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里面所刻画的是什么样的人性?现在是不是仍具有普遍性?

牧影计划


这是一个好问题,很高兴为您解答。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无疑是伟大的,其文学作品带来的影响更是独一无二的。鲁迅先生的杂文小说我看过不少,凝练辛辣,一针见血。在此向大家浅谈交流,以为抛砖引玉。

整体来看,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旧中国三种类型的人物:

第一种是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的惨遭封建文化荼毒,迂腐守旧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二种是是以阿Q、闰土等受封建社会压迫而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的农民形象。

第三种则是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受旧社会封建制度剥削凌辱愚弄,冷酷虚伪劳动妇女形象。

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罪恶和人吃人的本质。批判与讽刺了封建社会制度所形成怪异现象和病态社会,流露出鲁迅对那个时代底层人物的无限同情。

以孔乙己为代表的苟延残喘,迂腐陈旧的丑恶人性。

《孔乙已》中,鲁迅先生并没有为主人公孔乙己设置过多的语言。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的语言!比如:“窃书不能算愉”“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读过书,.....,我便考考你,茴香的茴字,怎么写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 下回还吧,这回是现钱,这回要好酒。”这些语言深刻、精准而地突出了主人公的性格。我们看清楚了孔乙己那迂腐陈旧的性格。在他看来,像愉窃这种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偷东西被打断了腿,还要遮掩虚假的辩解说是“跌断,跌,跌....”。这些语言,把深受封建传统糟粕荼毒的心理观念充分揭示了出来,孔乙己无可奈何的没落和死亡是封建知识分子的没落与死亡,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以阿Q、闰土为代表的自暴自弃,欺软怕硬的滑稽人性。

精神受到极其严重扭曲的阿Q他凭借自欺自瞒、妄自尊大、欺软怕硬的精神胜利法,一直进行自我意淫,自己永远是胜利的滑稽心理。他生活在偏僻落后但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赵太爷等拿他作为压榨、嘲弄的对象。阿Q也曾对进行反击,但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逐渐形成了他精神胜利的处世哲学。阿Q经历很丰富,见过了很多世面。他当过仆人,做过小偷儿,见过杀革命党,也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大革命。未庄受到革命冲击的时候,赵太爷没有思想准备而呈现非常慌张混乱。 阿Q这个压在生活底层的农民,看到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欺压他的人大祸临头的时候,他感到心情舒畅燃起复仇的意识。这些都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在革命风浪中对旧社会债怒的心理状态。

以祥林嫂为代表的迷信愚昧、懦弱胆小,麻木不仁的病态人性。

样林嫂代表了那个社会朴实勤劳能吃苦的劳动妇女。她默默地干活,只想靠自己去谋生活。她十分遵守传统的规矩,没有太多的思想观念。就算是不相称的婚姻,她毫无怨言,默默忍受。他的婆婆把她卖给贺老六。贺老六是朴实的农民,祥林嫂在这里才尝到人间的温暖,过到人的生活,扭曲的性格再次得到了复归。所以老婆子说,她生了孩子,“母亲也胖,儿子也胖,.. 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也像卫老婆子说的“天有不利风云,”不久,贺老六和她的阿毛都死了,这些事情对她的打击太大了。鲁四老爷的恶言恶语,柳妈的威胁恐吓,村人的诋毁伤害,庙杞的敲诈勒索,撕碎了她的最后防线,社会剥夺了她安稳地做奴隶的权利,最后怀着战栗的恐惧,离开了这阴冷的人间。

鲁迅小说启蒙意识,忧患意识在当代作家的写作中获得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鲁迅留下了更大的追寻与反思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真诚地面对时代和社会人生,提升自身言说与写作的意义,在中国这块坚实而厚重的大地上,发出自己真实的生命的内在之音。



何苦来


从古至今的普遍性。


果慈a


鲁迅的作品关于对人性的刻画最多的、最深刻的就是:赤裸裸地揭示国人的人性冷漠,麻木不仁。

在当今社会任然具有现实意义,对于不良现象的批判依然具有普遍性。因为在鲁迅的作品背景年代国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底层国人被压迫的饥寒交迫,痛不欲生,早已失去了那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心,只为生计麻木不仁。

而现在虽然社会状态转变,国家强大,民众富足,物质文化空前高涨,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缺跟不上节奏,导致一部分民众道德阵地沦陷。只为自己的利益,无视他人的生命,无视社会道义,依旧冷漠残忍,麻木不仁。

所以,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是莫大的讽刺,其光芒的耀眼程度不亚于那个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