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阪橋頭姻親傳芳沐後昆

連坂橋,也稱為連坂石橋,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連板村甘泉山兜,始建於唐大曆年間(公元771年)。南北走向。橋為單孔石構平梁橋,兩岸橋臺呈長方形,由條石疊砌而成。全橋長15米,寬1.4米。橋面由兩條大石樑架就,其中大的一條長7.1米、寬0.95米、厚0.45米,樑上鐫“當境連滿與妻林十六娘為所生父母造橋一所。願家國平安,同沾利祿。上元辛亥歲八月三日造”。

連坂橋頭姻親傳芳沐後昆

人文歷史橋樑狀況

連坂橋位於連坂村甘泉山北麓,南北走向。橋為單孔石構平梁橋,兩岸橋臺呈長方形,由條石疊砌而成。全橋長15米,寬1.4米。橋面由兩條大石樑架就,其中大的一條長7.1米、寬0.95米、厚0.45米,樑上鐫“當境連滿與妻林十六娘為所生父母造橋一所。願家國平安,同沾利祿。上元辛亥歲八月三日造”。橋面高於路面,橋兩端有石階連接道路。現北端橋臺小部分塌陷,但仍可供人通行,橋下的溪流潺潺而流,連片的水葫蘆浸漫了河床。

連坂橋,也稱為連坂石橋,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連板村甘泉山兜,始建於唐大曆年間(公元771年)。南北走向。橋為單孔石構平梁橋,兩岸橋臺呈長方形,由條石疊砌而成。全橋長15米,寬1.4米。橋面由兩條大石樑架就,其中大的一條長7.1米、寬0.95米、厚0.45米,樑上鐫“當境連滿與妻林十六娘為所生父母造橋一所。願家國平安,同沾利祿。上元辛亥歲八月三日造”。

相關史料

連坂橋位於甘泉山兜,山上甘泉寺建於唐開元元年(713年),連坂橋的興建時,甘泉寺方丈秀師率弟子行惠等舍錢七貫足,助連滿與林十六娘“造橋一所”。明王應山著《閩都記》時記:“甘泉寺,在平山之南,今廢,其山多岩石,少草木,有泉,色白味甘,不盈不涸”。文革後,寺裡又恢復了香火,1998年,鄉民通過集資對甘泉寺進行了擴建與翻修,面積達到一萬多平方米。

連坂橋頭姻親傳芳沐後昆

據《福州連坂甘泉寺志》載:“唐乾符戊戌年(878年),黃巢兵陷福州,甘泉寺兵燹。里人連揔募資修復甘泉寺。”據世居該村的黃寶端先生介紹:宋代連坂、連浦村居住的大多是連姓人,建有豪宅,現代村民建房時發現宅基下有大塊石條,估計是古代連家豪宅遺址;當年連太守夫人出資興建的石板路,1958年“大躍進”時才被毀壞。

年代考證

連坂橋“於唐上元辛亥建造”。這其中“上元”是年號,“辛亥”是對應的干支,而實際上唐代先後有兩個“上元”年號,其中唐高宗時有甲戌、乙亥、丙子三個干支,唐肅宗時有庚子、辛丑、壬寅三個干支,綜大唐一代,根本沒有“上元辛亥”的年份,據相關人員考證認為:“當為大曆辛亥,即公元771年”,有以鄉下人記錯年代來解釋,實際應傾向於將“上元”歸到術數曆法紀年上,古人以180年為一周天,60年為一甲子,一周天分三甲子,分別稱為上元、中元、下元。查閱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記載,“相傳無諸時,四面皆江水,……,其時已有橋,惟木性喜腐,……,景德元年(1004年),謝郞中泌謀易以石,州民陳佑等奔走營集”,可見,在宋之前福州的橋以木樑居多,石樑多是宋以後改建的,按黃帝六十一年(公元前2697年)為我國上元甲子第一年推算,該橋當建於宋光宗趙惇(1147-1200)的紹熙二年(1191年),這一年正是上元辛亥年,據現在也有近千年的歷史了。

摘自 連坂橋 百度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