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詩經有云: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自古以來,窈窕淑女都是眾多男性夢寐以求的擇偶標準。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女性在吸引男性方面,除了精通女工,當窗理雲鬢之外,服裝也是重要的籌碼。今天淺談中國古代漢族女性傳統服裝中的一種配飾-披帛。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披帛”一詞雖然至晚唐五代時期才出現,馬縞的《中華古今注》中記載“......尋常宴參事,令披畫披帛,至今然矣。”然而這種形制的服飾從北朝女性服裝中已經出現,沿用至少至宋。明代以後逐漸消失。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北齊 校書圖

披帛是一條長條狀的巾子,搭在肩上,再纏繞於兩臂間,主要用作裝飾。材質一般用錦、緞、綾、莎、羅等製成,有紅、黃、紫等多種顏色。披帛分為兩種制式:一種幅面較寬,略短,長度大約為臀部以下,膝蓋以上,多為已婚女性佩戴;一種較窄,長度大約為臀部以下,接近或超過膝蓋,可達兩米多,多為未婚女性佩戴。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唐 內人雙陸圖

披帛的穿戴方法大約分為兩種形式,一種“V”字型,搭於後肩,再於身前交叉後,自然垂落;或一端置於裙褥,再搭於後肩,另一端置於身前交叉後自然垂落;一種“U”字型,披帛搭於後肩,再纏繞於兩臂上,兩端自然垂落。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唐 鄭仁泰墓陶俑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側面照

目前普遍認為,披帛大約起源於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巴比倫時代,由西亞傳至我國。還有一種說法是由魏晉南北朝時的纖髾(shao)演變而來的。髾:古代婦女衣服上的裝飾,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史記·司馬相如傳》蜚纖垂髾) 。目前我國已發現的記錄可追溯到北朝,經隋至唐,逐漸流行,特別是開元盛世以後,長安作為世界經濟文化中心,在唐代女性中流行開來,晚唐至宋,披帛幾乎成了自信開放的大唐女性必不可少的服飾之一。歷代繪畫作品,文學作品、出土陶俑等都有體現,金元時期,隨著外族入侵,漢族文化受到破壞,明代以後,披帛在民間逐漸消失。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唐 宮樂圖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登封窯博物館 唐陶俑一組

歷代披帛的發展:繪畫中出現早期披帛的是,北齊楊子華《北齊校書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其描繪的是北齊文宣帝高洋命樊遜等多位士大夫諸《五經》諸史的場景,旁邊有兩仕女分別著綠色、紅色披帛,搭於肩上,直垂地面。在唐鄭仁泰(曾任右武衛大將軍)墓中出土的女陶俑,其著淡黃色披帛,一端在裙內,一端繞於肩後,於臂間自然下垂。到了唐周昉《內人雙陸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中,描繪的是唐代貴族婦女遊戲的場景(雙陸:一種行棋的遊戲)。這幅畫面則表達得更清楚,披帛的穿戴形式也有所改變,圖中七位女性中,有四位女性身著披帛,搭於肩上後,又纏繞於兩臂上方,再自然垂落。在晚唐的《宮樂圖》中,嬪妃十人圍坐於大方桌前飲茶作樂,皆身著披帛,其穿戴形式雷同於《內人雙陸圖》,說明此時披帛十分盛行,而且穿戴形式也固定化。又見登封窯博物館藏品唐代陶俑一組,也是此類形象。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宋 秀櫳曉鏡圖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宋 浴嬰圖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宋 妝靚仕女圖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明 吹簫圖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明 秋風紈扇圖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登封窯博物館 明 紅綠彩瓷標本

在宋代的《秀櫳曉鏡圖》、《妝靚仕女圖》中可以看到,其延續了晚唐的制式和穿戴方法。宋《浴嬰圖》描繪的是普通女性為嬰孩沐浴的場景,仍見披帛形象。可見,晚唐到宋,披帛已經成為社會大眾化的女性服裝中的一部分。到了明代,仍然可見少許披帛形象,如唐寅的《秋風紈扇圖》、《吹簫圖》,在登封窯博物館一件明代紅綠彩標本中,也可見端倪。清代至後,消失殆盡。可見盛唐以前,披帛多出現於達官貴人或者名望富紳的服飾中,它的出現不僅反映當時社會的審美,也體現出主人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從地域上來說,處於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地區,披帛出現的頻率和規格越高,邊緣地區,逐漸次之。盛唐至宋以後,披帛逐漸平民化,成為普通女性服飾中的一部分,明代仍有出現,清代消失。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山西永樂殿 元 壁畫 朝元圖 舉笏太乙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七佛圖 供養菩薩 北京故宮博物院

披帛與宗教:宗教中也經常出現披帛形象,見於山西永樂殿西殿的元代壁畫《朝元圖》,朝元圖是道教諸神朝拜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主神的場景。在壁畫局部《舉笏(hu)太乙》右側,可見一女性形象,著綠色披帛長度及地,朝拜主神。佛教中出現披帛的也有很多,在敦煌壁畫中,就有很多女供養人的形象。供養人:就是以香花、燈明、飲食等資養三寶為"供養"。分作財供養和法供養兩種,香花、飲食等物叫財供養;修行積德,利益眾生叫法供養。在佛教中,具備上述供養行為的人,稱為供養人。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哪吒形象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女媧造像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明 唐寅 嫦娥圖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護法善神 左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護法善神 右

神話故事中的披帛:披帛在神話故事中更被賦予神奇功能。人們熟知的“哪吒”,最早記載於元代“三教搜神演義”,哪吒的法寶“混天綾”就是披帛的形象。混天綾又稱紅綾、七尺混天綾等,相傳是女媧娘娘送給哪吒的寶物,可捆人捆物,甚至翻江倒海。宋元時,一尺合今31.68cm,七尺相當於兩米多,與披帛長度也吻合,顯然作者是按照未婚女性的角度來闡釋哪吒。人們熟知的嫦娥、女媧等皆有披帛裝飾。除此之外,門神作為凶神惡煞般的男人形象,竟也有披帛,可見不僅僅用作裝飾,還被賦予了法力,以及對魑魅魍魎的威懾嚇退功能。

女為悅己者容-披帛

當代黃楊木雕-仕女奉茶

披帛與審美:現實中披帛的出現不是為了實際用途,而是為了營造一種生動活潑、婀娜多姿的外形效果。中國男性對女性的審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窈窕為標準,“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纖纖細腰”、“弱柳扶風”等,很多文學作品都有此類描述。窈窕淑女,站立式披帛自然下垂,如柳枝春垂,走動時飄逸舒展,嫵媚動人。虛與實,動與靜,相得益彰,充分詮釋了歷代女性對美的追求和表達。

“清風穿袖散花絮,帛帶縛肩升紙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