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市自動化改造調研,服裝生產線如何開啟智能化

“智造東南飛,即將入海西”,在石獅市人民政府、石獅市工業信息化和科技局發起的“石獅市智能化改造調研”行動中,我們從第一期調研的數家成衣製造企業的智能化改造進程中發現了這樣的趨勢。


作為本次調研執行單位,海西智能裝備中心(以下簡稱“海西智能”)以其中三家成衣製造企業作為不同階段智能化改造的典型,深入分析石獅市目前的智能化改造現狀,思考智能化改造的未來之路。


以“泉、廈、漳”為代表的閩南金三角,在2019年的工業產值已與發達工業經濟體非常相近。而單單是泉州一地,去年的工業產值就已超過北京,接近六千億元,與廣州僅差一步之遙。


石獅市作為大泉州的重要組成,有“中國服裝之都”和“東方米蘭”之譽。2019年該市規上工業總產值1277億元,增長4.5%,其中,紡織服裝業完成產值580億元,佔比45.4%。

為進一步推動石獅製造業更好地實現智能化改造落地,促進產業技術轉型升級,石獅市人民政府和石獅市工業信息化和科技局開展了“石獅智造”功能與品質專項行動。作為此項行動的重要組成,海西智能負責對生產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調研。


簡單來看,產線非標,產品價低,個性度高——這三點是制約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的三大瓶頸。


但既然是瓶頸,就是需要突破的。這也是我們以“智造東南飛,即將入海西”為主題調研的大背景。針對這三大困境,我們的調研也有“三大目標”,即“瞭解產線智能化的應用現狀,企業在智能化改造上的階段規劃,以及需要政府及業界在改造過程中提供哪些幫助和支持”。


石獅市自動化改造調研,服裝生產線如何開啟智能化


在石獅市人民政府、工信局的領導,以及錦尚人民政府的配合下,本次一期調研活動,海西智能調研小分隊分別走訪了位於石獅市的數家成衣製造企業,並從其中篩選出三傢俱有典型代表企業,按照智能化改造高、中、低的程度不同,將它們分成A企業、B企業,以及C企業。


下面,就從我們所要了解的目標,來分別看看這三家生產企業在突破智能化改造的瓶頸上是如何切入的。


A企業:C TO M,用柔性化滿足個性化


A企業是本次走訪企業中在智能化改造上認知程度最高的。目前,該企業已經基本完成全產業鏈的智能化覆蓋,包括織布、印花、繡花,到數碼打印,都已經實現柔性化生產,可以達成個性化定製。


事實上,從企業經營情況來看,公司在近年經歷了較大的業務轉折。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為終端市場需求逐漸向個性化轉變,同一品類的訂單量越來越少,從最初的幾十萬件降到幾萬件,再到數千、數百件,而到了現在,幾十件的訂單也非常常見。


從大宗、同質化的批量訂單,到少量、多元化的差異化訂單,其實不僅僅是A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應該說是服裝生產企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但為什麼A企業可以做到大單大做,而小單也可以承接?主要是因為他們做到了柔性化生產。


柔性生產,是指以高度柔性的以計算機數控機床為主的製造設備來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即使在汽車、3C、新能源等標準化產線作業下,柔性生產也是難題之一。而在服裝生產,這類有更多非標工藝的產線形態下,柔性化更是智能化改造的重點突破口。


從A企業的這一嘗試來看,確實是有非凡意義的,我們來看看它究竟是怎麼做的。


在A企業看來,即使面臨訂單碎片化、需求多樣化的現狀,智能化產線反而更亟需搭建。而對於智能化場景的應用,不僅需要硬件設備,軟件和網絡端口也需同時建設。


在硬件使用上,已經上線了自動裁床、自動拉布、智能吊掛,以及到後段包裝,基本完成智能化裝備的配套;軟件的應用上,搭建了海外訂單管理系統和國內自動派單系統,包括APS和MES系統。此外,A企業非常具有前瞻性的舉措還表現在5G網絡的搭建,截止目前,5G網絡已鋪設完畢,即將投入使用。


石獅市自動化改造調研,服裝生產線如何開啟智能化


一家成衣製造商,能做衣服就可以了,最多買一些可以降本增效的智能化設備,為什麼要搭建APS和MES系統?為什麼還要鋪設5G網絡?


答案是:因為C TO M。


“C TO M”展開看是Customer(顧客) to Manufacturer(定製),這個概念並非新晉,很早之前就已經被人提出。像英國的維珍集團,就是很著名的個性化和定製化生產企業。但在從前,因為生產力的侷限,定製化只能滿足很少一部分願意支付額外溢價的小眾和偏高收入人群。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逐漸提升,“個性化需求”也從舊時的王謝堂前燕,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伴隨著個性化的普及,“C TO M”的商業化模式應運而生。


不得不說,做“C TO M”的A企業,正是為了滿足這樣的需求潮流才在智能工廠這件事上如此上心。對於小批量多樣化的訂單來說,必須提升產線各個環節的完工和轉換效率,同時必須讓每個生產環節都形成快速反應、智能調控、失誤率低的閉環,才能保證全生產鏈的順利完成和交付。


除了智能工廠的建設,目前該企業還搭建了跨境電商平臺,國內電商平臺也正在構思中。從全產線的自動化改造率來看,從海外下單,到國內排單,到智能化生產,再到後枕包裝和倉儲物流,除了倉儲物流環節還有待完善,改造率已經實現70%以上。


B企業:招工難、貴助推機器換人,但目標不夠明確


相較於A企業的多元改造,此次調研走訪的B企業在智能化改造上還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硬件設備。


B企業的生產規模比A企業小,日產能在5000件左右,主要訂單來自於國內,產品訂單偏向大宗。


在智能硬件的應用上,主要實現了自動拉布、自動裁床、貼袋/封袋,三個產線流程。因為產量不算高,吊掛設備目前尚未使用。接下來,B企業近期最想改造的產線是在後段的包裝和裝箱。


後段包裝配備了12位產線人員,另外還有5位裝箱人員。以該企業生產負責人給到的最低6萬元/人/年折算,17位產線人員每年成本超過百萬元。高企的人工成本是企業寄希望於機器換人的主要推動力,該負責人說:“希望能有在兩年內可以回本的改造方案”。


而另一方面,之所以機器換人必須提上日程,與產線工人招聘困難的現狀也密切相關。改開以來高等教育逐漸普及,80後年輕人逐漸向更具附加值的崗位求職。該負責人介紹說,目前產線工人很多都是70後,甚至是60後。在生產管理上,也主要集中在這兩個年齡層,很少有年輕人。


但儘管有改造意向,改造目標上還是不夠明確:“不知道從哪些地方下手。沒有看到這方面比較成熟的案例和比較實用的東西。”


C企業:對智能化改造持保守觀望態度


由於受疫情影響產量損失較嚴重,C企業目前處在半開工狀態。在智能化改造上,除了上線半自動裁床,拉布、裝袋、裝箱等主要產線仍然依靠人工。


至於產線智能化改造程度低的原因,該企業負責人認為一方面與訂單量減少、減產有關。另一方面,是因為智能化在解決個性化需求上還是不夠人性化,比較僵硬。


在訂單碎片化的問題上,C企業面臨和A企業同樣的問題。但與A企業通過柔性化積極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不同,C企業在智能化改造能否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上採取保守態度。


但在清晰可見的可替代人工,在較短期就能夠見到成效的產線改造上,比如說後段包裝,也是該企業在考慮的方向。


海西智造調研觀察


此次一期走訪的成衣製造企業,分別呈現了在面臨成衣市場需求較大變革下,同時在遭受疫情的影響下,對智能化改造所秉持的三種態度。


對於A企業來說,儘管仍然面對非標準化的難題,但能積極主動的擁抱市場變化,自建營銷團隊,搭建智能化工廠,通過柔性化生產來應對消費者需求的轉型升級。


B企業的改造態度處於中立,沒有像A企業一樣通過市場需求倒逼生產轉型,而是根據產量決定是否進行設備改造。


在這三家企業中,最為保守的C企業,對於市場預期缺乏樂觀,對智能化改造處於觀望態度。


管中窺豹,從三家企業,可以窺見東南地區的傳統制造業通過智能化改造轉型升級的現狀。像A企業一樣的先行者已經找到了商業模式與智能化改造的最佳結合點,而像B企業一樣的穩步推進者是未來改造的主力軍。對於C企業來說,儘管改造意願尚弱,但在逐漸興起的浪潮下,或者緊隨潮流,或者趨向湮沒,但當下走得慢也並非在未來趕不上,關鍵還是找準定位,奮起直追。


用工荒、招人難、成本高、效率低、良率低……在人工生產面臨諸多問題的當下,智能工廠、無人車間必將是工業4.0時代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終極目標。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中國東南,在臺灣海峽西岸這片被稱為“海西”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綜合發展的區域裡,我們在石獅開啟了尋跡“智造”的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