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說說印度。

印度不是一個普通的國家,截止6.19號為止,印度新冠疫情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英國,位列第四,大有趕超之勢。不知道巧合還是,2019年印度GDP正好也在英國之上,位列第五。


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系之一,以及近些年來的表現,尤其最近這些天和周邊國家,巴基斯坦、尼泊爾,也包括中國邊境摩擦,顯然三哥飄了。

要一個圍毆其他三個國家。


簡單說一下印度的歷史,印度人民是怎樣一群人,為什麼包括閱兵在內如此嚴肅的場合,也表現的極為魔幻,笑料百出,也就能理解當下迷惑行為了。


一切就要從古印度開始說起。

當時印度版圖大概是這樣的。

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表面上都是印度人,實際上嚴格劃分下來,民族也是多種多樣,畢竟四千年的歷史,基本都是一直被外族入侵之下壯大的...


印度三面臨印度洋,北邊有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天然屏障,講道德,這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怎麼會被頻頻入侵,甚至一度淪為殖民地,幾乎斷了傳承?重點來了,畫圈的地方要考。


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的交匯處,居然有個缺口,這個缺口叫開博爾山口,正對西方...好好的一個世外桃源,居然漏風,這就很尷尬了。


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印度有兩條著名的大河,印度河和恆河,河流一般是文明的發源地。最早的印度,有一批原住民,達羅毗荼人,住在印度河附近的,慢慢誕生了哈拉帕文明。


一個文明的發展和輝煌和人是一樣的,會從弱小到強壯到衰老,哈帕拉文明不知道怎麼的不景氣了,好巧不巧,西邊過來一群人,穿過開博爾山口,征服了達羅毗荼人,西邊那些人是誰呢?是雅利安人。後來雅利安人慢慢擴張到了恆河區域,稱霸了古印度北方,只是雅利安人雖然是統治者,可是人少啊,怕管不住達羅毗荼人,所以就分成了幾個階層,工作生活嚴禁跨界,種姓制度就這麼開始演變了。


再完美的制度都有不公平,何況這不公平的制度?

於是又誕生了佛教和耆那教,宗教文明也開始演變。雅利安人佔據了北方,達羅毗荼人逃到了南方,北方白人多,南方黑人多。


古印度還沒能大一統呢,開博爾山口又來了一波人,波斯。


波斯興起於伊朗高原的西南部。而全盛時期領土東起印度河平原、帕米爾高原,南抵埃及、利比亞,西至小亞細亞、巴爾幹半島,北達高加索山脈、鹹海。


波斯帝國太強大,以至於忘乎所以,手伸的太長,全面擴張,結果先被斯巴達三百勇士幹懵逼,然後又碰到了希臘如日中天的亞歷山大。


希臘在亞歷山大帶領下,不但打敗了強大的波斯,順便也來到了印度,此時被波斯干翻的印度就是嗷嗷待殺的肥羊啊。


這時候,印度真是國運來了,希臘人打仗太久了,一些人不幹了。


印度這隻嗷嗷待殺的肥羊給大瘸了後,亞歷山大帶著希臘人撤了,留下小弟守在印度,巧不巧,亞歷山大衣錦還鄉路上,得病死了。


這時候有個叫旃(zhan)陀羅笈多年輕人率領同胞起義,把希臘人趕了出去,後來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叫孔雀王朝。


旃(zhan)陀羅笈多老家有個國家,叫摩揭陀,在恆河邊上,建立孔雀王朝的是大名鼎鼎的阿育王,創始人旃(zhan)陀羅笈多年輕的孫子。


看看,王朝霸權,也非一日之功。


阿育王打仗很厲害的,建立了當時最大的王朝,後來不知道遇到了什麼,洗心革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佛教就是在他的推廣下,把釋迦牟尼的舍利子,送往世界各地。


孔雀王朝版圖不小,不過最南邊,還是沒打下來,有一堆小國。


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任何強大的王朝,都逃不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定律。


孔雀王朝最後也四分五裂了。


開博爾山口來了一波又一波人,都對這塊肥沃的土地很垂涎,只不過垂涎的人多了,都擠在開博爾山口那塊幹架,短時間誰也沒法深入。


這時候有個值得一提的國家,匈奴。把大月氏趕到了西域,張騫出使西域,就是為了聯合大月氏一起削匈奴,沒想到大月氏只想一心搞經濟,後來更是舉國搬遷,溜之大吉,跑到印度邊上,佔了印度很大一塊領地,後來日子好了,改名貴霜。跟大漢帝國、羅馬帝國、安息帝國並稱歐亞四大帝國,韜光養晦之後,多牛?


兩百年後,貴霜也是塵歸塵,土歸土,分崩離析了。


這時旃陀羅笈多老家摩揭陀時來運轉,旃陀羅笈多一世出世,後來建立了笈多帝國。


笈多帝國不行了之後,又有了個戒日王帝國。


這會兒,唐三藏跋涉千里,從大唐來到了印度。


唐代鼎盛無比,戒日王和唐太宗成了好友,互通有無。


後來唐太宗派王玄策去了印度,搞好關係嘛,要多走動,沒成想,戒日王死了,王玄策被關押,二十八位兄弟戰死。


王玄策想方設法逃脫,跑到了吐蕃,向贊乾布還有泥婆羅的國王借兵,憑大唐的關係,搞到了共計八千軍馬,經過三天的鏖戰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落水淹死的上萬人,一舉拿下了茶鎛和羅城兩城。阿羅那順跑以後還聚集兵馬負隅頑抗,結果被擒,押回了大唐。


戒日王時代很短暫。


阿拉伯誕生了強大的伊斯蘭教。


其實阿拉伯距離印度比較遠,平時沒啥衝突。


好巧不巧,突厥被大唐趕到了中亞去了。可能打仗打的有了心理陰影,突厥信了伊斯蘭教,跟著阿拉伯人混,順便在印度碰碰運氣,打下一片江山。


他們建立了德里蘇丹國。


非我教人,其心必異,所以也就成了今天這個樣子,佛家在印度沒了,印度教苟延殘喘。


強悍的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


沒想到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在突厥這吃癟,戰敗了。


蒙古大軍遊走歐亞大陸之際,遇到了兩個反抗傢伙,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中亞的帖木兒。


朱元璋,看過明朝那些事兒的大家都熟,沒看過的其實也挺熟。


帖木兒不咋地,但是有個後人,叫巴伯爾。


也學著突厥來印度碰運氣,結果同樣的,佔了一大部分地,建立了強大的王朝莫臥兒帝國,差不多和封建王朝迴光返照的清朝同期。


巴伯爾孫子叫阿克巴,身為穆斯林,卻十分包容其他宗教,阿克巴有個孫子叫沙賈汗,沙賈汗很愛他一個年輕的老婆,只不過老婆死的早,於是修了一座陵,就是今天的泰姬陵。


泰姬有個兒子叫奧朗則布,關了老子,殺了其他兄弟,打仗、收拾其他宗教,然後國庫虧空,沒辦法了,找外援。


找到了英國東印度公司。


歐洲文藝復興好多年了,也開啟了大航海時代。


葡萄牙人、荷蘭人都來到了印度淘金。


英國人先幹翻了葡萄牙人,佔了點地,開始做生意。


印度這會兒亂吶,打的熱火朝天,民不聊生,老百姓只能來英國人這裡,東印度公司打工。


慢慢的管理了一些印度人。


印度人窩裡橫了,給英國人一頓收拾,地盤也佔了。


這會兒法國人來了。

擺明搶地盤,搶生意啊。


一頓互毆,英國人勝了,地盤繼續擴張。

印度人兩耳不聞窗外事,還在內戰。

到了最後,東印度公司幾乎接管了印度。

英國本土呢,開始了工業革命。

英國人開始搜刮印度資產、人力....


終於有一天,印度人在1857年大起義。

結局是,過了一年,維多利亞女王正式統治印度,修鐵路、辦教育,倒是有點像投資~

莫臥兒帝國首都德里也變成了新規劃的首都,新德里。


一波受到英國先進教育的印度人,覺醒了。

他們組了個團,交印度國民大會黨。


聖雄甘地和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都當過這個黨的領袖。

事情從英國人打死印度人,史稱阿姆利澤慘案有了轉折。


英國打完了二戰,也沒什麼精力應付印度了。

1947年,印度獨立了。

注意,是英國同意印度獨立。

印度除了印度教徒,還有穆斯林。


國大黨懟英國的時候,穆斯林也組了個團,穆斯林聯盟。

國大黨當家的叫印度斯坦,穆斯林當家的叫巴基斯坦,他們在印度河流域。


巴基斯坦在開博爾山口附近。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真正成立。


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英國為了能確保英國長期穩定的統治印度設立了所謂的三個緩衝區:一個是西藏,一個是印度洋,一個是阿富汗,可憐的阿富汗,是唯一一個內陸各方接壤的緩衝地帶,幾乎就是四戰之地。


再就是英國虛的麥克馬洪線,想要染指西藏。

新中國之後,遺留的邊境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1959年,雙方在邊境衝突升級,經常大打出手,完了就互相指責,到了1961年周恩來總理還特地飛到印度和當時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會談,沒結果。

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 尼赫魯和周恩來 >

1962年,中國多方努力希望和平解決,都無功而返,終於決定要反擊一下。


而1962年10月,正好美蘇發生古巴導彈危機。


中方投入西藏方面2個師實際上是4個團,新疆1個團,參戰兵力合計18000餘人。


印軍部署的兵力有1個軍部、1個師部、4個旅部、21個步兵營,總計約22000人。


整個衝突持續一個多月,中國軍隊殲滅印軍3個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還殲滅4個旅各一部,印軍損失6000多人,中方陣亡722人負傷697人,取得了完勝。


這是歷史背景。


和平了五十多年,印度人心思又活絡了起來。


想想看,印度一直被英國統治,如今GDP反超英國,可算揚眉吐氣了,能不上頭?能不信心爆棚?

就像一個很窮的人,經過幾十年悶聲發大財,突然有一天闊起來了,超過當年東家了,能不顯擺一下,朝周邊秀秀肌肉,順便轉移下國內矛盾?


甩鍋這塊,政治強人莫迪沒有川建國的厚臉皮,暗戳戳的來一下,噁心一下,還是能做到的。


所以也就有了最近衝突那一幕。


我們的人民解放軍不是吃素的,關乎國家領土問題,必然寸步不讓。


在歷史學家馬克斯維爾所著的《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就這樣比喻道:印度玩的是一個俄國左輪槍遊戲,他們信心滿滿地相信,這把槍裡沒有子彈。

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中國和自己周圍鄰居們之間的矛盾,一半以上都是美國和中國的矛盾。中日,臺灣問題,中印,南海,本質都是中美之間的矛盾。

印度是把腦子栓到褲腰帶上和中國賭。

中印衝突:說說印度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外交部官網、觀察者網、b站印度歷史疆域變化、鐵血網、網絡等

參考文獻:

[1]中印邊界爭端反思,內維爾·馬克斯維爾

[2]紀錄片:印度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