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霸海空:一代經典的美國海軍3T艦空導彈體系

爭霸海空:一代經典的美國海軍3T艦空導彈體系



二戰結束後,各種導彈武器迅速成為以美、蘇為首的世界各軍事強國的發展重點。尤其是蘇聯,在赫魯曉夫上臺後,將新型導彈武器作為與美國對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海軍裝備發展上,赫魯曉夫徹底摒棄了斯大林建設大型艦隊以對抗美國航母編隊的傳統做法,而是另闢蹊徑,大力發展以空艦導彈、艦艦導彈和潛射巡航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各型戰術轟炸機、巡洋艦、驅逐艦和常規/核動力潛艇。以此為基礎,時任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針對美國航母編隊提出了著名的“飽和攻擊”理論。由此,美國海軍面臨的防空壓力愈發嚴峻。


爭霸海空:一代經典的美國海軍3T艦空導彈體系


其實,美國海軍並非沒有準備,早在1944年就啟動“熊蜂”計劃就足見其遠見。而該計劃最終結出的碩果也非常誘人,即被稱為3T的3種艦空導彈——“黃銅騎士”“小獵犬”和“韃靼人”(這三個單詞的第一個字母都是T)。

“黃銅騎士”遠程艦空導彈採用固體火箭助推器和衝壓發動機兩級設計,頭部進氣,彈體中部有4片切尖控制舵面,尾部為4片矩形全動彈翼,固體火箭助推器尾部也有4片固定彈翼,所有翼面均為X佈局且處於同一平面上。在制導方式上,“黃銅騎士”採用了當時較為先進且複雜的中段雷達波束+末段半主動雷達制導的複合模式,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裝備重達158千克的連桿式高爆戰鬥部。與當時蘇聯、英國研發的第一代艦空導彈一樣,“黃銅騎士”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包括助推器在內的全彈長9.53米,直徑760毫米,翼展2.9米,發射全重3175千克,其最大射程達到了驚人的120千米,射高也達26千米。

在“黃銅騎士”研發的同時,美國海軍還展開了“小獵犬”中程艦空導彈項目。該型導彈採用與“黃銅騎士”相同的中段雷達波束+末段半主動雷達制導模式,但是彈體發動機改為固體火箭發動機,彈體中部、尾部和助推器尾部同樣採用X佈局的3組氣動翼面。其外形尺寸比“黃銅騎士”小很多:包括助推器在內的全彈長8.23米、直徑300毫米,翼展1.25米,最大射程35千米,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採用100千克連桿式高爆戰鬥部。“黃銅騎士”和“小獵犬”的相繼服役使得美國海軍建立起了中遠程艦載防空系統,但是這兩型導彈的體積和重量還是太大,無法裝備在護衛艦一級的艦艇上。於是,在“小獵犬”的改進型“高級小獵犬”的基礎上,美國海軍研發了“韃靼人”近程艦空導彈。

該型導彈可以被視為是去掉了助推器的“高級小獵犬”,由於只用於近程點防禦,因此只採用了半主動雷達制導模式,全彈長4.6米,直徑300毫米,翼展520毫米,最大射程16千米,發射重量68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2馬赫,裝備25千克連桿式高爆戰鬥部。“韃靼人”近程艦空導彈的研發也為之後“標準”系列艦空導彈的登場奠定了基礎。


爭霸海空:一代經典的美國海軍3T艦空導彈體系


“小獵犬”“黃銅騎士”和“韃靼人”分別於1955年、1959年和1961年服役,從而構成了美國海軍完整的遠、中、近3層艦載防空系統,裝備在包括航空母艦和巡洋艦在內的各型艦艇上。但是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小獵犬”“黃銅騎士”和“韃靼人”的諸多缺陷卻無法彌補,比如:來襲空中目標的方位、高度、距離等參數需要兩座標搜索雷達+測高雷達的組合模式才能測得,精度差、反應慢;作戰信息中心採用人工作業方式,效率低下;計算機性能有限,導致武器指揮系統效率低。


爭霸海空:一代經典的美國海軍3T艦空導彈體系


而最為致命的在於,導彈發射後直到命中目標需要1部火控雷達提供中段雷達波束制導以及1部目標照射雷達提供末段半主動雷達制導,因此能夠安裝多少部這種雷達就決定了1艘區域防空艦的火力通道數量。即便是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美國海軍“長灘”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滿載排水量達17500噸),其火力通道也只有6個,還不及後來滿載排水量只有9957噸的“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的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