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诸葛亮生活上的朋友怎么称呼他,是“亮”吗?

温柔繁星


当然是

孔明呗,历史常识不懂,《三国演义》总看过吧?

古代人直接叫别人姓名都是很失礼的,很不尊重别人,你管诸葛亮叫亮,诸葛亮很可能会觉得你在侮辱他。一般同辈相称,都是叫对方的字的,比如玄德,孟德,子龙,云长,孔明,而姓名一般是作为自己的自称。

新三国里就是犯了这个错误,里面的人把字当作摆设,像题主一样直呼其名,非常不尊重人。

难怪曹彰曹植不服曹丕,和他作对,光凭这样一直侮辱自己,换我我也忍不了。


百胜军节度使


这是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慢慢来捋一下诸葛亮的名和字,古代名和字的运用。

亮是怎么来的

诸葛亮,字孔明,名亮。亮复姓诸葛、字孔明。其父诸葛珪、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在泰山郡丞任上(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地区)喜得次子,起名诸葛亮。亮之父诸葛珪继承先祖诸葛丰之《易经》学操,从亮的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乙卯中断出其用神为火,遂起名为亮、字孔明。亮之兄诸葛瑾、之弟诸葛均的名字也是其父诸葛珪从他们的八字中提取用神土来选字而起的名字。

字和名的区别

先来看一下"字",又称"表字",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在本名之外的一个代称。取字的风俗从商朝便开始兴起,周朝开始盛行。我国自古以来便是礼仪之邦,不论做什么都讲究一个"礼"字。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幼名,冠字",《疏》的解释是:"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此外,《仪礼·士冠礼》中也有提到与此相关的内容:"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所以,我们很清晰的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名,是一个人小时候取得,只能在小时候叫。或者是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叫的,比如:君王、父亲等;在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成年要举行加冠之礼;女子十五岁成年,成年要举行及笄之礼。在这个典礼上面古代的成年男女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字"。

名不是别人随便叫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譬如,《论语》记载,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一般地说,自称名的场合,常是下级面对上级,臣子面对君王,晚辈面对长辈。同样地,称谓对方时,便以称字而为礼貌。尤其是下级谈及上级、臣子谈及君王、晚辈谈及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称字。至于平辈之间,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多。如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子卿自是苏武的字。

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时,曾作严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当着严武的面说:“不谓严挺云乃有此儿!”因为失言,他竟直呼严武父亲的大名。这下可把严武弄火了,他顿时暴跳如雷“杜审言之孙敢捋虎须乎?”杜审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严武“回骂”又升一级,可见当时称谓要求之严格!

字诞生的另一个原因

当人成年后,就需要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如果同辈人再用"名"称呼,就会显得不尊重、不礼貌。所以"字"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方便同辈的其他人称呼,才会被创造出来。

儿子对父亲都是叫“父亲/父帅/父王 ” 父母对儿子后面都是加个儿的居多,或者称字,例如刘备叫刘禅为禅儿,或者公嗣,又有乳名阿斗之说。儿子对母亲一般都叫母亲 或者母后. 夫妻之间,妻对父一般是夫君,君臣之间大多是臣称君为主公 或者称他的官位,例如李儒叫董卓相国,而君王直称臣下的字,例如曹操可以对郭嘉说奉孝,刘备对诸葛说孔明等等。

综上所述,诸葛亮的朋友圈对诸葛亮的称呼应该是孔明,而非亮。


小柒的旅行江湖


在东汉末年,有身份的人名字分为名和表字之分。

如诸葛亮,字孔明。表字一般是对名的一个阐释或者说是长辈对其期望,如“孔明”跟“亮”意思一样。曹操,字孟德,“操”是至操守,品德高尚之意,所以表字“孟德”,孟是大的意思,也即是品德高尚。所以一般熟人之间称呼都是称呼表字,暗含陈赞美称。

当然称呼表字,一般是地位相近,或者关系亲密。

地位悬殊,或者关系一般者一般称官职之名。诸葛亮贵为丞相,百官之首,其他人当然称呼其丞相,刘备为主君,可称呼其孔明。

其他官职一般都有对称的称呼。如一州之首的州牧或者刺史,一般称呼“使君”或者以州之名称呼。如“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时的刘备身为豫州幕,所以曹操称呼其“使君”。刘表任荆州牧,人称为“刘荆州”。这些是官职明确,天下之人皆可称之。

还有些人地位尊崇,地位低的人不知道面对的是何职位,或者是对年纪大的尊称,有个普遍的称呼就是“公”。面对比自己地位高点的人称呼其“姓+公”的方式肯定不会错,如“诸葛公”。

面对面直呼其名,只有三种情况,第一,血缘上的长辈对晚辈;第二,自称以表自谦;第三,骂人!所以想称呼诸葛亮为“亮”,你就等着找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