风沙飘过,尼雅城被掩埋,没有一个人能够逃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