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得奇書:《道德經》《中庸》會通,誰能看懂?

今偶得一奇書,見所未見,聞所未聞,雖常聞有見者言儒道互補,然如何互補,雖智如易中天教授等大家學者,亦未嘗論及此種境界,今摘錄其部分精華,看看全國有幾人能懂其意?

偶得奇書:《道德經》《中庸》會通,誰能看懂?

讓一部分人的文化基因先優秀起來

(符合以下三個基本條件者方可讀此奇書:一是智商在100以上;二是有較強烈的求道向善之心;三是思維不僵化。若有不符,請暫勿購、勿讀。)

《道德經》《中庸》會通

(又名《道德經》《中庸》妙一真經)

老子 孔子 子思 原著

龐樸 猶龍先生 口述

猶龍先生 王正之 編校

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因殊勝機緣,得此奇書,系在老子《道德經》、孔子《中庸》等經典的基礎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山東大學終身教授、儒學大師龐樸先生,與隱士猶龍先生嘔心瀝血加以融合創新而成。今錄於此,以饗讀者!餘不多言。

此書目錄及部分精華內容如下:

目錄

(一)序

(二)道之名

(三)道之性

(四)道之用

(五)德之名

(六)德之性

(七)德之用

(八)跋

(一)序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二)道之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無之中,既存且亡者,一切事物也。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常中,欲以得其正。此三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陰陽交感,平衡之區,兼取陰陽之美,故為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中者,乃中正之中,正常之中,最佳蘊藏其間,真善美薈萃之地,非中等之中。中之又中,乃善之又善,斯可謂文明之方向。宇宙間陰陽變幻,得中則物生,失中則物亡,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今強言道,道乃根源,道乃大全,道乃規律,亦特指至善。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遠觀之,人與萬物齊,有共通者焉,皆具陰陽也;詳察之,人可贊天地之化育,制天命而用之,誠乃萬物之靈長,甚獨特也,可與天地並列為三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不可不明,故皆含陰中陽也!不明乎此,煩惱生,紛爭現,戰亂起焉。

(三)道之性

以皆具陰陽而論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以皆含陰中陽論之,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不執兩端之陰陽,則中不可定,易為鄉愿;不知中之所在,則陰陽不明,易是非不分。通乎陰陽之變化,且行乎中正者,唯有道者能之。苟如是,則善惡明矣,是非分矣,浩然之氣生矣,良知致矣,無無明矣,原罪消矣。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四)道之用

1、修身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孰為善,孰為惡,眾說紛紜,似莫衷一是。然則以陰中陽全局觀之,致中和為善矣,餘則過與不及也。善惡豈無憑,斯可為善惡之尺度!於國及天下而論,此亦文明之尺度!明乎此,則宜和其善者,小人則遠之,惡人則斷絕。若和其不當和者,名中而實偏,禍且至矣!小人惡人,常非天生如是,亦曾赤子也,性相近,習相遠也,心念偏邪而已,迷途知返可也。

2、齊家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勿強於人,家親矣,人和矣!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3、治國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為無為,宜在立國初、邦有道、天下平。立國既久、邦無道、天下昏亂,則宜矯枉過正,始可得正。故曰文明之邦,虎狼之師。有剛有柔,陰陽相濟,方可長久。他國乃至敵國之長,不可妒之藐之,吾學之取之,則益增吾之強,唯不可失吾之根。陰取陽長,或陽取陰長,皆益趨中正也。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也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失禮而後法,法也者,社會之底線也。法之不彰,國亂矣;法之不存而國不亡者,未之有也。

4、平天下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5、其他(略)

(五)德之名(略)

(六) 德之性(略)

(七) 德之用(略)

(七) 跋

夫物芸芸,森羅萬象,人之思不可盡之也;人之思紛繁,甚廣甚深,言與文不可盡之也。故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道德經》《中庸》本質相通,各有側重,百家之說,此兩者互補為最,故分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合則更趨完善。諸聖所言,亦復如是。中庸,其止於至善者則同於道,聖人也;其次者同於德,賢人也;再次者同於仁義禮,君子也;禮之下,尚能守法者已反中庸矣,小人矣;法之下者,惡人也。所謂慧眼識人者,以此為要。國莫不應尊道而貴德,崇仁而尚義,隆禮而重法,苟如是,國必治,天下必平。道德仁義禮法,此六者分割孤立而論,何如統而用之。

明乎《道德經》者甚少,明乎《中庸》者亦甚少,而明乎此兩經典者常非一人,故明乎此兩經典者少之又少,能融匯貫通者又少矣。推而論之,諸聖經典,亦復如是。且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希聞好道如好財者也。是故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不可躁也,勿拔苗而助長;信可至也,人終必入正道。

老子、孔子,俱為世界偉人、文化巨人、百代之師、千古之聖也,天下希及之,宜敬之仰之,不知敬仰先祖之聖人者,不肖子孫也;知敬仰而不知學之者,亦不足道也;拘於文字,記誦而已,迂腐者也;學其所長,與時俱進者,賢能者也;苟能超而上之者,吾弗知所言矣!雖然,古聖之所言,亦有精粗之別,尤在其得道之時,前後所言判若兩人,不可一概而論,亦不可同等視之,誠宜慎思明辨之。不可以其瑕掩瑜,亦不可以其瑜掩瑕;未得其真諦而有失,不責於己而怨先聖者,小人也;未學先聖之長而用其短,然後辱先聖者,無知之人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於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此極言《中庸》之高明也,誠哉斯言。以此論《妙一真經》,不亦宜乎!

妖魔神仙,多為人扮;地獄天堂,人世可見。往者可證此言不虛也。鑑古知今,察今知來,未來之世,應以禮即公德為正常邊界,法律為底線,多元共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可小國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亦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總體而論,天民共處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豈不美哉!

偶得奇書:《道德經》《中庸》會通,誰能看懂?

偶得奇書:《道德經》《中庸》會通,誰能看懂?

偶得奇書:《道德經》《中庸》會通,誰能看懂?

偶得奇書:《道德經》《中庸》會通,誰能看懂?

偶得奇書:《道德經》《中庸》會通,誰能看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