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天門四十八牌坊(上)

文/鄭福平


天門市陸羽紀念館陸公祠前,有一對傷痕累累的石獅子。它是民間俗稱四十八牌樓眾多石獅子和石鼓中倖存的一對。經歷過牌樓興衰,見證了天門滄桑。

牌樓又稱牌坊,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是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忠孝和節義者所立的紀念牌式。有的宮殿,廟宇,陵墓,祠堂,圓林等也拿它作山門。

在1989年出版的《天門縣誌》中,用一段話記載了天門過去的牌坊:“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至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縣城內外相繼建起牌坊65座(其中元朝1座,明朝60座,凊朝4座),清道光元年(1821年)尚存23座。民國時期被曰本侵略軍破壞後,所剩無幾。本縣解放時,只存部分斷柱殘梁和石獅,石鼓,1985年,僅剩石獅一對,遷立東湖公園。”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僅存的一對牌坊石獅子現立於竟陵陸公祠前(杏黃先生拍攝)

在傳媒不發達的時代,用立牌坊這種方式,宣傳某種精神,意在引導民眾。被立牌坊者,引以為榮,光耀門庭的事,鄉里鄉親,街坊鄰居也覺添光三分。“一秀榮三輩”,實際上何止秀三輩呢?當人與人發生爭論時,語屈詞窮的一方往往使出剎手鐧“你以為你爹爹是秀才吧!”一語定乾坤啊。牌坊一般會立在人來人往的城區主要街道路口,天門牌坊即是明、清時期所立,這就得說說那時竟陵城區的街道慨況。

明正德年間(1514),競陵城把土城改建為磚城,城高7米,周長2283米,設東,南,西,北四城門。東城門至西城門大約610米長,北城門至南城門大約530米。南城門位於今移動公司和寶安商城之間,北城門位於老縣政府(明,清時的縣衙)北邊院牆前的街中,目前還餘有殘缺古城牆約150米。東城門、南城門、西城門基本上在一條橫線上。所建磚城有時因戰爭、水災局部毀壞,但很快便得到修復,一直用到了民國。

城內三橫路五直街:

【橫路】

1、南橫路(元春街):東城門至西城門;

2、中橫路(四牌路):東城牆過天王堂至茅柴灣;

3、北橫路:鍾譚合祠過縣衙南大門至茅柴灣;

【直街】

1、直街:城隍廟至東城門;

2、直街(人民路菜場):天王堂至南城牆;

3、中直街(又稱城內長街,含鴻漸路大部分):北城門至南城門;

4、衙前路:縣衙南大門至南橫路;

5、直街:茅柴灣至西城門。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明清時期竟陵城區示意(朱金林先生手繪)

古競陵城四面環水,城外東面西面是東湖和西湖,北面是官池與文學泉,過北門橋是照牆街,再往北就是天門人常言的古城堤。出城南門是護誠壕溝,連接東湖,南湖,西湖。過淌子街便是縣河堤街,東起東湖堤西至西湖堤,縣河堤銜兩側大點的街巷,從東往西有東寺巷、大巷路、慶雲關巷、淌子街、鴻漸關巷、渡口頭、孝子裡、熊家巷、南關廟巷、龍潭灣、雁叫關路、西寺路等。

無論口碑流傳的四十八牌樓,還是縣誌記載的六十五牌坊。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每座牌坊的大小、高低、幾門幾柱都需先上奏朝廷,得到批覆方可建造。一座牌坊就是一段歷史,就是一個動人故事,就是一處人文景觀。每座牌坊前後都放有一對石獅子或者石鼓,直柱上有當年名人題的楹聯,或是雕刻人物故事。橫樑牌坊名字的兩側,有精美的形象動物,花卉,松樹等,流光溢彩,美輪美奐。

民國28年(1939)天門淪陷,日本鬼子瘋狂損毀古典文物。至今已過去八十多年了,見到過明、凊牌坊實物的應是百歲老人,寥寥無幾。城區變化很大,地名更換,故跡難尋。這些牌坊是為什麼人立的呢?被立上牌坊的人對後世的影響有多深?老人們講述的有關牌坊故事是否有記載?筆者不揣淺陋,查閱相關歷史資料,試著打開這扇內涵豐富,底蘊厚重的牌坊之門。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唐宋時期復州竟陵城示意圖(朱金林先生手繪)

【鴻漸關坊】

明嘉靖年間,知縣揚應和為紀念陸羽,唐朝人,著有第一部茶經,史稱茶聖。依其字"鴻漸",在縣河堤街與淌子街交叉十字路口處立,從此該十字路囗得名_____鴻漸關。明末清初,隨著縣河運輸業發達,城內重心逐歩南移至縣河堤街。清乾隆年間開始,鴻漸關碼頭是縣河城區中最繁華熱鬧的碼頭,鴻漸關也成為了天門手工業與商業的中心。民國24年(1935)專員石毓靈1932____1935年"湖北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天門縣城,專員兼任天門縣縣長。把牌坊往北遷建在淌子街南端,將原梯級上鴻漸關改造成斜坡形,路面鋪以石板,方便行人車輛往來,關坊上設標準鍾,時髦氣派。原街道較窄,50年代初和70年代時,進行了兩次街道擴寬改造,路面修成了水泥路。1998年在35年立牌坊處,重新建迼了一座仿木結構彩繪"鴻漸關"牌坊。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今日鴻漸關牌坊

【雁叫關坊】

建在相傳有雁覆陸羽處,原古雁橋附近。這是一個神奇的故事,在人煙稀少的西湖,湖埂上雜草蘆葦茂密,猶如一道道青紗帳。野鴨遊蕩,蛇蟲爬行,望而生畏。棄嬰遇六隻大雁用羽毛護著,聲聲雁叫,雁叫悽悽,喚來龍蓋寺(後改名西塔寺)僧人抱走。明萬曆年間建的石橋取名古雁橋,橋往南至縣河堤街的路命名為雁叫關路,真正是奇事出奇人,千古留芳。陸羽故園建成後,在其北門前重建了一座"雁叫關"牌坊,直柱上楹聯寫道:

也是傳奇聲催長老鐘鳴寺

並非神話羽護聖嬰雁叫關

【陸公祠坊】

在原西塔寺,今石油公司處,陸公祠是明萬曆年間,周芸捐資建造,李維楨撰寫祠記:"唐處士陸鴻漸者,邑人也。嘗自作傳••••••"。後來周芸之子周命重修祠堂,並留存有陸公祠復修記:"庚申春,夢入西寺,有唐處士陸鴻漸,神聞而貌痽••••••"。祠堂是後人參觀陸羽童年學習與生活往事,紀念憑弔的場所。是寺院還是家?對普通人來說,這裡是座寺廟,但對陸羽則是家。僧人是呵護他成長,教他知識的衣食父母和老師。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四級,童子試,考中者叫秀才。鄉試,考中者叫舉人,具有做官的資格了,第一名稱"解元"。會試,參考者為各省舉人,考中者叫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考中貢士後由皇帝主考,考中者為進士,第一名由皇帝親點"狀元"。後面兩級考試全國三年一次,競爭之烈難如登天,"朝為田舍男,暮登天子堂",是無數男兒夢寐以求的事。

自隨唐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到清朝,天門明、清兩朝產生了一佰多名進士。李國仿老師整理出版的《天門進士文輯》,《天門進士詩文》彌足珍貴,他們的逸事趣聞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吳文企幼年父母病逝成了孤兒,靠堂伯兄文炳養育。從小伴同鄉李純元讀書,自知家境立志好學,不與人論衣食,持之以恆刻苦用功。"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明神宗戊戌考中進士。徐成位年少時乘舟經瓜歩,江上突起大風浪,江水打著旋渦把船翻得底朝天,驚魂未定,許多船遭殃了,載他之船有驚無險。後來他官至中丞,出資重建南門橋,置田送貧民,建眾善寺收留流浪者。後人為他建祠堂,以表其德,以志不忘。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清.乾隆版《天門縣誌》載吳文企事蹟

【攀龍坊】【大司成坊】【會元坊】

都在城內長街,均為魯鐸所立。在記載的牌坊中除陸羽外,唯有他一人三牌坊。魯鐸,字振之,號"東岡居士",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以第九名中舉人。弘治十五年(1502)壬戍科會試奪得"會元",隨後的殿試以二甲第二名考中進士。正德十年升任南京國子監祭酒,十一年調任北京國子監祭酒。國子監祭酒是明朝最高學府的首官,執掌大學之法與教學考試,其父魯仕賢被勅封文林郎翰林院編俢。

魯鐸少年得志春風拂面,秀才,舉人早早的收入囊中。沒想到考會試用了十六年,跌倒了站起來努力,再次跌倒再站起,更加努力。連續幾次失落也不低頭認輸,"功夫不負有心人"會試第一,"會元"是對他多年堅毅最好的報答。入士途後也不失名儒風骨,不搞攀附交際,閒暇時間,多用在清靜讀書。晚年辭官回家後,居住在競陵城外東南夢野臺,建書院開學堂教導童子,自號"止林老人",民眾都親切叫他"祭酒先生"。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清.乾隆版《天門縣誌》載魯鐸事蹟

城內長街還有:

胡俊【進士坊】、何慶源(舉人)【經魁坊】、雷鐸(舉人)【撥秀坊】、廖訓(舉人)【冠英坊】、王瑜(舉人)【文明坊】、吳璿【解元坊】、李登、李純元【父子進士坊】(兩座)。父子牌坊南北相望,兒子的牌坊略低於父親牌坊,牌坊前的石獅子也比父親那邊的小一點。

城南門前和南橫路上有:

徐顯(舉人)【歩蟾坊】、劉深(進土)【世科坊】、張鼎(舉人)【登雲坊】等。

【承恩坊】

在衙前路,是為天官周嘉謨立。周天官天門幹驛人,字明卿,號"敬松"。少年時在漢川一位儒學老師處讀書,聰慧刻苦。嘉靖四十三年(1564)縣學生員考試中,榮獲第一名入漢川學藉,後一路科舉考試和仕途上,官方登記簿冊都寫為漢川籍貫。隆慶元年(1567)鄉試中舉人,隆慶五年(1571)辛未科考中會試,同年廷試列第二甲第二十八名成進士。他從戶部山東司主事,廣東韶州(今廣東省韶關市)知府,直至封疆大吏雲南巡撫,兩廣(廣東,廣西)總督,吏部尚書,明朝吏部尚書又稱天官。50多年的為官生涯中,周嘉謨持先育己後育人,一身正氣,不畏強權,體貼民眾。

回家奉養老年雙親期間,向湖廣佈政使請願,修建骨泛水渠,親自督工確保質量,緩解了這一地區的洪澇災害,受到家鄉民眾廣泛讚頌。更難得他初衷不變,注重讀書學習,抽時間經常到明經會館以文會友,為生員們授課,他的許多學生都考中進士了。崇禎元年(1628)辭官在家休養的他,再次以南京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官銜上任,老驥伏櫪踏上征程。第二年八十四歲高齡逝世在任上,皇帝下詔派員為他舉行祭葬,追贈他為少保,誥贈他曾祖父周侃,祖父周曰春,父親周惇同為資政大夫北吏部尚書。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清.乾隆版《天門縣誌》載周嘉謨事蹟

衙前路還有:

陳所學(進士)【世荷天恩坊】、吳文佳(進士)【青聯班坊】。

中橫路是明朝時期,競陵城文化 、手工業與商業中心。大家都知道現在路名叫四牌路,是因為它曾經立有四座牌坊。明嘉靖巜沔陽志》記載是李瑄,邵暹,劉鈺,先中憲”

四進土牌坊”。清乾隆《天門縣誌》卷之二建置,是這樣記載的:“四牌坊在縣治西為徐鵬徐麟徐成位徐清立”。徐清(勅封文林郎)與徐鵬(舉人),徐麟〈舉人)與徐成位(進士)是父子關係。難道是誰記誤了?明嘉靖至清乾隆時間跨越200多年,也許像元朝倆兄弟進士張淵道,張從道的【雙桂牌坊】,因年代久遠,受戰火和自然災害毀了,後來又在同一條路上立有謝廷敬(進士)謝奇舉(舉人)父子【司宼緒衣坊】新的牌坊。這樣理解應該比較合情理。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清.乾隆版《天門縣誌》載部分牌坊

城外立有:

【孝子坊】、【慶雲關坊】、【義水關坊】、吳文企(進士)【青雲接武坊】、王曰然(舉人)【黃堂坊】、周芸(進士)周命(舉人)【父子科甲坊】、郭軒(舉人)【登科坊】、何禮(舉人)【鵬桯坊】。立在華嚴湖的蔣珪(舉人)【蜚英坊】、皂市李淑李維楨【父子進士坊】......。計7座關、祠牌坊,2座孝子牌坊,其餘均為舉人,進士牌坊。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明.嘉靖版《沔陽志.競陵縣》所載部分牌坊

以上眾多牌坊史事充分說明天門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本地民間讀書上進風氣蔚然。期盼孩子走出去,融東西文化,納南北思想,博科舉輝煌。人們流傳著“窮文富武”的俗語,把“金榜提名”視為人生成功的標誌,改變個人與家族命運,光宗耀祖的途徑。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舉行了最後一次進士考試,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從此退出了中國歷史舞臺。科舉雖然不是惟一的入仕之路,但卻是莘莘學子求取功名的重要通道。他們搭乘這艘古老的帆船,駛向遠方。

【參考資料】

1、湖北省天門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纂.天門縣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05.

2、(明)曾儲.童承敘纂俢(嘉靖)《沔陽志.十八卷》.

3、(清)胡翼修;章鑣纂(乾隆版)《天門縣誌》.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竟陵陸羽公園內重修之“雁叫關”


再說天門的牌坊(下)

文/鄭福平

牌樓,也叫牌坊,其實它們的區別只在頂部,牌樓有屋簷,牌坊則無。筆者上次寫《天門四十八牌坊》時,對這句天門民諺“天門四十八牌樓,抵不了京山一個獅子滾繡球”。寫與刪反反覆覆幾次,終沒寫進文章中,因當時還沒有真正理解它的意思,甚至不知“獅子滾繡球”是指牌坊上的石雕。

在京山民間及有關牌坊文獻中也流傳與記載了上面這句民諺。看來天門和京山兩地民眾都認可了這句民諺所述事實。那麼,京山有一個什麼樣的“獅子滾繡球”?上面這句民諺產生於什麼年代?為什麼相形之下,天門精美的四十八牌樓均有不及?帶著這些疑問,筆者作了一些粗淺的探究。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一、獅子滾繡球

“獅子滾繡球”是京山“豸繡坊”上的石雕,這座已消失了的著名牌坊原位於現城中路紺弩中學新校門處。査加山《京山牌坊(1)豸(zhi)繡坊》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

這座牌坊的特別之處在於中間底部青石橫樑上,鏤刻有兩個倒懸的獅子,相互用前爪護著一個鏤有奇紋異飾的八面體半球,半球內有一個可任意轉動滳圓溜溜的石球,石球中又套著石球,如此連套三層,玲瓏剔透,一個比一個小,都能轉動,出神入化,鬼斧神工。

二、兩地牌坊的修建年代

只有當天門已建了四十八座牌樓,京山的“獅子滾繡球”也已問世的條件下,才有比較兩地牌坊的民諺出現並流傳。那麼,應該是什麼時候呢?

明朝嘉靖十年(1532年)曾儲、童承敘篡修之《沔陽志》十八卷記載:竟陵牌坊四十一座。

京山的“豸繡坊”為明御史孫鳴治立,他在隆慶四年(1570)中舉入仕,頗有政聲,去逝後萬曆皇帝賜號《豸繡》立牌坊,民國27年(1938)牌坊被日機炸燬。

上述引證說明,天門的牌樓與京山這座牌坊均出現於16至17世紀的同一歷史時期,這是該民諺得以流傳的史實基礎。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三、牌坊石雕精美絕倫

保存在故宮的國寶文物,乾隆三連石印章,是宮廷技師在一塊易雕刻田黃石料上,雕成了鏈條連著的三個印章,令人驚歎。在普通青石條上雕兩獅子用前爪護一繡球也是能工巧匠,而再把繡球鏤空雕刻多層可轉動石球,堪稱鬼斧神工,非身懷絕技者不能為之。兩者相比,顯然“獅子滾繡球”具有更高難度,從而更具觀賞性,有人稱其為“中華牌坊石雕繡球之首”。在幾百年前那個全憑人工操作的年代,完成如此高超精緻的雕塑作品,世所罕見。即使是在工藝日趨智能化的今天也難啊!

眾多天門牌坊中,有紀念傳說“雁覆棄嬰”的《鴻漸》《雁叫》牌坊。有反映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當上皇帝后賜名縣河古渡河段叫義河,短寶箭掉落河中變成了義河蚶的《義水關坊》。而取唐•李朝威《柳毅傳》“俄而祥鳳慶雲”的《慶雲關坊》,橫樑背面題有《含巾吐柘》四個字,氣派豪壯;還有元朝張氏兄弟倆同場登科,明朝重臣周天官,徐中丞,李氏父子進士,吳氏堂兄弟進士等一系列重量級牌坊。《大司成坊》主人魯鐸,曾任南京、北京國子監祭酒,牌坊下的石獅子作伏臥狀,文官過此要下轎,武官經此必下馬。

這些牌坊橫樑與直柱上雕刻著動物、松柏、鮮花、傳奇人物故事等仿絲綢浮雕,集雕刻、繪畫、楹聯和書法多種藝術於一體。石雕獅子儀態威武,前爪踏圓球,守衛在中門兩側。牌坊建造精湛,圖案流光溢彩。

考察保存下來的實物和文字記載的牌坊,“獅子滾繡球”確實木秀於林,不同凡響,天門和京山的先民們說話有譜。天門眾多牌坊亦精彩紛呈,自有引人入勝處。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民間高手層出不窮。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京山文峰公園門前的“雲杜古關”牌坊,橫樑上雕有“獅子滾繡球”


四、四十八座之外的天門牌坊

拙文《天門四十八牌坊》在《鴻漸風》和《天門文藝》微信公眾號刊出後,許多熱心的朋友向筆者提供了一些關於牌坊的新信息。得知在文革前,竟陵北門某小巷囗、鴻漸路原財政局旁小巷裡、雁叫關路中段進西邊小巷囗等,許多地方還存有完整的牌坊,牌坊橫柱上寫有“皇上旌表”四字。

所以,天門牌坊實際上遠不止四十八座,1989年版《天門縣誌》記載,元朝1座、明朝60座、清朝4座、計65座。除少量的關、祠、孝子等牌坊,大多數為本縣考上舉人和進士的學子所立,可知天門文化之鄉文脈綿延,源遠流長。還有清中後期天門的曾元邁父子二進士一舉人,蔣狀元一門五代進士等都是應立牌坊而未立,箇中因由只能去問朝廷了。

經請教年長者,並查閱縣誌和有關資料,發現除上述外,存世量較大的多是婦女貞節坊,也有少數孝子坊。清乾隆《天門縣誌》節烈卷有72頁,記錄受朝廷表彰的節烈女夫家與個人姓氏,都是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寡婦。這是個很沉重的話題,少婦守寡,青燈孤影,苦澀幾十年,換個節烈名,能否立節烈坊,還需視夫家經濟與意願。節烈女絕大數來自百姓家,孃家貧寒。這類坊一般立在自家門前小巷囗,規模小似院門,不屬天門民眾傳說的四十八牌樓,文革破四舊時全部被毀。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王朝,每座牌坊的規模與地點都有嚴格規定。而建牌坊的資金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第一種是朝廷出資,這是最高規格,能享受者是對朝廷有功、或有重大社會影響及特殊事件發生的人士;第二種牌坊是社會人士捐資,如縣官捐奉祿,社會達人捐銀兩,生前為地方造福利,為人正氣樂善好施名聲好;第三種牌坊是自家人出資建造。不管屬哪種,都會按批文行事,建造的工藝各有千秋。

舊縣誌記載的牌坊,都立在城區主要路囗。如“孝義坊”在東門外,為代壁顯立,“孝子坊“”在西門外,為王淇立。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清.乾隆《天門縣誌.節烈卷》所載內容


五、感天動地“三烈祠”

有一座節烈坊建在祠前,不僅是朝廷出資,而且建在天門最神聖的地方千年學宮內,祠名“三烈祠”。學宮地址在現在的竟陵華府、原城關中學校址處,系明嘉靖20年(1542)從老天中舊址遷建於此。門前左為“尊賢坊”,右為“育才坊”。宮內正中供聖人孔子牌座,為天門義學與書院之所在,存放有孔子石像、蔣狀元的狀元匾。建有鄉賢祠,名官祠,關公祠(忠孝祠)。

三烈祠源於一則悲慼史事——明隆慶6年(1572),任竟陵訓道的四川籍人任高,在任期滿,攜妻及二女一子乘舟離開天門,途經華嚴湖無人煙處遭劫。劫匪殺人奪財後對其妻李氏和二個女兒起了色心,欲非禮。李氏和女兒為免遭殃,攜手跳水而亡,劫匪見狀逃離。其子沿湖大呼三天,哭泣吐血,叫得湖水倒流,三屍攜手而現,不腐不腫,栩栩如生,方圓民眾無不稱奇。縣官上奏朝廷,於萬曆2年(1574)奉召在學宮建三烈祠,立節烈坊,旌表其德,萬民敬仰。


牌樓又稱牌坊 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門洞式建築 天門四十八牌坊

清.乾隆《天門縣誌》所載“三烈祠”事蹟


如今,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有關方面陸續仿建了一些牌坊(樓),如京山於2010年在文峰公園門前建了“雲杜古關”坊(京山原名雲杜縣),上面亦有“獅子滾繡球”,與原坊不同的是,原來是橫樑下面雕刻著倒懸的“獅子滾繡球”,現在的“獅子滾繡球”是雕刻在橫樑上。天門的陸羽公園內也重修了雁叫關坊。

只是世事如棋,滄海桑田,曾經佇立在大街小巷的古代牌坊(樓),連同其美輪美奐的雕塑,如珍貴的京山“獅子滾繡球”,和許多中華名勝古蹟一樣,有的毀於戰爭時期,有的在那個大破的年代被清除。

歷史留給人們的,不過是幾分懸想,一聲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